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

今年距离87版《红楼梦》开播正好三十年,而国庆节播出的《小戏骨红楼梦》着实吸引了大把眼球。该剧由“潘礼平团队”指导,释小松、周漾玥、钟宝儿等小戏骨主演,「豆瓣评分9.3」!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孩子,用一部戏吊打了一票帅哥小花偶像的演技,瞬间圈粉无数,更赢得网友集体打call---未来的演艺事业有人啦!

《小戏骨》是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推出的一个原创剧目,在全国首创了“小孩演经典、学经典”的艺术模式,剧目中所有的演员都是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2016年《小戏骨白蛇传》火遍大江南北,开播前仅凭10分钟片花刷爆朋友圈首日播放量突破1000万,最终获得2016腾讯视频星光大赏年度惊喜网剧大奖。自2015年开始筹拍,小戏骨系列剧目前已上映十部,豆瓣评分大都在8分以上,堪称国产剧中的佼佼者。

【1】致敬87版《红楼梦》 小戏骨演技逆天

《小戏骨红楼梦》共九集,以微缩版的形式致敬87版《红楼梦》。剧中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为主线,保留了原著中的共读西厢、黛玉葬花、黛玉焚稿、宝钗扑牒等精彩情节,同时将感情戏的部分删掉、弱化。小戏骨们凭借着聪明过人的精灵劲儿、人小鬼大的实力演绎,以及对经典影视的神还原,虏获了大批粉丝。

共读西厢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1)

元春省亲

剧组专门请了礼仪老师对小演员进行礼仪指导,人物的表情、神态、一举一动都极其考究。小演员们虽然年纪尚小,对剧中角色的把握丝毫不减。一颦一笑,甚至眉宇间的一个眼神,都可以用传神来形容。周漾月扮演的小黛玉,演出了林妹妹那种文弱和空灵的神韵,尤其是哭戏,眼泪似玉珠一般滑落,收放自如;钟宝儿饰演的宝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宛若从书中走出,演出了宝钗的端庄、聪慧、大气…灵秀的小黛玉、娇憨的小宝钗、惟妙惟肖的刘姥姥,众主角的演技和颜值均是相当亮眼。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2)

林黛玉(周漾玥饰)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3)

薛宝钗(钟宝儿饰)

2

网友的几点争议

不过随着这部剧的热播,针对剧中人物的性格是否会影响孩子,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有网友认为,“这些小戏骨演得越好,就入戏越深,这会导致小演员分不清是幻是真,分不清是戏里还是现实。”这些孩子平均年龄才十岁左右,他们的身心还处于发育阶段,就要深刻体味穷人刘姥姥的辛酸卑微,有钱有权王熙凤的傲气凌人,元春风光背后的无奈....这些剧中人物的性格会不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成人演完一个角色,尚且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去从剧情中抽离出来,人物角色的代入感是否会影响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等,是网友争议的主要焦点。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4)

王熙凤(郭飞歌饰)

也有网友提出,小孩子应该演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故事,“成人的世界,就该成人去演绎”。传统教育让孩子表演成人戏剧,虽然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却打破了他们原本的语境,提前进入成人语境,破坏了与同龄人的连接,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很容易有拔苗助长的反作用。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在电视上的“成人化”现象,限制了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不拘理节的欢乐,他们的童年正在消逝。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5)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小戏骨》系列收获了很多好的口碑,在小戏骨效应下,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戏骨,而基于商业利益,小演员的过度曝光以及可能经受的职业训练、集训、紧张和媒体大肆宣传所带来的种种辛苦,势必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3

潘礼平:小戏骨不会走童心培养路线

潘礼平回应,小戏骨节目必须以不妨碍小演员的学习为前提,只能在他们的休息时间进行拍摄;而且大多数的小演员并不是为了成为童星,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有的还要去读书,也有的告别了《小戏骨》。“小戏骨不会刻意打造童星产业链,我们重点做好片子,影响中国小孩,我们会根据片子的需要,不断用合适的演员,不会为了培养童星去量身打造,社会效应排首位。着重节目质量,着重社会的效应。”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6)

4

关于“小戏骨”系列的几点思考

1.童年的消逝与经典的传承如何角逐?

