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玉涵

2023年1月3日凌晨,著名油画家、浙江画院名誉院长潘鸿海因病于杭州逝世,享年81岁。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1)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较早得到了消息,他做了一张黑白照片发在朋友圈,以此缅怀潘鸿海先生。而在人们的记忆中,潘先生也如照片中那样,永远面带着微笑。

这位用油画画笔忆江南、绘东方的老人离开了,而他的生命将永远绽放在他笔下生长的东方、润养的江南里,我们会在他的油画中与他的笑意重逢。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2)

潘鸿海,1942年3月9日出生于上海梅陇,是中国二十世纪中叶浪漫写实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历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记者、美术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富春江画报》(工农兵画报)负责人、浙江画院院长。

让油画亮起江南情韵

江南是潘鸿海油画创作的永恒母题,也是他魂牵梦萦的心灵故乡。油画与江南,在潘鸿海的笔下,以唯美的方式结合着。

在他的笔下,源于西方的油画画面,亮起了东方的神采,述说着东方人的感情与记忆——这正是潘鸿海几十年来的努力结果。

潘鸿海曾这样表达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感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江南的风土人情、人文积淀更是隽秀绵长,几十年来我苦心专注于此,用油画语言来解读一方水土,传递江南情韵,心无旁骛。有摸索的苦涩,也有娴熟的快乐。经年累月,笔下风貌俨然已成风景。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3)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许江先生曾评价:西方的油画在东方的传承和发展,潘鸿海是作出贡献的。“油画要进行东方式的改造,需要一代代的努力。大家走不同的路,抓住中国人的生活感情,改造油画语言,潘鸿海是其中的代表。

如今,得知潘鸿海逝世的消息,许江怀着沉痛的心情表达悼念:

艺心翱翔,妙手写意,飞鸿那复记东西;

水乡生机,江南诗趣,苍海何如展清奇。

——泣悼潘鸿海先生

许江痛挽2023.1.3

用心灵与生命绘就东方神画

近十年,潘鸿海投身于良渚文化的研究、思考与创作之中,他将那深入灵魂血脉的艺术特色及创作表达投入于神秘而神圣的古代江南,那片“美好的水中之洲”。

浙江美术馆“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的展厅中展示着一幅良渚的生活图景——《玉磬良渚》。

《玉磬良渚》是潘鸿海先生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油画院秘书长汪文斌合作,于2008年创作完成的三联油画作品,是潘鸿海因应“中华五千年——百年追梦”主题创作而领衔打磨的创作成果。画家以极富童真和浪漫主义的大胆想象,艺术地重构了理想化的“史前”人类社会图景,描摹出江南伊甸园的美好清丽与富饶繁华。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4)

玉磬良渚 潘鸿海、汪文斌

伴随更为严密的考古进展和对历史真实的无限逼近,潘鸿海把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推向理性与成熟。2014年至2016年,潘鸿海与陆琦、汪文斌共同创作完成了《良渚文化》,也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这幅画作中,画家向我们展示的画面更为辽阔和深邃。他看到了城郭,看到了水利,看到王,甚至看到了远古的“国家”。于是他画了光、画了爱、画了我们倍感亲近的江南风貌。

潘鸿海画的是滋养华夏儿女的绵延历史和深厚土地,他笔下自然生长着的东方情愫,使得东方艺术精神在西式的油画样式里生根发芽并得到蓬勃成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博士、中国美院访问学者周澍曾这样评价,“他向良渚申遗成功和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献礼的,正是他以十年之长孜孜求索,用心灵和生命激情绘就的东方神画。”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5)

良渚文化 潘鸿海、陆琦、汪文斌

对于汪文斌来说,潘鸿海是自己的恩师。“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这是潘鸿海的座右铭,也是潘鸿海对汪文斌坚持自己创作风格、耐得住寂寞的一种勉励。汪文斌记得潘鸿海先生曾鼓励他:“画自己挚爱和熟悉的人与事,永远不会错。”

如果让汪文斌画这位恩师,他想,那一定是敞开的师者的姿态。

江南忆,忆江南

2012年,潘鸿海的个展“江南忆”在上海美术馆展出,《钱江晚报》以《跟着潘鸿海 能不忆江南》报道了这场精彩的展览。如今,我们节选文章片段,追忆爱江南、绘江南的潘鸿海先生:

跟着潘鸿海 能不忆江南(节选)

本报记者 林梢青 实习生 俞艳芩

江南忆,在梅陇

如今的上海,早已不是当年。潘鸿海的出生地上海梅陇镇,不再是当年的满地柿子树的村庄,而是霓虹灯闪烁的市中心。而上海美术馆,也将在今年十月一日,离开南京西路跑马厅旧址,迁往原世博会中国馆,转变为“中华艺术宫”。

但潘鸿海始终不舍得那个原原本本的江南。从上海梅陇到钱塘西子,从年少懵懂到华发缀头,潘鸿海走遍了半个地球,却一直执着地爱着江南,且越画越入迷。

展览前接受专访,他说,其实“江南忆”,是为了带着大家“忆江南”。“在迅速发展的今天,旧的东西迅速消失,对我而言,怀旧的坐标没有了,我千方百计地把它们拉住,希望大家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勾起一些些儿时的珍贵回忆。”

