朱瞻基是不是明君(被誉为明主的朱瞻基)
《大明风华》火了朱瞻基,人们逐渐了解到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明仁宗和明宣宗,他们父子一时风头无两。可是,被誉为名主的明宣宗,其实做过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蠢事,让明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奇怪的政治格局,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瞻基继承先祖遗志
明朝成立之初,因为大名鼎鼎的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废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之后又经过了,、、、四,文华殿大学士的变迁,内阁的雏形逐渐形成。但是,入选的诸多官员,也只是顾问的身份,最终决定政事的还是皇帝本人。后来,因为明成祖朱棣经常御驾亲征,不能完全的处理政事,他特派、、杨荣等入值,参预机务,于是内阁形成。
但是,虽然内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可,朱元璋和朱允炆,甚至是朱棣,都有意的提防和控制了宦官权利的做大。并且,内阁制度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手下,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帮手,在朱高炽的改组下,翰林学士担任内阁阁员,并且日渐享有声望,并开始由朱棣时期的咨询顾问机构,开始拥有行政权和审议等实权。
朱瞻基完善内阁制
朱瞻基继位后,虽然秉承先祖遗志,继续实行、完善内阁制。甚至,朱瞻基时期,还推行了一条新的行政程序: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而朱瞻基在遵循他父亲朱高炽的先例,除要求官员直接向他呈递奏章,来确定适当的行政决议外。朱高炽还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
皇帝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和阁臣之间出现现了极大的争议。如此一来,内阁变成了沟通皇帝和六部之间的媒介,与明朝前期相比,有了更大的决策力度。内阁领导人,甚至可以不和六部的主管商议,就给出自己的建议,一旦此建议被皇帝默认,决定就会生效,并向下推行。
朱瞻基让宦官接受教育
但是,明宣宗虽然也和他的先祖持同样的态度,都怕阁臣做大,威胁皇权。只是,和朱元璋等人的防范和监管不同,朱瞻基一改以往的方式。按大明祖制,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可是朱瞻基打破了这个祖制,不仅改了这个规矩,公元1426年,到公元1428年,而且在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朱瞻基下令由翰林学士担任教员,在内宫为宦官提供教育,为宦官提供正规的书本教育。以使宦官可以处理文件,并且和朝廷官员取得联系。
虽然,此举创建之初,是因为皇帝需要他完全信得过的宦官,为他处理私密的信件、文件,而完全依附于皇帝的宦官生存的宦官,刚好可以满足皇帝这样的需求。当皇帝不简单的采纳大学士的建议时,宦官就开始起作用,司礼监的太监甚至被指是代表皇帝去处理事物,比如,当皇帝不能和留步官员一起商议的事件,由司礼监作为通穿者,进行沟通。如此以来,宦官在转递文件时,就可以在皇帝不知情之时,做一些小动作,皇权在此情境下,就会被空前的滥用。这实在是朱瞻基做的一大蠢事。
朱瞻基让宦官接受教育的后果
朱瞻基是大明的帝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并非有意给宦官放权。或许,在朱瞻基看来,自己完全可以控制得住宦官,比如他曾多次下令处决犯罪的宦官。可是,他却忘了,他的后世子孙们,并非人人都能像他一样,控制住宦官。一旦君王出现怠政的情况,他给与宦官们的权利,他开启的对宦官进行的正规教育,让他们可以正确的处理公文,还可以和官员取得联系。
没有了强有力的皇权的约束,宦官集团可以假借皇权,在这个有巨大槽点的体制下,居于整个王朝的最高点,甚至连内阁都无法控制他们,甚至还要仰仗他们。因为皇帝赋予了宦官"批红之权",即便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之权",但是,一旦皇帝怠政,宦官假借皇权,就可代替皇帝做重要决定,而"批红之权"给了他们法定的保护。
如此一来,连内阁大学士都必须与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的奇怪政治格局。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内有、,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守备太监等等。
朱瞻基此举,引起明代后期的祸乱
但是,让宦官接受教育是后患无穷的。因为,明代中后期的皇帝,大多不是久居深宫,就是沉迷于享乐、玩闹,对国政完全没有兴趣。如此以来,司礼秉笔太监就可完全依据自己的意识,实行"批红"之权,成为了决定大明王朝政治走向的决策者。《明史》记载:"然内阁之,不得决于之批红,而转归之"。认为,宦官甚至攫取了宰相之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宗时的宦官、熹宗时的宦官。刘瑾为了邀宠,因为明武宗继位时,还是时十几岁的孩子,他就天天给皇帝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戏法、玩艺给小皇帝,又常常引诱明武宗"微服"出宫游玩,还带着皇帝去逛妓院,可以说是把皇帝教坏的罪魁祸首。
这原本还只是带着皇帝玩闹,但是到了后期,担任了司礼秉笔太监的刘瑾,开始撺掇着皇帝下诏,让在外监军的宦官美人交钱"万金",导致皇帝有了敛财的想法。不仅如此,刘瑾还在京城周边,以皇帝的名义,夺人土地,侵害百姓利益,广置"皇庄",数量高达三百多所,刘瑾后来得势后,甚至可以左右官员的升迁、贬降。刘瑾还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为祸明朝的政治。《明史》记载:遂以事革韩文职,而杖责请留健、迁者给事中吕翀、刘郤及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
而魏忠贤更是大名鼎鼎的宦官,他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非常受皇上极受宠信,被时人称为"九千九百岁"。他为了排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不仅如此,他还假传圣旨,赐死朱常洛的选侍赵氏,伙同客氏阴谋杀死有身孕的裕妃张氏,还革除成妃李氏的封号,导致皇后张氏堕胎妊娠。将手伸进了后宫,干预皇帝的子嗣传承,害的朱由校缺乏子嗣。为了排除异己,魏忠贤广杀异己,甚至引发了东林党争,多位朝臣因此而死。《明史》评价:迄乎恶贯满盈,亟伸宪典,刑书所丽,迹秽简编,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说大明的亡国,都和魏忠贤有很大的关系。
而刘瑾。魏忠贤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朱瞻基废除了太监不可读书的祖制,还给了太监"批红之权",让宦官在皇帝怠政时,成为整个王朝的决策者。虽然是假借皇权,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危害极大,最后导致民怨沸起,引起了党争,为大明亡国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