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做一代新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中央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这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在学校建校80周年之际给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严把办学政治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致力于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外语院校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做一代新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红色基因做一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中央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这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在学校建校80周年之际给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严把办学政治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致力于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外语院校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
发扬“传帮带”作用,赓续育人兴邦薪火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1941年,在抗日战争的纷飞战火中,党中央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俄文大队,开启了党领导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先河,成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一代又一代教师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立德树人,充分体现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传承了新时代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红色基因,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精神源泉。
强化精神引领,传承红色育人基因。强调,“做老师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党领导的高等外语教育发展80年历程中,北外老教授们坚韧不拔、矢志报国,几十年如一日,虽年事已高,仍心系讲台默默耕耘。他们当中有106岁高龄、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新中国外语教学拓荒人伊莎白·克鲁克,有至今还在编修全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外语课标的“百年教书匠”、全国优秀教师陈琳,还有一批亚非拉、中东欧非通用语专业的创始人。他们奠定了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基础,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外语人才。为发挥老教授的精神引领作用,学校设立“传帮带”教师发展基地,举办“赓续红色星火,贯彻回信精神”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使命担当。
加强理论引导,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是教育的真谛。学校不断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体教师的必修课,加强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活动,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和轮训制度,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训基地,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青年教师到学校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兼职,鼓励教师参与校外单位及偏远地区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组织教师开展国情调研、社会实践,让广大教师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潜心立德树人。
涵养师德师风,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教师队伍必须师德师风高尚、政治素质过硬。学校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坚持“四个相统一”,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不断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充分挖掘新时代师德典型。利用教师节、新教师入职等特殊时刻举办庆祝仪式、表彰活动,开展师德榜样评选,激发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大对全国优秀教师等先进人物宣传力度,树立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师团队等师德典型,通过线下经验交流、线上媒体平台传播,为全校师生营造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着眼国际化人才培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学校始终把家国情怀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素养,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在课堂上和实践中坚持铸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结合学科优势,画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圆。学校不断运用“大思政课”理念提升思政课质量,持续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将中外比较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等北京市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思政协同育人虚拟工作室,由思政课教师、外语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组建“云教研”共同体,搭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育人平台,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动《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探索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改路径,编写出版《理解当代中国》9个外语语种和国际中文43部系列教材,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特色思政品牌。坚持铸牢理想信念之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学校深入挖掘百年党史、红色校史育人富矿,积极用好红色资源,打造“故事育人”模式。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邀请校外名师、大使讲述家国故事,邀请专家教授讲好人生故事,邀请朋辈讲好成长故事。推出“教授故事会”“正能量@BFSU”分享会、“歆传双百工程”等多个品牌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举办多语种诗诵会等“多语思政”特色活动,聘请众多大使校友为不同语种授课,开展欧盟文化节、留学生征文比赛、多语种戏剧节等主题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拓展社会课堂,丰富实践育人平台。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学校充分发掘实践育人资源,因势利导把重大活动和特殊情境变成思政大课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人昂扬向上、自豪自信的精神风貌;通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深化集体主义教育,强化奉献精神、增强使命担当;通过“歆苗计划”“歆才骨干”“歆语工程”“歆才团校”系列实践育人项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世情,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中厚植家国情怀。
立足国家战略,回答高等教育时代命题
在给北外老教授回信中强调,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院校大有可为。学校深刻感受到外语院校建设发展和外语人才培养关乎“国之大者”,要将高等教育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将外语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全面育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卓越人才。学校坚持“立足国情、全球视野”“英语开道、复语跟进”“加强通识、全面发展”,不断丰富外语学科发展内涵。积极响应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战略,针对获批开设的101个外语语种,围绕国家亟需布局关键语种,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有效对接。扎实推进出国学习或“在地国际化”,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联动。支持学生参加国际支教,到国际组织实习,拓宽他们出国出境留学渠道,培养全球胜任力。依托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瞄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国家战略需求,强化通用语种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积极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组织学院、国际组织胜任力发展中心建设,积极探索“英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联合新华社办好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实验班,与中国政法大学等合作开设“英语 法学”联合培养项目,加快培养涉外法治、国际传播等领域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与全球信息科技龙头企业联手,把握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推动语言和科技融合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学校坚持通过学术优势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参与《谈治国理政》24个语种的翻译审校,承担教育部《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多语种翻译项目,与《求是》杂志社合作创办《求是》多语种版期刊,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出版系列图书并向28个国家和地区输出32个语种版权,其中70%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布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指数方阵,加强多语种国际期刊建设,多语种期刊方阵覆盖7个语种,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校不断挖掘多语种优势,深化中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依托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整合41个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学术研究支持。回应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现实需要,发起成立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聚合181个国家优秀学者的智慧,为深入全面的区域国别研究赋能。重点布局边疆研究,在西藏和新疆分别实体建设珠峰研究院、天山研究院,将我国边疆研究和周边邻国研究深度融合。克服困难,努力办好23所海外孔子学院,不断深化中德、中法、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建设,搭建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国际化平台。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建世界汉学家基地,凝聚和培养知华、友华的新一代汉学家。出版“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图书,举办“一带一路”教育对话分论坛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外力量。
党的二十大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面向2035年,中国将更加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高站位、立足实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浸润心田,加快建成国际化、重特色、高水平、综合型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