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禾木喀纳斯游玩顺序(探索北疆禾木村)

自驾禾木喀纳斯游玩顺序(探索北疆禾木村)(1)

视频在文末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的第7天,从北屯出发开车到禾木,过布尔津之后,大部分都是山路,感觉转了无数个弯,经历了5个小时,终于安全抵达了禾木村门票站。

山坡上是一大片停车场,据说前两天这停车场都停满了,后来的车没地方停,都从这条路放行直接开进到禾木村。

终于找到一个位置停好车,下车放松放松吧,时间还早也不着急下去,先把厚衣服准备出来。

带小朋友们来到禾木,多少要住上一晚,所以得带上厚衣服,毕竟晚上和早上的禾木也就十几度的样子。

这里是禾木村门票站,从这到禾木村还有30多公里,一般情况下只能从这里乘坐景区大巴过去,看看排队前往禾木的游客们,好多都拉着行李箱,因为夏季的禾木雨水相对较多,万一遇到下雨,气温会非常低的。

换好票坐上景区大巴车,已经是下午5点40,据说到禾木村还要50分钟的时间,正好不用开车了,坐在大巴车上好好休息休息欣赏欣赏禾木草原美丽的风景。

大巴刚走出一会儿,经过喀纳斯河,这条蓝绿色的河流一路南下,会分成两路,其中西边的支流一路下去,就是来时经过的布尔津河。

大巴沿着禾木河的方向在山间前行,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区的山间盆地就是美丽的禾木大草原。绿草地中零散遍布着野花,路边还有辛勤的养蜂人家,这边的蜂蜜也算是一大特产。青翠的山谷草原上,还能看到零星的小木屋,这可能是当地牧民的居所,如此富饶的草场应该也是夏季牧场。

现在还没到禾木村,就感觉眼睛已经快喂饱了,放眼望去山坡上森林茂密 苍翠欲滴,山谷中则是绿草满坡,繁花似锦,想象一下蜜蜂在采花酿蜜,牛羊满山遍野悠闲觅食,一派生动迷人的草原景色在脑海中不断浮现。

说到北疆旅游,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禾木喀纳斯,接下来要到的禾木村,就是禾木喀纳斯乡的政府所在地。

禾木一词源于图瓦语,是 肥油 的意思,也有说是熊背上的两块肥肉。传说在很久以前,

有一位老猎人从别处来这里打猎,他打着了一只大哈熊,剥熊皮时发现哈熊后背上的肥油足有4-5指厚,围观的人都惊叫道禾木 禾木,于是,禾木的地名就这样诞生了。

当年迁居到禾木的有猎人,也有牧人,因为猎人和牧人都看好这个地方,猎人一出门就是猎场,能打猎,而牧人一出门就是草场,能放牧。

现在看到远处草地中如果木屋多起来的话,那可能就会复制出来好多禾木村了。

禾木一词源于图瓦语,禾木村的村民大部分也都是图瓦人。在来北疆之前,也听说过图瓦人村庄这么一个说法,村民都居住在木房子里,有人说像木刻楞,还有人说像日本的合掌村,不管怎么说,一会儿到了禾木就一目了然了。

不过在没到禾木村之前,确实也有必要再多了解了解神秘的图瓦人,目前全世界的图瓦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 蒙古国和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深处。

他们也算得上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 狩猎为生。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 善滑雪 能歌善舞,一直以来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早在晚清《新疆图志》中,所记载的世代以放牧 狩猎为生,居深山密林的乌梁海人,应该就是现在的图瓦人。据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士兵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五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与现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同一民族。

不过在中国的少数民族里,并没有图瓦族,但由于图瓦族人的生活习惯风俗以及服饰等都与蒙古族非常相似,所以在民族上他们被划归为蒙古族。

简单理解,在中国他们被称为蒙古族图瓦人。后经过专家学者的调查,居住在北疆的图瓦人,大约有3000人左右,他们基本上不与外族通婚,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和喀纳斯村,这三个村就是北疆著名的图瓦人村庄,接下来的三天时间我们都会去转一转。

伴随着车窗外美丽的风景,大概经历了50分钟的时间,终于看到不远处的村庄了。禾木村里现在主要居住着图瓦人,还有少数的哈萨克人,据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里还居住过不少俄罗斯族人,这3个民族都是辗转迁徙到禾木定居的,不过现在的禾木村里,基本上没有俄罗斯族人了,至于俄罗斯族人是怎么来的,后来又都去哪了,咱们一会儿再细说。

