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

文/小肥虾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

这是蔡澜在他的个人微博上的自我介绍,身为美食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吃的热爱。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1)

蔡澜是何人?1941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曾留学日本,在香港工作,说粤语和普通话的他,也通晓英语、日语和法语。蔡澜与黄霑、倪匡、金庸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加诸于他身上的头衔很多:电影制片人、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节目主持人、商人。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2)

香港作家马家辉谈到蔡澜先生,说是“多读蔡澜的书,学到一身吃的本领,懂得吃食之道之艺之技之法,生命其实也很快乐”。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古时候圣贤劝人读《诗经》,最起码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认得几个字,给无趣的人生充充电,总是好的。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3)

蔡澜有一个好奇的胃,吃遍天下美食。在香港,蔡澜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翻开报纸,就会读到他的文字,简短而清新,美食、旅游、人生,声色犬马,无所不谈。随意走进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餐厅,不经意间发现,墙上的菜单旁边标有“蔡澜推荐”。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4)

蔡澜是著名的美食家。但他却并不喜欢“家”这个词。“太严肃了。”他宁可人家叫他“爱吃人”。问:什么是爱吃人?他答:“比如香港有一百家卖云吞面的店,你知道其中几家是好吃的。但朋友和你说在很远的地方开了第一百零一家,你去不去?去就是爱吃人,是一种自在、好奇的态度。”

现在蔡澜年逾古稀,但是他依然很有精气神,漫步在世界各地和香港的大街小巷。在香港,他的一天可能是这样:一早起身去吃粥饮茶的陆羽、莲香楼、弥敦粥面,都是老店铺,食物的水准一如既往,客来客往,很多食客是慕名而来专程吃一碟烧麦,饮一杯肉骨茶的,连伙计们亦都做了多年,不离不弃。他说自己是面痴,常常为了一碗好吃的面宁肯走多两步路,去到离办公室较远的一家餐馆。生记牛腩清汤面家、阿鸿小吃、山西刀削面、一碗面、虾面店、靓靓车仔面、唯一面家,也许正是多走几步路寻到的好吃的面。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5)

蔡澜解释,他花了半辈子研究人生的意义,答案还是吃吃喝喝。就那么简单,那么基本。简单和基本最美丽,读了很多哲学家和大文豪传记,结论都是如此。“我们跟整个宇宙相比,只是短短几十年,一刹那的事情,希望自己快乐一点。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就一直往快乐这个方面去追求。很多大学做了很多研究,全世界的结论是:最好的人生就是尽量地吃吃喝喝。”“其实说的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人活着就要享受人生。”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6)

对于吃,蔡澜有独到的见解和讲究。美食文化界常常流传这么一个故事: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杜撰了一道菜,蔡澜和某个香港名厨决定做出来。在射雕十二回《亢龙有悔》中,黄蓉以美食诱惑洪七公收郭靖为徒,黄蓉做了一道菜,叫“二十四桥明月夜”。原文这么描写:

“那豆腐却是非同小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廿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廿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洪七公一尝,自然大为倾倒。这味蒸豆腐也有个唐诗的名目,叫作‘二十四桥明月夜。’”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7)

书上说是黄蓉把豆腐镶在火腿中给洪七公吃的,简直不可思议。经三番四次的商讨之后,他们决定把整只金华火腿用电锯锯开,三分之一当盖,用电钻在余下三分之二的肉上挖了二十四个洞,再用雪糕器舀出圆形的豆腐塞入洞里,猛火蒸之八小时,做出来的豆腐当然皆入味。客人只食豆腐,火腿弃之,大呼过瘾!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8)

人们常说,没有蔡澜,逛香港就少了一道最有滋味的人文菜。人老了,便活成了“精”,蔡澜就是这样一位“美食人精”,他一生的履历和对生活对美食的爱好与研究,包含着对香港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怜惜,他用自己的人文情怀,描绘了一张张香港乃至世界的美食地图。

香港不为人知的往事(他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