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乌镇古镇东栅西栅联票(体验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镇水乡生活)
先后写了乌镇的南栅、北栅,这回终于要写写已经开发为成熟景区的乌镇东栅了。
乌镇最先启动开发的是东栅景区,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
在东栅景区,当地居民仍旧住在老房子里,没有搬迁,当然年轻人差不多都已经搬走了,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老人。
铺满青石板的街道两旁矗立着一幢幢的老房子,但凡有游客路过,总能在一扇扇洞开的大门里看到一位位生活着的老人。
他们有的正在看电视,有的或许只是单纯地在发呆,当然也有的还想着能跟游客做点生意,卖些乌镇本地的土特产。
小桥、流水、人家,这才是江南水乡该有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吧。
进入东栅景区,看到有人在表演船拳。
乌镇的船拳起源于南宋,因乌镇位于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镇区河网密布,民间习武于船上,既强身健体,又保一方平安。
非常典型的沿河而建的民居,所谓的枕水人家是也。
对过的小房子莫非以前是一座佛堂?
小河静静流淌,临水而建的两岸房子逶迤延伸。
木雕工艺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该馆陈列的大多数是晚清民国时期江南一带民间保存至今的部分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和雕塑作品。
石桥上,一位身着汉服的姑娘正在拍写真,置身其间,犹如古代的小姐轻移莲步袅袅婷婷。
晴耕雨读,非常喜欢这几个字。
乌青水龙会。
类似于现在的消防站,里面存放着当时使用的各种灭火工具。
制作蓝印花布的宏源泰染坊。
制作蓝印花布用到的各种工具。
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衣服。
乌镇高公生糟坊当年的金字招牌。
乌镇高公生糟坊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产品有白酒、黄酒、米醋、酱油、酱菜、糟蛋等。
乌镇三白酒。
何谓三白酒?
据《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
院子里堆放着的酒坛。
三白酒酿制过程中各道工序及用到的各种器具。
展出的木床以清末民初时期为主,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那个时期富庶江南大户人家的起居生活。
如此精美的雕花镂空图案,充分展示了当时木匠的高超技艺。
选用名贵木料,能工巧匠耗费多时精心打造,这样的作品注定价格不菲,寻常百姓家是肯定用不起的,终究是达官贵人的心头好。
衣俗厅展示了清末民初时期乌镇人穿着的服饰种类。
婚俗厅展示了老底子乌镇大户人家结婚时的场景。
拜堂成亲的仪式。
琳琅满目的各色嫁妆。
新娘坐的花轿。
寿俗厅。
展示了老底子乌镇大户人家寿星祝寿时的场景。
木心故居位于东栅景区内的东大街184号,由木心晚年所住的“晚晴小筑”改造而成。
木心自己题写的匾额。
“卧东怀西”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他老年回到乌镇后,住在东栅自家旧址翻盖的房子里,当时西栅正在规划建设他的美术馆,有住在东栅而对西栅的美术馆怀有向往之意;另一层含义是回国后,身居东方,但仍然对西方文化怀有深念之意。
木心先生使用过的画具。
东栅景区内有“高杆船技”的表演活动。
遗留下来的墙界石。
定胜糕,乌镇的特色美食之一。
财神湾畔的民居。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捻泥船了,感觉特别亲切。
河底的淤泥是天然的有机肥,小时候看到老爸会用夹网把河底的淤泥捞上来放到水泥船的船舱里,捞满之后再分装到桶里挑到孕育秧苗的田板上作为肥料。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一代文学巨匠。
茅盾纪念馆建在立志书院旧址。
立志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改国民初等男学。
1904年至1907年茅盾曾在该校就读。
茅盾纪念馆内的茅盾半身塑像。
茅盾故居挨着茅盾纪念馆。
茅盾故居院内,茅盾先生于1934年秋亲手栽下的南天竹和棕榈。
茅盾故居内的厨房间,灶头、水缸、砧板、橱柜等,一应俱全。
饭堂,左右放着两张八仙桌。
茅盾童年时四代同堂,全家二十二人都在这里用餐。
家塾。茅盾七岁时父亲执教家塾,茅盾曾在这里读过将近一年书。
修真观戏台。
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舞台上正在上演一出桐乡花鼓戏。
修真观正门。
修真观是一座道观,公元998年(北宋咸平元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
观内供奉的菩萨。
这个大概就是道家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乌镇东栅景区少了些商业氛围,却还原了更多原生态的气息。
这里的乌镇居民祖祖辈辈临河而居,他们在河埠头淘米洗菜,小河两旁的民居中升起袅袅炊烟。。。。。。
站在桥头眺望绿树掩映中的两岸老宅,神思悠远,一切仿似就在眼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