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张家口的关系(长城下的武城张家口)
说起张家口你对这里的印象是什么?是白雪皑皑的奥运赛场还是凉爽宜人的坝上草原?我对张家口印象最深的就是绵延不绝的长城和饱经风霜的各个古堡。
在曾经的许多朝代,张家口都是边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这里修建了许多的堡垒,并且会从各地调来军民,进行屯垦和戍边,慢慢的城市的雏形就有了。
来到张家口,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寻找张家口的根——张家口堡。张家口堡也叫堡子里,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距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当时朱瞻基对宣府一带的防务十分重视,后来便在张家隘口向南七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军事城堡,由于它是为了加强张家隘口的防御而修筑的,所以这个城堡便被称为张家口堡。张家口堡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驻军城堡,在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许多次战争,无一例外的是张家口堡从来都没有被攻破过,所以久而久之这里便有了武城的称号。
后来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日渐兴盛,张家口堡的军事功能逐渐被商业贸易功能所代替,金戈铁马逐渐的变成了繁华的茶马互市。我们从古堡内如今遗留的各种票号、商号旧址的数量来看,曾经的张家口堡一定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据记载,在鼎盛时期,张家口堡的商号、票号达到了1600多家,最高的年贸易额达到了1.5亿两白银,是清代前期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
商业贸易的发达势必会吸引来自各地的商贾,慢慢的各种建筑也都在堡子里兴建起来了。有的是北京四合院的风格,有的是山西大院的风格,有的则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可惜的是,如今古城里所有的古迹遗址大多都不开放了,我们只能是在外围饱饱眼福了。
来到张家口堡,停车是一大难题,这里没有成规模的停车场,只能把车开进古城里找地方,古城里的许多街巷都很窄,不仅考验车技,还考验停车水平,有些车停的距离墙壁只有不足一个手指的厚度,实在是不得不感叹:高手在民间啊。
我们漫步在古城堡之中,可以看到许多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遗留,即使被岁月蹉跎了痕迹,但依然不难感受出它们曾经的精致和高大。弯曲的小路、夯土的城墙、长满草的屋顶、青石板的墙面、角落里的煤球,这里的一切都见证着张家口的发展。堡子里的路很窄,窄的连一辆车通行都有困难,堡子里的路又很宽,宽的能容下张家口人世世代代的乡愁记忆。
游览完张家口堡,下一站我们一定不要错过的就是张家口的地标——大境门。大境门是长城上的一个关口,也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门。站在大境门之前,我们结合山势还有地形,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境门的重要性。
大境门非常气派,看上去威严霸气,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券洞外侧高5.4米。宽6米。内侧高9.5米,宽6.8米。在明长城的关口中属于规制比较高的。所以大境门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齐名,都是长城沿线非常重要的关口。
大境门又与其他关口有明显的不同,我国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来命名的,而只有这里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
之所以被称作门,而不是关,其实蕴藏了一种和平的信号。一提到关口那就是金戈铁马,杀气腾腾,可一提到门,那就是串个门,睦邻友好,和气生财。这也侧面说明了大境门这里重要的贸易地位。
明代隆庆和议后,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大境门成为了我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
来远城就成了集散中心。来远堡与大境门、小境门(西境门)、张家口堡组成张家口大境门关,成为相互依托的防御体系。因为在当时已有张家口堡,人们便把原有的张家口堡称为下堡,来远堡称上堡,又称市圈。
到了清朝,大境门的边贸作用依旧显著,走西口的除了杀虎口之外,另一条路就是大境门,这里商贾云集。渐渐形成了一条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是从塞外重镇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一一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多公里,是有着“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商道。这条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张库商道南承京津,辐射湖广,清朝末期,海域封锁,张库大道的贸易作用尤为明显。
张家口堡、大境门是我们来到张家口市区一定要去看一看的,走在古迹古建的旁边,就能够感受到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过往的云烟好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在眼前浮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