眼看着大巴车停在了禾木换乘中心站的停车场,游客们都要从这里下车,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中转站,距离禾木村还有一段距离,接下来要乘坐免费的禾木村环线区间车去村里游玩住宿。等车的时候,外面下起了小雨,排队上了区间车,马上就要进入禾木村了。

禾木村的确是村庄 猎场 牧场都聚在一起,村子就在山谷中相对平坦的草原上,四周都是高山树林,据说村子背后就是一条各种野兽出没的哈熊沟。

第一次来禾木,随大溜上车下车上车下车,看到区间车的站名也不知道哪是哪,反正客栈老板说在哪站下我们就坐到哪站。

巧的是,这两天正好看到一篇美文,介绍全世界绝美的4个传统村落,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第一村 禾木村,更巧的是,另外3个在《行影步离》系列中都曾经聊过,分别是荷兰羊角村,日本合掌村和英国护照上的拜伯里。

有很多国外的游客把禾木村形容为中国新疆的合掌村,其实也算是挺形象的,如果有幸能看到冬季禾木雪乡的盛景,真有可能会认为这更像是合掌村了。

现在是夏季,很难想象出禾木冬季的景象,据说当地的图瓦人早期主要是靠渔猎为生,后来转为半狩猎半放牧。图瓦人一般在秋季骑马外出狩猎,而在冬季则会乘自制的雪橇出猎。据考证,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在全世界最早发明了滑雪板,因此新疆阿勒泰地区又被称为

人类滑雪的起源地。

禾木村里的一座座木屋,也算是图瓦人独特的标志,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间隙用牧草填充,既保暖又防潮。

虽然从外面看木屋都是尖顶的,据说走进房间里都是平顶,平顶与尖顶之间的空间用来贮藏食物和饲料,这样的木屋只有在禾木、喀那斯和白哈巴这三个图瓦人村庄才能够看到。

现在的禾木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民宿客栈,尤其这几天游客格外的多,原来前几天新疆高速免费,是因为古尔邦节全疆放假三天。虽然古尔邦节已过,但夏季来禾木的全国各地的游客仍然很多。

都说禾木村一直保持着相对原生的状态,看看木屋与木屋之间并没有很刻板的规划,感觉用木栏圈一块地就是一家,这样的状态倒是显得更加随性自然,走在村中的小路上,虽然是阴天,还下着小雨,但心情却很好,尤其是这边木屋外都有很大的院子,院子里都是绿草地,有的还会在草地上搭出小木栈道,甚至摆放上秋千,看上去家家都跟小公园似的。

小朋友们的关注点就是不一样啊,看看时间,现在已经是晚上7点10分,大家都饿了,那就先吃饭再玩吧。

小朋友们很有意思,看到什么就想吃什么,在路上看到羊,就想吃羊肉串,看到牛就想吃炖牛肉或牛肉面,不过今天别有兴致,又想吃新疆拌面了。

都说禾木这边吃饭很贵,其实,确实很贵,既来之,则安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随便找了一家店,很快就点好了,等餐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人欢呼,出于好奇,走出去看看,满天的黑色精灵在空中盘旋,还有人往天上扔肉来吸引它们,小朋友们也出来看热闹,别说他们了,我也是第一次见这样的景象。

今天游客很多,等面的时间很长,碎肉炒拉条,过油肉炒拉条,炒面和牛肉面真要是饿了呀,还就是吃面过瘾,小朋友们也都是超常发挥,竟然一整份面都吃完了,估计他们心里也在想,这么贵的面,必须得都吃完。

吃完晚饭已经快9点,虽然阴天但还是大亮,不过感觉气温降了一些,担心小朋友们会冷,

果断给他们都穿上了厚衣服。

沿着小路往前溜达吧,路边有一处神泉,这边的草长的又高又壮,没办法接近。

从地图上看前面就是禾木桥,这边有个三角路岔口,路边都是餐厅,放着热闹的音乐,估计应该是禾木晚上最热闹的地方,趁着天还没黑,先去禾木桥看看。

禾木桥下的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流淌,虽然河面不宽,但流水声对小朋友们来说,也可算是震耳欲聋了。

禾木村紧邻着禾木河,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每晚伴随着水声入眠,别说,这可真是最自然的享受了。河岸边有木板铺就的步道,沿着河边散步一定会非常惬意。

河上的一座木桥就是禾木桥,从桥体到桥墩全都是木制的,这也是就地取材最好的典范。

但特别的是,禾木桥两边都有门拱,上面用木头拼出禾木字样,小朋友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禾木桥上要安装木门呢?