“小戏骨”的主创人员虽然承诺不会刻意打造童星产业链,但是童星的未来的成长之路却不容忽视。小戏骨的爆红势必会引发小演员们的过度曝光,加之商业利益和剧组宣传的需要,孩子们的大量时间会被占用,与同龄儿童相比,他们的童年生活或许将在压力之下不复存在。童年的消逝与传承经典如何角逐?笔者认为,需要主创方、家长以及观众的三方合力作用:一是主创方应该立足传承经典,重视孩子对于经典文化的传承,防止过度包装以及追逐商业利益;二是孩子的家长要重点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合理安排孩子时间,在不耽误孩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丰富孩子的经历;三是观众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理性观影,避免过度关注,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

2. 如何更好实现“小戏骨”的剧中人设与现实身份的转换?

关于剧中人物性格会不会影响孩子,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这就牵扯到如何更好地实现“小戏骨”的剧中人设与现实身份的转换?问题的关键在于主创人员、孩子的家长在现实中如何引导,如何将剧中情节以更有益于孩子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小戏骨总归是小孩子,缺乏经历,许多小孩子不懂的情感、情绪如何诠释?潘礼平所采取的方式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引导,用小孩能听懂的话去解释。比如《小戏骨白蛇传》里面有两场许仕林和许仙、许仕林和白素贞的哭戏,小孩子们没有做父母的经历,潘礼平便反向处理,让演员们参考自己长期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的心情;而拍《小戏骨焦裕禄》这类冷门题材,小孩子们会有“我现在生活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学焦裕禄”这样的疑问,就需要跟孩子们解释世界总是存在弱者的,中国还有贫困的地方,世界还有非洲,而地球还有处于人类统治下的动物。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7)

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中指出,“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智力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而剧中关于等级阶层,封建礼教、奴卑制度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行为方式。此外,儿童模仿能力强,容易将剧中人物性格代入现实生活中,比如黛玉的多愁善感、王熙凤的精明算计等,儿童在观看时会不自觉地模仿甚至应用于平常的日常交往当中。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就是儿童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剧中人物的某些特征来塑造自己,通过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为了使这种影响最小化,主创人员在进行文学再创作时既需要立足传承经典,也要关注小演员的心理建设,适时引导,讲清一个人物角色为什么要这么演,需要表现的是什么;同时在新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下,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以更适宜儿童的接受方式呈现经典,传承经典。

小戏骨红楼梦神还原(一群小孩演技吊打鲜肉小花)(8)

3.“小戏骨”的大格局:致敬经典

回归《小戏骨》系列的创作本身,是翻拍经典,学习经典。其节目立意,是“我们的生活中既然有老戏骨,也可以借助这个概念,推演戏投入、表演生动的小戏骨,小戏骨就是对老戏骨的致敬、学习和传承。”潘礼平进一步指出,“现在的孩子往往不爱看那些经典老戏,他们喜欢的是那种洋气的东西,所以我们用小孩子来挑大梁、演经典,这样更方便驾起同辈之间沟通的桥梁。让一群孩子来演绎这些思想、艺术俱佳的艺术经典,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挑战。”孩子们的演出真诚、认真、富有孩子特有的萌态,对这些参与表演的小演员来说,也是一个学习与受教育的过程。

“小戏骨”翻拍经典这一形式上的创新无疑是成功的,许多网友感叹翻拍的不仅仅是情节,还有当年的感动,带动了一股重温经典的浪潮。但是一项创新,在吸引巨大流量的背后往往也伴随着一些技术、伦理层面的问题,这需要主创方、孩子家长、观众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充分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今后的文化创作当中,不断融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艺术元素,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以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来传承经典。

作者 | 张敏

本文由 新闻传播学研 原创出品 转载请授权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小戏骨的宏大追求》

《白蛇传》后再演《红楼梦》潘礼平:小戏骨不会走童星培养路线

《我没看到小戏骨,我只看到了一出戏》

“小戏骨”版“红楼梦口碑火爆” 经典神还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