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关于“人性”的话题,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讨论过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对于人性的论述和征讨,大概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的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话题提出过自己的思想,比如说,我们常说的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或者是三字经当中所言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其实都是对人性的一种论述或者是观念的提出。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1)

但是,人性究竟是怎样的呢?它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的规划又有哪些影响呢?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关系到社会制度或者政策的订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组成社会最为重要的部分,人的存在让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让社会变得复杂。

对“人性”的研究,有助于制度的设立

所以,探讨清楚人性问题,是研究人最原始的思维想法的关键,其实也只有探讨清楚这个问题,明白人这种生物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定义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制度,也才能让社会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2)

本篇文章我们来分析一下,古代历史上对于人性比较著名的论述,然后通过这些论述来分析一下,提出这些观点的人对于社会和治国的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

其实,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很多人都有理解的误区,他们认为孟子所说的是人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一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后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受环境的影响,这种理解是有一部分偏差的,因为,孟子从来都没有单纯的研究过人性,或者也没有单独就人性这个话题提出过任何见解。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3)

在孟子看来,脱离人和环境去研究人性,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就好比白色的玉和白色的羽毛都是白色的,但是我们能说,这两种白色是一样的吗?其实是不能的,也就是说,单纯地讨论白色这个概念,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只能将这种颜色,放在某种特定的事物身上,才能够分析它的价值。

单纯地讨论“人性”是善、是恶,没有意义

其必定要与自然或者万物产生一定的关联,才有研究的必要,而人性也是这样,单纯地讨论人性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也没有价值,人性只有与环境和人本身产生相互作用的时候才有被研究的价值。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4)

所以,孟子原本的观点其实是说“人性向善”。什么叫人性向善呢?这说的其实是人的一种发展趋向,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向善良的方向发展的意愿,对此,孟子曾说: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就是说,流水总是向下的,而人也总是向善的,这说的就是一种趋向。

但是,因为每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不同,人的性格和接触的事物会有不一样,自然会导致这个人的处事方式以及心态出现问题,就会造就好人与坏人,简单粗暴点来比喻,就是逼良为娼。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5)

就是说这个人本身是善良的,本身是向着善良的方向发展,但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发展状态。或者说,在自己还没有认知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所以,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孟子观点的漏洞之处

但是孟子的观点也有漏洞,那就是,孟子虽然说人性是向善的,可是他并没有将这种向善的可能性说出来,就是没有告诉人们,人性为什么是向善的,人心为什么不能向恶?这一点孟子没有给出答案。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6)

而且孟子观点本身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说,人出生下来之后,就有向善良的方向发展的趋向,这必定是一种普遍的状态,可既然如此,也就表明,每个人在最原始的状态时,都是向善良的方向发展的,可既然这样,又为什么会出现逼良为娼的环境呢?我们总不能说,环境一开始就是邪恶的,毕竟也没有见过哪一个地方的人全是坏人,哪一个地方的人都是好人这种状况出现。

所以,孟子的观点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可即便如此,孟子的观点,对于研究人性来讲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正因为,在孟子的理解中人性是向善的,所以,孟子对于治理国家的主流观念是王道政策战国时代的燕国,就尊崇“王道政治”结果最后败给了以“法制”为主的秦国。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7)

由此可知,王道是不会通过强制性的法规,甚至律令来约束人民的,其依靠的是道德标准,想来也是,如果每个人出生之后,都有向善良的方向发展的趋势,那么每个人其实都具有自我约束的条件,他们是善良的,必定也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如此,只要用道德去约束就可以了,这是孟子对于人性的认知与其政治观念相连接的地方。

荀子的“性恶论”

其实我们再来看荀子的性恶论。人们对于荀子性恶论认知的误区,并不亚于对于孟子性善论的误解,诸多人认为荀子的看法是人性本恶,就是说人出生之后就是邪恶的,之所以之后,会出现好人是因为环境对于他的洗礼,但其实不是。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8)

