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最大的乡镇是(砚山各乡镇名字的由来)
砚山有11个乡镇,大部分的砚山人都可以数出来!但是,要说这些乡镇名字的来历,那就不是每一个让人都能讲出来的了。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
阿舍彝族乡
位居县境西南部。阿舍原称“阿舍迷”(意为别人的“不是我们的地方”)。清代隶属阿迷州的旁甸乡。民国24年(1935)为开远县永康乡。1950年置阿舍乡。1958年划人文山县,1961年划归砚山县。1984年置阿舍区。1988年置阿舍彝族乡。
平远镇
稼依镇
地处县境中西部。传说在清末时期,有官员巡察,被这富庶之地吸引,大赞“实为庄稼依附之好地方”,便将其名易为“稼依”。清代属临安府阿迷州旁甸乡。民国时隶属开远县六山镇。1958年11月,随六山镇第六区并入文山县,称光明公社。1961年9月划入砚山县隶属平远区。1970年从平远公社析出置稼依公社。1988年3月改置稼依镇。
维摩彝族乡
地处县境中北部。维摩,宋大理政权时为三十七部的维摩部。元成宗大德四年置维摩州,治所由阿母迁往曲部(今维摩)。明宏治十年置州,曾建维摩城。清康熙八年(1669)撤维摩州,分隶开化府、广南府。民国元年(1912)设小维摩县佐,隶广南县。民国21年(1932)并人置设治局,民国23年(1944)置为维摩镇。1958年大部并入丘北县。1961年8月,划入砚山县,1988年3月改置维摩彝族乡。
江那镇
地处县境中偏南地带,“江那”系壮语译音,“江”意为“中间”,“那”即为田,“江那”即为田坝的中心。江那镇历史悠久。公元前106年汉益州郡宛温县置于江那。康熙六年(1667)为开化府江那里。雍正八年(1730)为文山县江那里。道光三年(1823)为江那县丞的一部分。民国6年(1917)为江那县佐的一部分。民国24年(1935)为县属第一区(江那镇)。1949年12月1日,为中共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并置为江那镇。
盘龙彝族乡
位居县境南部,盘龙因村边一条小河弯曲如龙而得名。民国25年(1936)置为盘龙镇,1958年并入文山县。1961年为县属盘龙区。1988年3月置彝族乡。
八嘎乡
地处县境东南部,与“八嘎”系壮族语,即“小河交汇口”之意。宣统二年属文山县东区第十段,民国26年(1937)称晴岚镇。1958年并入文山县置为卫星公社,1961年置为八嘎区。1970年置为公社。1984年改置区。1988年改置八嘎乡。
者腊乡
位于县境东部,“者腊”系壮语(意为“山梁间的村寨”),宣统二年为文山县东区第九段。 1935年称龙岗镇。1948年置者腊镇。1949年4月8日,中共砚山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驻者腊(于同年12月迁至砚山)。1965年从阿猛析出置者腊区。1970年置区级公社。1984年置区。1988年改置者腊乡。
蚌峨乡
地处县境东部,“蚌峨”系壮语,意为“山脚的泉井”,清代为文山县江那里。民国24年(1935)称蚌峨镇。1958年并人文山县置战斗公社。1970年从阿猛区析出置区级公社。1984年置区。 1988年改为蚌峨乡。
干河彝族乡
位于具境中偏东北地带,“干河”因流经村旁的一条季节性河流而得名。民国22年(1933)随小维摩县佐地并入合置设治局。民国24年(1935)置为三河镇。1971年从维摩公社中析出置区级公社。1984年改为干河区。1988年置为干河彝族乡。
阿猛镇
位于县境东部,明弘治十年(1497)置维摩州,“州初建阿母”,阿猛因此得名。1958年并入文山县,置为火箭公社。1961年8月置区。1970年置公社。1984年置区。1988年3月复置区级镇。镇内地处交通要道,明代设“阿母驿”。
阿基乡
以前还有一个阿基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阿基”系壮语,意为“祭龙之地”,清乾隆时为广倚府宝宁县地,后划人江那县丞地。民国26年(1937)称凤阳镇。1958年,所辖平寨、岜六、黑那、六贵、龙吉、板江、石板房、布红、以勒、古勒、拉岜、法白、扭克、布凹、小落白15个乡划入丘北县。1970年从阿猛析出置区级公社。1984年改为阿基区。1988年称阿基乡。2006年撤乡并镇并入阿猛镇。
小伙伴们长姿势了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