据说这座带门的木桥,最早是由迁居到此地的俄罗斯人用原木和铆钉修建的,不过当时桥上并没有木门。到了1970年,桥旧得不能使用了,于是当地人就拆了旧桥,在原处建了座新桥。

当时在新桥两端,都新建了门拱和双开木板门。门拱的上方中央,画着毛主席的像和闪闪发光的红旗,门扇上有汉 蒙 哈3种文字写的最高指示左边是,为人民服务,右边是,要斗私批修。

据当地老人说,桥上修门不是为了写标语,而是当时战备的需要。因为禾木河离国界只有几十公里,属于边境管理区。桥修好后每天晚上还有两个人在桥上站岗,木门上还上了锁为了防特务,不过从来都没有抓到过特务。当年的岗哨只设了一年,后来国家出了大事,然后岗也撤了,门也开了。

小朋友们蹦蹦跳跳的走过禾木桥,路两边是大片的白桦林,这边的空气中混杂着浓郁的马场的味道,仔细看看,原来林子里还真都是马。

从这条路往前走上山,就是哈登观景台,可以俯瞰静美的禾木村,大概有500米的距离,如果不想走也可以骑马上去,去美丽峰也是从这边走,另外,从禾木去喀纳斯,也可以从这骑马过去,据说要一天的时间。

天快黑了,小朋友们说想明天一早去观景台看日出,那今天就不上去了,回去继续在村里转转。

再次走过禾木桥,灯光渐起,不过看到此情此景,说实话,跟我们没来之前,印象中的禾木村完全不一样,本以为会很安宁,没想到如此热闹,烧烤摊冒出了白烟,这边倒是不限制PM2.5。

寻着音乐的声音,小朋友们走进了一处大排档,好几个小店转圈排列,露天摆放着好多餐桌,中间空地上有一个圆形的小舞台,有小朋友在随着音乐跳舞。

小朋友们跑来跑去找到了几个小秋千,这都快晚上10点了,禾木才刚刚要进入夜晚模式。

图瓦人烤鱼,已经不是原始的工艺了,看上去更加现代化,要不是已经吃饱了,我还真想来一片尝尝。

现在晚上10点的样子,要是在家里小朋友们都已经睡觉了。玩过一会儿秋千,绕过大排档再次走到禾木河边,这里还架着一座玻璃吊桥,但似乎并没有开放。

禾木河边有很多相对老一点的木屋,据说最早来到禾木的图瓦人,在定居禾木河边以前,他们都住在山下,而山间的草原只是冬季的狩猎场。

那时候的人们用圆木盖了一种半地窝子的临时住房,是为了熬过漫长冬日,这种房子据说在禾木已经很少了。

大约在1918年之后,猎人们突然发现禾木河这边来了许多白皮肤的人,这些人在禾木河边盖房种地养牲口,猎人们称他们为白毛子。当时的木制房屋采用原木刻槽,填充苔藓,垒木而建。建造这样的房屋,甚至不用一颗钉子,只要一把斧头就够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木屋之间的绿草地上,大都有木板路相互连接,有几个小朋友在围着才几个月大的黑色小羊羔玩耍,小朋友们看到小羊羔都很喜欢,不过跟小羊羔玩是要收费的,拍照一个价,抱一抱又是另一个价。

村里的草地上也开满了小花,而且草都很高,确实有一种住在大自然中的感觉。天马上就黑了,路上的游客熙熙攘攘,很多小饭店餐厅都放着音乐,热闹非凡。

小朋友们好像是有点累了,不想继续往远处走了,那就找找吃的喝的,给他们长长精神。

现在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这么晚了天还没彻底黑下来,不知人们都要几点钟才睡觉。通常在禾木第二天起床的时间,估计得在11点左右,中午12点吃早饭应该算是比较正常吧。

刚才说到自1918年开始,禾木村陆续来了一些白皮肤的人,在禾木河边建造木屋居住,后来当地的猎人们才知道,这些人都是从俄国过来的,他们大多是十月革命后昔日的低阶贵族军官贫民被迫逃亡到此的。据说早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众多受宗教迫害的俄国人逃亡到北疆布尔津地区避难。