展览共展出油画作品近60件,时间跨度近40年,其中既有早期的《母女》、《鲁迅演讲》等,也有近期创作的巨幅三联作品《江南绣》和从浙江美术馆借展的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美丽洲——玉馨良渚》。从风景到人物,从五六十厘米的小幅一直到6米的巨幅,完整展现了潘鸿海的艺术创作。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6)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7)

江南物,柿子树

潘鸿海的母亲是农家女,父亲是铁路扳道工,童年便在江南的青砖古巷中度过。初中时,他孤身赴苏州求学,爱上绘画,后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附中、本科油画系学习,在莫朴、马玉如、全山石等先生的悉心教授下,找到自己的绘画天地。

大学毕业后,潘鸿海被分配到《富春江画报》从事美术记者、编辑工作。在画江南题材的油画之前,他画的是连环画和宣传画。在那个美术刊物屈指可数的年代里,《富春江画报》的最高发行量竟达67万份。从1968年毕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潘鸿海整整参与和主持编辑了400期杂志。

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下乡与农民同睡一床,画乡村教师、画赤脚医生、画刚刚诞生的小猪。这样的经历,令他熟知江南,也练就了高超的成画本事。而作为主创者,他的绘画也在全国开始有广泛影响。

采访那天,走进潘鸿海在长庆街家中,地上斑斓的颜料与画笔,画架上一张《柿子红了》刚刚完成,油迹似还未干,这便是潘鸿海记忆中的家园——“当年家门口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从小就看着它结果,火红火红的。后来,梅陇变成了市中心,再也找不回那棵柿子树了。”今年去丽水,看见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激动之下,老潘又提起了画笔,这次展出,也意喻自己的艺术探索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8)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9)

江南女,俏周迅

前有与江南秀色相得益彰的国画,油画家要画江南,并不容易。

潘鸿海当然知道这个题材很难。但1985年,潘鸿海赴美国芝加哥美国美术学院讲学,从纽约、洛杉矶到旧金山,看遍了世界名画;8平方米的展厅里,他带去的56幅作品一夜之间售出21张,换了一堆美金。他用这笔钱,背回了两个箱子的画布和颜料,也带回了信心—— “我得到了启迪,我要做一个中国的油画家。一个成功的画家一定是画自己最熟悉的题材。所以,我要坚持画江南。”

潘鸿海又选择了难上加难——用油画画江南女子。“我最近才发现,我画了一辈子油画,都是江南风景和江南女子,唯一例外——周迅。”

当年走红银幕的周迅和仪琳,都曾当过潘鸿海的模特。“我们让周迅拿茶壶倒水,水溅了开来,她啪啪啪地拍了拍裤脚,动作非常优美。当时,我在心里赞叹,哎呀这个女孩,真是浑身是戏。”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10)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11)

而这一次展览,对于潘鸿海而言,还有一种更深度的圆满——尽管家里从来不谈艺术,但耳濡目染,如今两个女儿,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长女潘汶漪,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美术,而小女儿潘汶汛,已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系副教授。在这次“江南忆”展览上,潘汶汛将在上海美术馆二楼同期举办了个人新水墨国画个展“浣溪纱”。

记者手记

“无趣”的潘鸿海

年至古稀,潘鸿海想画的东西越来越多,还开始画国画、写书法。

“我是个多么无趣的人。”潘鸿海说,他说,家里人也是这么说他的。

在他家里,我们“很不死心”地进行“地毯式搜索”,试图推翻他对自己“无趣”的定义,但除了一地颜料和画笔,的确一无所获。

“我这个人,对文化课兴趣不大,大概生来就只配画画,于是就很知趣地好好画画。”潘鸿海说,小时候妈妈教给他两句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和“学会一门手艺以后有饭吃”。他一直牢记这两句话,因此,哪怕后来功成名就也始终行事低调:“能走到今天,妈妈这两句话起了大作用。”

年轻时,潘鸿海能轻松在钱塘江中打个来回,但游泳也未成为他的爱好,“下棋,我也只能下军旗、象棋,高雅一点的围棋就不会。”他也不喜欢高尔夫之类的高级玩意,半个地球走过后,也不再喜欢旅游了。而多年前曾经痴迷的收藏,也被他有意识地渐渐散出。“老人家们说,60岁以后要开始学会散去,不要有太多牵挂。我还相信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要被生活所累了。”

潘鸿海喜欢单纯的东西,就像他,总是梦见当年门前的柿子树,总是惦记当年美院亦师亦友的老师,总是喜欢江南女孩脸上澄明的笑容。

潘鸿海画江南,是一份眷恋。画到今天,在这习惯了忘却的时代里,他渐渐把这份眷恋画成了非同一般的远见。“我一直勤勤恳恳搞我的手艺活,以后社会越发达,手上表达的东西越最珍贵,人们会越来越怀念,留恋这些珍贵。”

潘鸿海油画人物作品欣赏(人多的地方不要去)(12)

潘鸿海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