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里的爷爷(手机的爷爷是谁孙子)
本号所有原创文章均不主张版权。欢迎任何形式的引用、改编、转载。如能注明出处,不胜感激。
我听说,好些人不知道听说是怎么回事。
咱们开口说话,本质上是喉咙按照咱们想说的内容发生振动,从而驱动空气分子一起振动,传递到对方的耳朵里,耳膜受迫振动,转化为声音信息被大脑接收。
这就是声波的传递。真空中没有气体分子,故而真空不可传声。
通讯靠吼,距离是硬伤。一般的音量说话,十来米就绝对听不清。
小马儿小时候玩过传声筒的游戏,现在的小朋友不知道还兴不兴玩这个。
取两个火柴盒,或者最好是一次性纸杯。在底部钻出小孔,用一根很长两头绑在火柴棍上的棉线把火柴盒连起来。传声筒就此完工。
玩的时候把线拉直,也不要太紧,两边的人轮流说话,很有意思。
长大一点觉得这个太幼稚,没有再玩过。后来小马儿去云南旅游,发现那儿居然流行用这个“土电话”表白的撩妹绝技。终于明白不再幼稚可能仍然要做单身狗。
传声筒玩好了能令通讯距离扩展到百米以上。
原理很简单的。
声波驱动杯底同步振动,到了另一边,杯底振动再驱动杯子当中的空气,转化为声波。
把传递介质从空气换成棉线,球形的传递范围直接缩小到一条线上,能量被极其有效地利用。
声音可以转化为振动信号,振动信号又能还原声音。咱普通群众整明白就完了。爱迪生不一样,他琢磨着能不能把振动信号储存下来。
把棉线换成针头,不再向远处传递信号,转而把振动在长长的易于雕刻的移动纸带上记录下来。
回过头来,以相同的速度拉动纸带,纸带上的痕迹驱动另一个不具刻画功能的针头,就能听到声音了。
划时代的留声机出现。
同样是振动发声,让有线电报也看到了其它希望。
贝尔实验室的创始人亚历山大·贝尔(同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老板)琢磨起用电线来传递声音的事。
有线电报的接收端是一个蜂鸣器(参见前文),也靠着振动来发声,怎样才能把这个简单的蜂鸣升级为复杂的语音呢?
蜂鸣器当中的电磁铁和永磁体共同作用,迫使簧片振动发声。簧片发出的声音受驱动电磁铁的电流强度、频率影响。只要使驱动电流携带需要传递的声音特征,簧片一定能说出人话来。
话筒和耳机由此出现,事实上话筒和耳机构造几乎完全一样。
先看看话筒。
说话的能量驱动簧片振动不现实。把簧片改成膜片,能很好的与语音一起振动(类似传声筒)。我们还能直接用膜片去替代电磁铁。膜片上粘贴一组线圈,随着说话的振动,线圈来回切割对面永磁体发出的磁力线。神奇事件出现,线圈变成了发电机,回路当中居然有交流电了。
到耳机一端,还是同样构造。
交流电使得耳机膜片上的线圈产生磁场,与永磁体发生频率很高的吸引或者排斥。耳机膜片也振动起来。毫无疑问,只要膜片完全一样,耳机就能够发出和话筒端一毛一样的声音。
话筒这边说话的能量并不能完全转化为电信号。同时电线当中有电阻,微弱的电流很快几乎损耗殆尽。耳机一侧往往只能听见蚊子般微弱的声音。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爱迪生也插了一脚进来,贡献了炭精送话器。
这个话筒不需要永磁体,但是要电源。在膜片上涂布一层炭粒,声音造成膜片的形变,炭粒的疏密程度改变,引起炭粒电阻改变,继而改变送话端信号的电流强度。这种语音信号比线圈话筒强了好多倍。
耳机一侧也在改进。最先是在听筒后边再加一个类似吉他共鸣腔的音箱。后来三极管(参见前文)出现,信号放大电路直接完全的解决问题。
给电话系统加上中继站和交换机,通讯变得简单高效了。
你都不用猜,下一篇一定是讲无线通信了。给下篇留个问题。声波的传递速度是每秒340米,无线电波的传递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那么有线电话的信息传递速度是多少呢?
...The End...
如果您也对末日感兴趣,觉得我们的内容还行,请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