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

革新

李安,在影迷眼中通过《饮食男女》,《喜宴》拍出了生活的纹理与滋味。

在大众眼中,是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荣获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华人。

从人们的两种角度,李安挑战着不同类型的影片,家庭,奇幻,武侠,爱情,战争,甚至还有超级英雄,每一部影片中不变的是李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不断挑战新类型的勇气。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1)

《饮食男女》

2012年9月29日,《少年派》在纽约举行全球媒体点映。

之后李安就遭到了媒体的质疑,媒体认为李安过于依赖技术去吸引眼球,而失去了以为对情感的细腻把握。

但李安则坦言:“我希望整个电影生涯能保持一种学习状态……”

而事实也证明了,李安的《少年派》是3D效果最好,最明亮的。

李安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于是,才有了之后的《比利·林恩》。

李安曾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说过:“其实我对120帧也没有准头,是摸着石头过河,像重新学走路一样。我觉得电影很久没有变了,需要一个新的开始。”

李安便是抱着这样的决心,开始探索新技术,但每一次技术革新,总会面临质疑。

即使是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有声电影,当初也被“行业大咖”——卓别林公然反对。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2)

默片大拿,反对有声片

改变

帧数

早期的默片电影是16帧/秒,其中会有全黑的间隔,虽然人眼很难察觉到,但对看惯了如今24帧/秒的观众来说,这就是为什么早期默片现在看起来会有些不自然的原因:其中的一些人物动作因为黑幕被跳过了。

有人说人眼只能分辨100帧的画面,所以120帧根本没有意义。

但事实上,人眼并不是摄像机(人的视角是通过神经结构产生,而非单一的输入输出),所以没有所谓的帧数限制

Humes ,Larry·E等人就做过一个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对短间隔视觉刺激的时间分辨率”的实验,人眼可识别范围达到50~1000帧/秒之间。

但这当然并不是说明人眼的帧率就是1000帧,事实上恰恰说明了人眼的运作结果不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这也是为什么飞行员在经过长期训练后,可识别的“帧率”比普通人要高。

另一个例子就是游戏玩家,大部分人都可以区别30帧与60帧游戏的区别。而对于射击游戏和格斗游戏玩家来说,识别高帧率就是胜败的关键。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3)

格斗游戏

例如格斗游戏中有个高端技巧,叫做:目押

因为游戏中的人物是按帧数运动,每个招数都有出招和收招时间(都是按帧计算)。例如一个角色从出招到收招在10帧之内,那么高端的目押玩家就要尽可能在11帧时出下一招(这其中还要考虑到控制器产生的延时)。

例如日本玩家梅原大悟就曾在2004年的《街头霸王33rdSTRIKE》项目中准确接下了对手的“凤翼扇”而完成背水一战。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4)

准确接下每一招

那么,虽然人眼可识别高帧率,但真的有必要吗?

我们来举另一个例子: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首次在2018年的世界杯上亮相。

而大家肯定对法国与克罗地亚的决赛印象深刻,因为正是VAR提供了关键的判罚依据。

但是,在2018年6月,一篇发表于斯普林格开放获取期刊《认知研究:原则与启示》上的论文,评估了视频播放速度对裁判关于犯规情况做出“判决的质量”影响的论文。

通过让88位国际裁判看不同速度的犯规视频,最终做出红牌决定的人数明显增加了。

结果表明:通过慢动作的回放确实会让肢体接触、暴力行为显得更像是“故意的、有意图的”。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5)

那么120帧的电影,会对我们的观影感受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情绪

首先就是情绪上的改变,就以16年观看的《比利·林恩》为例,120帧的帧数让整部电影流畅到仿佛是在做梦。

而在片中,人物的视角不断在战场与球场,现实与回忆,主观与第三人称之间切换,尤其是当主角的回忆忽然切换时,高帧率提供的梦幻感加深了观众情绪的共鸣。

首先,高帧率和4K提供的高清晰度,给观众足够的代入感。因为4K与高帧率的结合去除了运动中的动态模糊,让一切变得十分清晰,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画面上的视觉元素。

当战场的炮火与球场的烟火声相叠加,把主角从残酷的过去拉回来,却看到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他们欢笑,仿佛要把战争美化成一项供人观看和消费的赛事,这一切又像一个荒诞的梦。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6)

这是在高帧数的环境下给观众提供的特殊观感

而观众能看到的另一点,则是演员的情绪

李安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对谈中提到过,面对120帧/4K的高清摄像机,人脸部的细节暴露无遗,毛孔,汗毛都是小事。整个人的皮肤层次、气色,包括眼睛中的情绪,都被放大,观众可以通过银幕看得清清楚楚。

这就对传统的表演体系发起了挑战。如何保持情绪的延续性,如何突破自己以前学习过的表演方法,都是在拍摄120帧的电影中所要面对的问题。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7)

120帧时,身后群众的细节也更重要

所以,李安导演在选择《比利·林恩》的演员时,需要他们没有拍摄电影的经验,重新接受新的表演方法和拍摄手段。

光景

为什么说120帧 4K 3D的组合,是对电影的一种革新呢?

前文已经说了这种方式对观众和演员的影响,而对取景,构图和灯光等整个电影幕后体系来说,同样是一场变革。

因为4K和120帧强大的解析度,使得传统审美上的焦内和焦外概念变得没有意义。

正如下图所示(下图是裂焦滤镜的效果,使得前景和后景一样清晰),而在120帧和4K的环境下,所有的画面都会如此,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画面内所有的物体。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8)

裂焦大师帕尔玛的作品

这就让导演对画面内出现物体的把控能力产生了挑战,而观众,也从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变成了可以选择信息的人。

一旦这种技术组合成为主流,势必会让好莱坞的拍摄模式进行大洗牌,最明显的一点,则是会让特效的制作成本呈几何数增长(因为看不清,所以很多时候特效戏都会放在晚上,用来掩盖制作上的不足)!

也难怪好莱坞的影评人会大肆攻击120帧和4K这个新的技术组合。

说起夜场戏,相信大部分观众都无法忍受现在的3D带来的昏暗效果,但《比利·林恩》则不会,你会发现《比利·林恩》的色彩十分明亮。

李安吸取了《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48帧版遇到的问题——对比度不够。

电影60帧看着不舒服(电影的改变不止120帧)(9)

因为高帧率和高清的组合,让暗部变得更为明亮,所以整部影片的对比度下降了。而为了适应全新的技术,李安对服装,道具,调色等进行细致的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次的《双子杀手》中,李安为了充分发挥120帧 4K的优势,大部分夜景戏都在白天拍摄,然后通过后期调整成夜场。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留这些暗部的细节,不让暗部变得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

未来

诸如此类,都是李安通过120帧与4K的组合对电影做出的改变,不但足以影响观众,也足以影响电影行业。

即使美国的影评人如何批评电影市场的更新换代,最终都无济于事。

前有Netflix打破传统影院的播放模式和消费习惯。

现有李安说过:“观影体验,远不止讲故事而已。”

在电子游戏早已经跨入4K,60帧逐渐成为标配的时代,只有电影还固守着当初因为成本和技术因素所定下的24帧规则。

如果没有革新者,电影终究会被流媒体击败,而更多的电影创新与融合:VR电影,互动电影,高帧率等不同的观影体验,才是电影的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