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节日(到底是个什么节)
“七夕”到底是个什么节? 如今,七夕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中式情人节。 说到七夕,大家就会联想到鲜花、约会、表白……
可其实在中国历史上, 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 这一切都要从牛郎织女的传说说起。
男耕女织,互爱互助,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维系和加深爱情,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美好理想和追求。 这种愿望最早的结晶,就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
资料图
早在《诗·小雅·大东》中就描写了牛女二星的形象: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资料图
汉代《淮南子》、崔实《四民月令》等书中,开始把牵牛织女联系起来,编织成爱情故事。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写的就是这对小夫妻被强行拆离后的凄苦相思之情。
宋代罗愿的《尔雅翼》中又出现了七月七日夜由鸦雀搭桥让他们渡河团圆的细节。这个故事后来又和《天仙配》中七仙女、董永故事发生若干交叉混串现象。
资料图
七月七日之夜简称七夕。在互渗思维和类比联想的触发下, 形成了趁天上爱神星宿欢会的良宵,向他们祈求幸福的习俗。
《太平御览》载晋周处《风土记》云:
“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即牵牛)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
后来祈求的范围缩小,变成主要是向织女祈求女工编织的智巧,称为“乞巧”。
资料图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叙:
“七夕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种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
穿七孔针时,如果一穿便进,这是手艺会大进的好兆头。而“ 结采缕”,则是显示和比赛各人的巧活,看谁能独出心裁编出最新最美的花样。所以宋人杨朴《七夕》诗道: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这是对劳动妇女勤劳、聪明、灵巧胜过织女星的颂赞。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即七夕,可见这天早已是古代妇女进行祭织女、 乞灵巧、 赛女工等活动的传统佳节。再往后,不少地方少女成为七夕乞巧的主角,祈求美满姻缘成为主要愿望之一,展览针线技巧的制品也包含博得赏识、谋求说亲的目的,所以这一天后来又称女儿节。
资料图
寻根溯源,七夕这一天,是女性集会、活动的日子。所以,七夕充其量只能算做中国古代的妇女节,并不是情人节。
情人节,必须要有男女见面约会的实质意义。如果一定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一个节日来作为情人节,那么元宵节算是比较接近的。
如上所述,“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乞巧节的主角是妇女,而元宵节的主角则包含青年男女。
在元宵节这一天,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元宵灯会也赐予了未婚男女相识的机会。
在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年轻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在“家家户户闹元宵,全家出动看花灯”的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于是, 古代的青年男女便有了在元宵灯会中相识的机会。
北宋诗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有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有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在不少影视剧中也会用到逛灯会、赏花灯这一场景,来促进男女主角感情线发展。
《仙剑奇侠传三》中紫萱与顾留芳的初遇
三生三世情缘的开始
资料图
《犀利仁师》中隆诗夫妇的嬉笑打闹
资料图
《仙剑奇侠传一》中逍遥哥哥和灵儿
资料图
《大明宫词》中小太平与薛绍初遇也是在灯会
资料图
《隋唐英雄传》也说了:
“都把这个灯会叫做情人节。”
资料图
《琅琊榜》中小郡主和小林殊也一起挂过花灯
资料图
《女医明妃传》中执手相看的两人在灯会上许下了一生的誓言
资料图
所以嘛,七夕这一天单身汪们请昂首挺胸,相信在下个元宵节到来之前一定能找到那个陪你逛灯会的意中人。
最后,岳麓君严肃地表示,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避免被人误导,而曲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否则,某国来和我们争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自己都说不上来个子丑寅卯,那就只能拱手相送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