从地图上看,新疆和俄罗斯之间只有很短的一条阿尔泰山脉的边界线接壤,其中并没有陆路可以穿梭两地,但是新疆却是俄罗斯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原因是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的俄罗斯领土包括了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这些国家与新疆之间有一条长达2600公里边界的陆地接壤,加上地理位置上也比中国东北更加接近俄罗斯人人口较多的聚居地,所以当时的俄罗斯人一般会以新疆作为进入中国的首站,而非拥有与俄罗斯一河之隔,边界长达2000公里的黑龙江省。

此外,定居新疆的俄罗斯族人主要来源于1930年代大苏联清洗时期,受到政治迫害通过新疆回国的华侨和一同归国的苏联籍(俄罗斯人)妻子的后代,同时也有许多涌入中国避难的苏联人,他们来到新疆定居,通常会被称为白俄。

那曾经在禾木居住的俄罗斯族人,为什么现在都见不到了呢?大约在1990年代之前,住在新疆的很多俄罗斯族人,都属于无国籍者,后来这些人在同族人或亲戚朋友的担保下,基本上都移居到了澳大利亚,当时,只要有人担保,就可移民澳州。

曾经居住在禾木的俄罗斯族人,也都是在1990年代全部移居到了澳大利亚,另外,说句题外话,如今在澳大利亚的新疆俄罗斯族人,较多的居住在墨尔本 悉尼和阿德莱德,在西澳的珀斯也有一些新疆人。

据说在澳大利亚有华人百万,其中新疆人约有3万,多为新疆的俄罗斯族及其亲属。他们多移居于1978-1990年,主要来自新疆乌鲁木齐 伊犁 塔城等地,并且是以与俄罗斯族人通婚和具有俄罗斯族血统的混血儿及其亲属的人群。

别说,来禾木这么一趟,还真挺长知识的,关于图瓦人以及中国俄罗斯族人,还有很多很多故事,咱就不细说了。

天黑之后的禾木更加热闹,游客们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快乐,火热的旅游业也是禾木当地人改善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小朋友们感觉又困又累有点走不动了,那就回客栈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去山上观景台呢。半夜12点多,外面餐厅的音乐仍然响彻云霄,小朋友们都很快进入梦乡了。

第二天感觉早早就醒了,不过看看表,已经是9点45,外面下起了小雨,走出房间感觉整座村庄还在睡梦中,气温很低只有10几度,云雾将四周的青山包裹,大概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雾散去,只剩下一层薄云,缠绕在山腰,雨天的禾木,也是格外的漂亮,相比之下,真的更喜欢雨天。

大概中午11点半,雨停了,我们赶紧出门,准备四处再转一转,赶早的游客都已经全副武装,在区间车站等候上车,在禾木村里转的话,基本上都是乘坐免费的区间车,一站一站的下车上车,也是游览禾木村的基本方法之一。

刚才下过雨,路上比较湿滑,小朋友们不想去山上的观景台了,很遗憾,错过了去观赏夏季雨后最美的禾木村,不过咱们可以去另一个地方看村庄。

坐上区间车,我们准备去稍远一点的喇嘛庙看看,据说那边还有一座百年老屋。

通常我们说起来禾木,只是想到这座古朴的禾木村,但其实禾木也是一个大景区,禾木村边有大片的白桦林,还有美丽的山峰美丽峰,山腰上有两座观景台,分别是从禾木桥出去,远一点的凤凰观景台和近一点的哈登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看禾木村,一年四季甚至不同天气都各具特色。

另外在喇嘛庙更靠前的禾木村口,还有一处专门看日落的日落观景台,更远处就是洪巴斯草原。如果今天继续下雨的话,估计好多地方就都去不了了。

有一种地方,风景是在路上,有一种旅游,风景是留在心中。在这样的美景中,只坐着区间车游荡就已经很享受了,在这个原始古朴童话般美丽的村落中,清一色的木头房子 木头栅栏 木头棚圈,组成了一户户神秘的图瓦人家园。

据说图瓦一词最早来源于金朝,意思是被赶到深山里的人,之前咱们聊过,全世界的图瓦人主要居住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 蒙古国和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居住的这些地方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国家 地区,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处在大山深处,往往既有高山树林,也有河流湖泊,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是探险者摄影师和钓鱼爱好者的游览胜地,普京不就总去图瓦共和国度假嘛。

