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君子食而求饱(怀川讲堂乐读论语1.14)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而求饱(怀川讲堂乐读论语1.14)(1)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而正(2)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上不贪求满足,居住时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而言语谨慎,趋向仁道并以此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谈论道德修养乃学习之要。

(1)就:指趋向,靠近。 (2)正:这里作动词,使端正。

夫子提出的好学,不仅体现在文化典籍、礼乐射数等方面,更体现在道德的养成。其内容有三。

第一、克制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包括口舌之欲和安逸之享。骄奢淫逸的习气一旦养成,就不能专注于内在的修养,这是做学问的大忌。《述而·第七》篇里,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为什么夫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自得其乐?难道这是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吗?当然不是!朱熹对此解释说:“志有在而不暇及也。”内心有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因而没有时间顾及生活的清苦。正所谓学有所乐,“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精神超脱于物质的一种难以言表的欢愉,不能置身其间,也就无法体味这种美妙的感受。

第二、鼓励少说多做。《为证·第二》篇里,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夫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践行想说的话,然后再把它说出来。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假如一件事经过努力做不到,也就不用再对别人承诺,保持了一种诚信的态度。但反过来,先说后做。如果做不到,就是失信于人。

第三:高标准严要求,改善修正自身。仁是至德,也是每一位有德君子向往及修齐的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很难企及。相反,只要心存爱悯,推己及人,这就是仁德了。但为什么说它是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呢?在《论语》里,夫子公开表达弟子们能够达到“仁”的,只有颜回一人。《雍也·第六》篇里,夫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这个人,他的内心可以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其余弟子只能在很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仁”并不难于做到,但是坚持很难,不违背更难,这就是多数人不能够达到仁德的原因所在。夫子提出要用仁德的标准做为参照,认知自身的不足,反省并予以修正。

只有放低物质欲望,提升自身修养,拔高志趣理想,这样的人才会知有不足,勤于学习,发愤不止。

编辑:郑小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