荀子的观念是将人性分开来看的,他将人性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之为“性”,一部分称之为“伪”,在荀子的观念中,“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一个人出生下来之后所拥有的具体本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具体本能并不是人特殊拥有的,而是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共同所拥有的,比如食、性、色等等,这些是邪恶的,代表的是人类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而“伪”则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必定是巨大的,而且荀子认为,作为主要的区别,在于人对于社会的适应性以及人的思维压制,就是说,人是有接受思想熏陶的能力的,也是可以通过接受思想文化等等的教育,来改变自身行为的。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9)

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后期在环境当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于这一部分,荀子认为是善良的,而这两部分加起来才是真正的人性,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此外,荀子还说,在人性中自然属性的邪恶是非本质的,社会属性的善良才是本质的,并且社会属性的善良是可以压制自然属性的邪恶的,这也就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

荀子理念,隐含着法家思想

荀子的治世观念当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提到了规则,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荀子认为人是善恶参半的,要想人的善良压着邪恶,那么,就必须要让那些邪恶战胜善良的人,受到惩罚,或者运用社会的手段来帮助人压制邪恶,因此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10)

这也是,为什么荀子作为儒家大师,会教出两个法家弟子的关键所在,其实到了这里,荀子的儒家思想变成法家思想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因为我们从荀子的观念当中,已经隐约的看到了以法治理天下的基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荀子认知中的规则,并不像法家的规则那般严厉,也并非是强制性的,更多的是类似于礼乐制度,是一种对人的熏陶,以及对人行为的规范,与法家的法律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韩非的人性本恶论

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一点并不是十分了解,就像我们上述所说的那样,很多人都认为人性本恶,是荀子提出来的,其实这一观点是荀子的高徒韩非的肩颈,韩非认为,人原本就是邪恶的,并且没有丝毫的善良可言,也正因如此,在韩非的观念当中,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是能够稳定社会发展根基的关键。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11)

因为人是原本邪恶的,如此一来,人就一定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做一些不适合与国家发展相辅相成的事情,而这样的人如果不受到惩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乱,毕竟谁想天生服务于别人呢?谁想一直听从于别人的号令呢?每个人都想身居高位,每个人都想荣华富贵。

韩非强调,用法律压制人性中的邪恶

所以,就会有一部分人超越道德的标准,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为所欲为,而这些人也将人性中的“恶”,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为了压制这种邪恶,韩非认为只能够用严刑酷法,让这些企图作恶的人受到惩罚,并且受到强制性的惩罚。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12)

通过人们对于法律的恐惧,对于承担后果的恐惧,来帮助人们压制住人性中的邪恶,指引人们向着善良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思想其实与荀子的观念,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在荀子的观念中,人是善恶参半的,人或许在利用善良压制邪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社会规则的指引,但是,远远没有韩非的理论中的“法”那么重要。

​因为在韩非的观念里,人性是毫无善良可言的,能够压制住人性中邪恶的绝对不是人自己,必然是社会的严刑酷法。所以,韩非对于法的应用和理念研究的非常之深,他也被称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究其根源就是韩非对于人性的认知。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13)

写到最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人们对于人性的认知,与他们的社会观念和治国理念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在孟子看来,人性是有向善发展的趋势的,那既然如此,人其实就能够更好的规划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具有本身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如此一来,人必定不需要通过严刑酷法来进行约束。

而在荀子看来,人却是善恶参半的,在此之中,有一部分人或许能够利用人性中本有的善良来压制邪恶,但同时,也必定会有另一部分人,无法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压制邪恶,如此,就需要用到社会规范的指引。所以,荀子对礼乐制度非常的崇尚,对于规则和规范有着独到的见解。

荀子和韩非子对人性的不同态度(人性本善还是本恶)(14)

​而韩非认为人性本恶,人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没有丝毫的善良可言,所以,要想社会稳定,要想人的发展不受阻碍,那么就必须通过强制性的社会手段来进行干预,帮助人自身解决人性当中的缺陷,同时帮助人们压制心中的邪恶,让人们走向善良的道路,所以,韩非对于法非常的青睐,他也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由此看来,对于人性的认知是会影响人的治国理念的,其实,关于人性这个话题或许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无法决定人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有的时候因为环境的影响,我们甚至无法左右自身的行为,但是,做人至少要有一颗向善良方向发展的心,有一颗规划自身行为的心,至少不能去做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