图瓦人早期主要是靠渔猎为生,后来转为半狩猎半放牧。一直到今天,很多人会认为禾木村的图瓦人仍然还过着原始传统的生活。

很快区间车停在了喇嘛庙站,我们也下车去转转,之前了解到图瓦人与蒙古人的紧密联系,所以禾木村中有一座喇嘛庙就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当年蒙古和图瓦共和国都信奉藏传佛教,

后来被苏联扶持的政党,把当地的宗教寺庙和当年的执政党甚至普通百姓,都给折腾的七零八落乱七八糟,直到苏联消失了之后,图瓦人(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才又逐渐恢复了部分藏传佛教的寺庙。

不过禾木村的喇嘛庙,似乎并没有开放,路过喇嘛庙,山脚下的几座木屋,可能就是地图上标注的百年老屋,这里相对禾木桥那边要清静多了,特别适合舒舒服服的多住几天。

旁边有一条小河流过,河上还有一座小巧的木桥,小朋友们把这小桥称作小禾木桥。看到人家圈出来饲养的鸡,小朋友们又说今天晚上想吃大盘鸡了。

沿着一条小土路走上附近的山坡,虽然不高,但也能大致观赏一下禾木村的全貌,视力好的话,连村庄对面半山腰观景台上的游客,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图瓦人一般都习惯于骑马外出狩猎,正巧看到村里的小朋友,轻松自如的策马飞扬。据说,没骑过马的人,如果在这边长时间骑马的话,会很容把屁股磨得颠得特别的疼。

在喇嘛庙附近玩了一个小时,回到公路上继续等区间车,现在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感觉还跟大早上似的,村庄里依然很安静,唯一不同的是,街上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山腰间的云层还没有散去,此时又开始下起了小雨。

由于今天还要赶到喀纳斯,所以小朋友们在禾木的旅程,差不多就算是结束了,在游客中心休息了一段时间,马上就要离开中国第一村 禾木村了。

坐到景区大巴车上,小朋友们突然间有一个疑问,这么偏远的深山里,之前就一直有这条公路吗?如果没有公路的话,人们只能靠骑马才能走出大山吧,咱们开车从布尔津过来都要4个小时,那要是骑马得骑几天呀?

小朋友们想问题就是独特,据说当年的禾木村,绝对百分之百与世隔绝,外人想进村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

禾木被当地人称为神的后花园,与天堂喀纳斯齐名。这里距离喀纳斯湖大约70公里,据说一直有马道可以经过禾木黑湖,穿行于禾木与喀纳斯之间,而禾木最早被广为人知,也是因为摄影师最早发现了禾木。禾木很早就拥有摄影家天堂之称,不少获大奖的摄影作品都源自于这里。

据早期来到禾木的摄影师透露,禾木村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所在,村民都过着原始又自给自足的生活,游客几乎没有,那时的村里没有水泥道路,也没有手机信号,唯一的通讯工具就是乡政府里的一部卫星电话。

走在村里恍然隔世的感觉会让人觉得是进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甚至用世外桃源来形容它都显得还不够分量。

因为村里一栋栋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 森林 草地和蓝天白云,构成了极其梦幻的美景,一年四季可拍摄日出 晨雾 秋色 冬雪与木屋交织的景观,宛如仙境,后来看见过照片的人都争相打听,禾木村到底在哪里?

后来随着对外交通道路的修建贯通,禾木自然而然的就变成了北疆爆红的旅游目的地。

坐在大巴上欣赏着窗外的美景,小朋友们说今天还要住在图瓦人村庄,在禾木没玩够,不过这里的人太多了,不知道喀纳斯会不会清静一些,另外,今晚一定要吃一顿大盘鸡。

终于下了大巴走回到禾木站停车场,小朋友决定先写一会儿作业,因为晚上要在喀纳斯好好玩玩,到时候可能又没时间写了。

写完作业已经是下午6点整,好了,马上出发去喀纳斯。没想到都这个点了,来禾木的车还有这么多,排着队等待进入停车场。

从禾木村门票站,到喀纳斯景区贾登峪门票站,只有35公里,最慢1个小时也就到了,小朋友们满怀期待,那这一路上又会遇到哪些有意思的事呢?咱们下期继续吧。

本期视频链接 中国最西北自驾游020,禾木村,图瓦人和彻底消失的俄罗斯族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