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州湾开发区建设项目(29.5平方公里南通开发区)

日前,

南通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正式发布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湾合作园区(29.5平方公里)

概念规划项目》,

根据规划,

南通开发区将和通州湾联手打造近29.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

南通通州湾开发区建设项目(29.5平方公里南通开发区)(1)

一、项目名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湾合作园区(29.5平方公里)概念规划项目。

二、规划背景

通州湾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江苏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T”字形结合部位。东向浩瀚太平洋的出海门户,西通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南邻上海国际大都市,北接广袤的苏北平原腹地。

2020年初,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大通州湾”思维统筹推进全市域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整合在南通206公里海岸线上的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组建“大通州湾”,以湾区经济思维推动国家战略在江苏南通落地实施。2020年6月在浙江湖州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举行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仪式。《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会上签署,这标志着苏沪两地在不断凝聚共识、持续协同发力的基础上,携手推动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贯彻市委《常委会议纪要》(2020年第25期)精神,扎实推进南通开发区与通州湾示范区共建合作园区建设。

三、总体要求

南通市委市政府以战略思维统筹全局,在沿海划定29.5平方公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通州湾示范区共建合作园区。编制合作区概念规划,从南通全市层面来说,是贯彻大通州湾思维,统筹协调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和开发建设,实现南通沿海地区及大通州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南通开发区层面来说,是实现优江拓海、江海联动,促进产业优化布局,推动南通开发区整体转型提升的需要;从合作区层面来说,是融入区域、实现协同化发展,明确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三生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四、规划范围

合作区位于通州湾西南部,西起洋吕铁路,东至冬青路西侧400米及乐海大道西侧约1000米,北起漓江路南侧水系,南至广东路,总面积约29.5平方公里。

南通通州湾开发区建设项目(29.5平方公里南通开发区)(2)

五、基础数据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以下简称“三调”),按照转换规则形成规划基数,同时整合遥感影像、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等相关调查数据以及总体规划编制所需的经济社会等数据,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支撑总体规划编制。其他相关数据应于“三调”数据年限保持一致。

六、研究重点

1、发展路径:研究临港高新产业主导下的合作区的发展路径

通过现场踏勘,全面、深入分析基地当前的发展现状,周边功能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现状建筑分析,对现状建筑质量、现状建筑高度、建筑风貌进行调查与研究;景观资源评价,着重对团结河等重要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交通分析,对基地及周边现状道路状况、停车空间和未来发展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基础设施分析,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全面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研究合作区的未来发展路径。合作区作为本次规划的对象,不是一个综合型的城市化地区,同时也不同于南通开发区内的其他产业园,临港高新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从战略层面上研究目前临港高新产业与港口发展的关系,结合开发区发展的实际来探讨合作区的发展策略和路径,从而明确合作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模式,引导空间的拓展与布局。

2、区域协同:从多角度、多层面把握合作区的发展定位

从南通全市层面和南通开发区的角度把握合作区的发展定位,重点衔接产业、功能关系,实现沿江和沿海的错位发展。从南通沿海大通州湾层面把握合作区的发展定位,从功能、港口、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充分对接,实现沿海区域协同发展。功能定位方面,基于现状分析,分析判断合作区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放在沿海大通州湾发展的大格局中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发展定位,明确未来的产业定位和主导功能;港口方面,合作区要与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充分衔接,发挥通江达海的临港优势;产业方面,要充分协调与通州湾等沿海各产业园区的竞合关系,按照大协同、小错位的思路,融入沿海区域产业链;交通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优势,与区域枢纽快速衔接;生态方面,要融入区域生态网络,实现区域生态共保。

3、产业:打造临港高新产业基地,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

规划要明确合作区在南通沿海、大通州湾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定位,包括对产业功能的细化、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在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新一轮沿海开发大背景下,从产业本身发展趋势出发,分析区域比较优势以及大通州湾范围内的产业错位发展,找准合作区的整体定位、产业定位,明确主要功能构成。

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南通推进沿江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合作区应发挥临港优势,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培育临港制造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江海联运建设,主动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构建与生态建设和环节保护相协调的沿海产业合作区。依托长三角沿海地区,充分发挥上海的核心带动作用,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

