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经典译制片(美丽的邂逅80代引你走近世界的几部译制片)
如今是个旅游无障碍的年代,只要你有钱、有闲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世界那么小,随时去看看”;要是缺一样的话通过网络也能“神游”,对兴趣盎然的地方也能有个基本了解。90年代以前不行,没条件出去走,总得呆在家里腻歪着,想直观了解世界,看译制片是主要途径。
下面来说说我心目中那时能拉近观众与世界距离的几部译制片。
一、《罗马假日》
有赫本和派克的影片是全世界的票房担当,在咱这也不用说。故事很简单,也是当时的老套之一,不过小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虽然不大懂,可还是发现点“新大陆”:旁边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哭的稀里哗啦。后来才明白:童话总能拨开少女的心扉。其实适龄男青年看后也会有点小感伤,不过让多数观众难忘的可不只这个,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威尼斯广场……太多了,全是“听说过没见过”的地方。哦,原来欧洲闻名的大都市是这个样子。
二、《茜茜公主》三部曲
俊朗旖旎的阿尔卑斯风光,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茜茜为了爱情离开了家乡,去了金碧辉煌,遍地繁文缛节的皇宫。贵为皇后,虽然老公挺好,但婆婆不咋地,总得和她掰扯。这个情节很合不少女观众的胃口,一边跟着生气,一边感叹她老公的体贴和茜茜的善良、仁慈、坚定。发现“外国人和我们也差不多嘛”,“在欧洲有这么一片美景?”啥时能去看看呢?
三、《尼罗河上的惨案》
现在能去埃及旅游的也不多,过去更不用说。一个精明、幽默又有点笨拙的胖老头,用他那双怀疑一切的“比利时小眼睛”审视着嫌疑人们,你跟着他们走遍了尼罗河中下游,卡纳克神庙,胡夫金字塔这些照片上的景点终于看到“动”的了。悬疑片经常伴随着惊悚,但这里没有,反而显得轻松平和,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花两元钱(电影票)去趟埃及还玩一次不吓人“剧本杀”,挺好了。
四、《野鹅敢死队》
北部非洲和南部是不一样的风情,沙哈拉以南才是真正的黑非洲。《走出非洲》、《血钻》、《太阳之泪》都能让你对这里多少有点了解,不过都是90年代以后的片子了。《杀人狂》(摩洛哥版)也行,它谈的是种族歧视问题。更吸引人的是《野鹅敢死队》,理查德.伯顿、理查德.哈里斯、罗杰.摩尔这哥仨就足够了,带着一干兄弟在那片荒蛮之地搏杀、逃亡,惊险刺激,这情节男人看一遍是不过瘾的。虽然广袤的非洲丛林仅是“背景墙”,但一样可以“以一斑窥全豹”,感受一下这片神秘的土地。
五、《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美国电影看得太多了,各个年代东部、西部片一大堆,差不多是一部美国通史,代表难选。不过80年代译制的《德州的巴黎》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美国,感受人生。在荒凉的大地中穿行,在同样苍凉的都市里寻找,可能找回什么呢?能消散内心深处的孤独?还是能重拾因惧而失的爱情?主人公给观众留下一个自己也没有答案的问题。这是美国公路片的重要代表,在影片浓浓的孤寂的氛围里感受着赋予情感体验色彩的西部景色,很不一样。而你也会深深体会到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是相通的。顺便提一下影片中男女主隔着玻璃窗的那大段告白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潸然泪下。这也是译制片里的经典配音之一。
六、《里约的迷雾》
南美洲的神秘度在三十年前不亚于非洲。“贝利”、“咖啡”、“桑巴舞”、“卡斯特罗”(中美洲的事也得充数)就是简单的词条。那时没有《上帝之城》和《中央车站》这些影片可以让你了解那里。《里约的迷雾》就是西班牙人讲了一个以巴西里约为背景的故事,因为有了“狂欢节”那就“近距离”感受了一下巴西。故事是主体,别的顺带,但就当时来说也只能这样,多少有点体验。
七、《远山的呼唤》
回到亚洲,可那时仍有点陌生。日本电影观众最早接受的是《人证》和《追捕》,确实挺“惊艳”。特别是那时的高仓健还有远在欧洲的阿兰德龙,他俩是适龄和大龄女青年的偶像(已婚女子不方便当丈夫面过多流露仰慕之情)。于是适龄男青年们有点悲催:阿兰德龙不用提了,长得就不像,没法比,“高桑”冷峻的硬汉形象也学不大好,有点“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的意思,不过这一点没影响大家对他主演电影的追捧。《远山的呼唤》就是他和演技派女星倍赏千惠子合作的经典。这部影片有点伤感,如果续集《幸福的黄手绢》不把他俩整“圆满”了,那就成纯纯的悲剧了。影片除了爱情片惯有的“邂逅、了解、相爱、生离”情节外,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是当时日本农村的面貌,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节日,以及他们的追求。看到这个曾经不太安分的邻居的今天,心里有点五味杂陈。也许除了感叹和羡慕之外还能激发起我们的志气!
优秀的译制片太多了,大家从中了解世界的视角各异,不知你心里印象深刻的国外电影是什么,说来听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