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大侦探看了能长知识吗(内娱综艺教科书)
上一期讲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后,《明星大侦探》这一次将焦点对准了谎言、偏见和刻板印象。
玩法越来越流畅、旨归越来越高级,堪称国综之光、内娱综艺节目的教科书。
魏晨的角色当年只是一个幼小的孩子,信口雌黄、肆意捏造,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定下了两个人的死罪。
一个美丽的女仆,被认为和公爵有染;一个臭名远播的恶霸,更是天字一号背锅侠:是你也好不是你也好、人们都会认为是你。
因为偏见和刻板印象,根本站不住脚的荒谬的无稽之谈,都成了见血封喉的“正义之言”,成了枉死的断头台。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其实很巧妙,以综艺的“半戏剧半浸入”模式,规避了剧情撒狗血的可能,同时也拓宽了我们对细节真实的容忍范围,并成功聚焦真正重要的核心诉求。
一,半戏剧半浸入模式。
一,消解“过度”的戏剧性。
动辄牵扯到上一辈豪门恩怨,为分遗产而反目成仇、为报仇而设局杀人的剧情,如果出现在电视剧中、很容易被观众嫌疑过于狗血老套。
但《明星大侦探》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出现,“演”的真实性和浸入感都只保留一半,时刻保持着既入戏又出戏的双重临界质感,这对“戏剧会不会有狗血嫌疑”是相当有效的消解。
内容进度条推进迅速,只交代人物关系梗概、而不纠缠故事情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他和她她以及他们的孩子”复杂故事容易滋生的倦怠感。
此外,《明星大侦探》永远以非常好笑的模式开局,不论是上一集里撒贝宁质疑范丞丞的车手身份“你这个发型没法戴头盔”,还是这一集中何炅的表情包三连,都很有效。
这是鲜明的风格调味剂,也是独家路数的指示牌:介于戏剧剧作和综艺桥段之间,兼收二者的长处。
二,营造更自由的细节生发空间。
无论是“选择基因制造孩子”案件里往后预设的未来纪年,还是木偶案件之中往前回溯的往昔纪年,科幻或复古、当下或寓言,种种不同画风、不同年代的选择空间很大、自由度很高。
更重要的是,能解锁“不那么严丝合缝”的细节语境。
作为一档推理节目,《明星大侦探》对于逻辑链条的要求相当严丝合缝,但除此之外的细节却都有着较为宽松的空间。
比如这一集里魏晨的角色,从一岁就开始骗吃骗喝,这根本不科学。
比如他作为一个孩子,所讲述的话语,如何能被当成有效的呈堂证供呢?这也不现实。
但这些不科学不现实的因素,都可以一笑而过,都不重要。
《明星大侦探》设定了一个“我们假定如此”的语境,通过种种好笑的魔力桥段来确保综艺效果、同时营造了一种“我们约定的真实”:不必比对现实真实、不必拘泥历史实际,话术不重要、意义本身才重要。
如果说以上的“半戏剧半沉浸”模式,为《明星大侦探》打造了优秀的皮相,那么这档节目的真正骨相,则是悬念丛生的推理快感、以及更为重要的人文关怀、价值诉求。
二,悬疑模式和价值关怀。
《明星大侦探》备受好评的诸多故事中,都有着相同的特性:你轻易猜不出谁是凶手。
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杀人动机、都有厚厚的往事羁绊和渊源,那么究竟是谁动手的呢?
这是传统老派推理故事的魅力。
一,本格派推理的快感。
《明星大侦探》营造了一半已知、一半未知的悬疑视角,将观众放置在经典本格式推理的“侦探”处境之中:有超脱单独个体之外的半全知视角、但又没有开天眼般的全知进度条。
线索的披露方式、人物关系的揭晓顺序、事件解读的先后节奏,这些都是节目组设定好的、只有一套的版块;但观众如何切入如何解读如何解读,则有着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
这一集的木偶案件之中,能首先被排除的只有魏晨的木匠角色。
甄律师犯不着吃饱了撑的、以死来护他周全。
而何炅的何小丑和鬼鬼的花匠,二人票数都很高,这种摇摆的迷惑性、不确定性、未知性非常吸引侦探爱好者。
解谜的热情、参与智力游戏的热情,是非常庞大的吸引力。
综艺节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综艺和侦探小说或影视剧不同,角色里是一层判断依据、角色外还有另外一层判断依据。
虽然何炅的何小丑角色对于自己的辩驳,非常有说服力、成功让舒心酱相信:他不是凶手,但舒心酱莫名觉得何炅本尊的表现很紧张、误会他的牌是狼人。
猜对猜不对未必有多重要,节目设定了这样的场域、营造了这样的解谜空间,这本身很值得肯定。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档节目的价值诉求,这不仅仅是用来打发时间、消遣的,甚至不仅仅服务于解谜的智力快感,《明星大侦探》有着更了不起的诉求。
二,价值关怀。
这一集里魏晨的木匠角色非常有指向性,他带节奏。
为了一己私利,在不知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撬动舆论的风口和走向。
他的这一套说辞,又恰好和人们狭隘的偏见、恶臭的刻板印象不谋而合,共同酿成了一场草菅人命的大悲剧。
虽然是一个发生在遥远古堡里的看似荒诞的故事,但用来隐喻真实、却是那样一针见血、刀刀到肉。
我们处在一个海量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又面对着传播模式碎片化的困扰,非常容易被“带节奏”。
因为每当有大事件发生,我们未必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和专业素养前去深挖前因后果和真相,我们往往依赖所谓权威发声者。但在人人自媒体、传播中心被原子化的态势下,太多别有用心之人可以以谣言的方式兴风作浪、以“带节奏”的方式损害真实图谋一己私利。
这个链条的两极,一极是传播者的“恶意”,另一极是接受者的“盲目”。
要么是出于刻板印象的局限性,他们认为美丽女仆一定和公爵有说不起道不明的首尾。
要么是出于对“丑闻”的嗜血偏好,他们更愿意看到所谓重口味的丑事。
木偶的内容,以精悍的篇幅、精准刺中了这个痛点。
恩怨情仇往事历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每个人都能将无形的偏见有形化,将泛化的攻击具体化,假作真时真亦假。
像是一个回溯、思考、开药的过程,很难得。
反思不代表着解决问题,但能够在综艺节目中贯彻审慎的反思理念、不娱乐至死,这已经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比起“找出谁是凶手”,这档节目更重要的价值或许在于“讲述为什么会有凶手”。
悲剧的成因往往复杂,比起找到单一凶手的所谓“一了百了”,这种盘根错节的追根溯源、或许才更接近真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