合作区需要进一步理顺港城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妥善处理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并解决好产业与港口、交通和港城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得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4、空间布局:构建功能复合、结构紧凑、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

合作区规划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内容就在于,其不适合于普通城市总体规划的经济与用地关系,也难以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用地平衡。本地区更接近于一种产业的发展与配套区,用地布局体现的是对产业的呼应关系。所以需要对临港高新产业发展对用地布局中的规模、结构、比例构成、相互关系等内容进行研究,以使空间组成形式更适应于产业的发展。明确合作区内的空间结构、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形成结构紧凑、功能复合、生态开敞、联系紧密、产城融合空间格局。

“产业社区”,既不同于传统的居民社区,也不同于产业园区。它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入生活、生产、生态等元素,是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开发模式。产业社区规模约1平方公里,包括生产研发、居住商贸、文化休闲、生态景观等功能,由一个主导产业引领,遵循“先产后城、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

融合发展是产业社区的关键。一是产业的融合,随着时代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各大产业也将不断融合创新,形成工业互联网 的发展形态。产业社区中集成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等全产业环节,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推动产业规模成倍增长。二是产城融合,产业社区将打破以往城市归城市、工厂归工厂的空间布局模式,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等功能,形成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它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来说,打破了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产业社区除生产功能外,还包括居住(人才公寓、住宅)、商业(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景观绿化等功能,为生产者提供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5、交通:融入区域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综合立体交通网

发挥交通对港区空间布局、产业空间集聚的引导作用,深入研究交通枢纽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协调区域内外交通,充分对接沿江与沿海、沿海各主体之间,统筹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合作区交通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区域性对外交通组织,从大通州湾乃至南通沿海层面融入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畅达。合作区周边有公、铁、水、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公路包括启扬高速、通州湾高速、新328国道、222省道、平海公路等,铁路包括洋吕铁路、通沪城际支线等,水运包括团结河航道,空包括南通新机场。规划重点解决合作区与公、铁、水区域交通枢纽之间的便捷快速联系问题。二是内部交通组织,融入通州湾路网体系,明确客货运及公共交通组织方案,核心是形成高效顺畅的路网体系,重点解决南北向交通组织及跨航道交通联系。

6、景观特色:把合作区打造现代风貌突出的门户景观节点

合作区位于通州湾西南,交通和景观门户地位尤为突出,是南通主城与通州湾联系的主要客货运通道,如通州湾高速、平海公路、335省道、团结河航道的必经之地。因此,重点研究合作区空间形体,打造现代风貌突出的门户景观节点,对于提升大通州湾的空间环境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合区域特色,重点研究体现该区域总体风貌和形象特色的规划方法,创造体现港区特点的风貌景观。同时,结合周边众多河道水系资源,打造符合类活动人群的行为内容、行为特征的特色空间。结合新区建设,与城市水系、绿地、广场体系相结合,打造以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为亮点的特色景观,形成富有海滨特色的标志性区域。重点研究各功能片区之间景观风貌的关系,对视廊、节点、地标等特殊景观点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点等视线分析,综合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关系,提高高度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7、基础设施: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合作区规划需要和各类上位规划进行对接协调。一是需要从大通州湾发展导向上明确空间拓展的方向,二是需要从南通市的总体发展上明确空间的职能,三是从沿海发展上研究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服务方向,并在道路交通体系、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设施共享上进行充分的衔接。

8、行动计划:明确近期3-5年内启动建设的重要抓手

统筹考虑合作区近中远发展目标及需求,明确近期空间上重点打造的区域,作为3-5年内启动建设的重要抓手。本规划下的空间与用地的发展取决于临港发展的状况与规划,需要符合临港高新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空间的增长与用地的拓展的阶段性是与临港发展紧密相连的。目前的临港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在未来发展上需要达到一定高度,表明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各阶段的不断升级效应,因此对空间与用地就有不同阶段的特殊要求,如果要保证空间发展的连续性,就需要使空间与用地发展的过程和临港高新产业发展相一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