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

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1)

在陈河村,有一位名叫陈祖和的种粮大户。他热爱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坚守在此几十年,克服万难,勤劳耕作。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他靠自己的双手让生活越来越好。

第四节 | 没有工作队,我种不了300亩田

记得今年春节刚过,龙队长给我们开完“收心会”就领着工作队直奔陈祖和的家。

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他已经多次开会讲过“最美陈河人”种粮大户陈祖和的致富故事。讲好陈河故事,是省文联驻村工作队的扶贫工作之一。来自东北粮仓的郭主任、吴老师还有我,都对这个大别山区种粮大户充满好奇,我们都想知道,一个人怎样在丘陵纵横的大别山下种300亩田?

那天,整个陈河村的池塘、房子、树木和人,都被冬天的寒冷包裹着,赶着拜年走亲戚的老乡全裹着笨重的大衣。光秃秃的树在风中使劲摇着身子,村道上的小凼洼结着薄薄的一层冰,上午的阳光撞在冰上,急急地拐了个弯,溅起无数细碎的小太阳,把龙队长红色的防风服照耀得如一团熊熊的火,那一瞬间仿佛温暖的春天降临了。

在种粮大户陈祖和的家里,我们围炉而坐,聆听老陈——这个由上一届驻村工作队张盛志队长发起,村“两委”和全体村民一起评选出的最美陈河人——讲他种田的故事。现在我把我听到的种粮大户陈祖和的种田故事讲给你听。

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2)

最美陈河人陈祖和 | 作者供图

陈祖和种田已经五十三年了。

他五岁就穿着开裆裤在田里摸爬滚打。

在陈河村,像老陈这样热爱种田又种得多的人很少,下湾的老范算一个,但放眼全村1600多口,能进入“300亩俱乐部”的只有陈祖和一人。但老陈并不孤单,从2016年省文联驻村以来,历届工作队都非常关注他的种粮事业。龙队长和郭主任更爱往他家里跑,往他田里跑。顶着烈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老陈真不简单,别看他一张脸黑得像晒干的板栗,他下的秧苗真清秀,他种的水稻最漂亮。他爱田胜过爱老婆,他太懂脚下的这些田了。

田从不对人说话,也从不糊弄人。你摸准了它的脾气,照顾有加,它就还你五谷丰登,吃穿不愁。

老陈是60年代出生的人,闹过饥荒,知道饿的滋味,明白粮食的价值。改革开放后,打工潮也刮到陈河,闯东北、走武汉、下广东,年轻人一茬茬往外跑,村子没多久就被掏空了。他看到一块块田地荒芜,心疼呀!奈何那些年农业税重,一年到头,才混个肚圆。但他一直在坚持守着自己脚下的这片田地。

2006年元旦,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陈祖和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想大干一场,一口气把几个在外务工的兄弟名下的50多亩田都揽到手,一头扎进种田的事业中。

人工小规模种田是个亏本买卖,媳妇儿劝他,少搞一点。理是这个理,但他不听。他心疼那些田地,无人照顾,长满野草。这地方地处大别山余脉,丘陵纵横,交通不便,田畈高低不平,收割机都怕,水渠老化严重,灌溉极不方便,不是理想的种田之地。倒是花生、板栗、红薯在满是黄壤和沙壤的地里长得美滋滋的。

老陈是个驴脾气,认准的事一条道跑到黑。

2017年,在驻村工作队张盛志队长几番鼓励之下,他把规模扩大到130亩。

2018年,张队长选最美陈河人,全村选了五个,陈祖和位列其中,领奖那天,老陈有点紧张,但内心蜜样甜,种田50多年,第一次走上领奖台,他感觉种田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在为国家作贡献,有一种荣誉感和必须做好的决心。

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3)

陈祖和获选最美陈河人 | 作者供图

2019年,新一届的省文联驻村工作队入驻陈河。龙队长一到村里就趁热打铁,又给老陈做思想工作,想给老陈“上规模”。但老陈并不想再扩大,他认为130亩是他的极限,毕竟他也是马上奔60的人了。

“一亩按照租金一百块钱给原农户,我们帮助你把保险手续办好。再把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给你拿下,你放心种好田。”

龙队长几次上门做工作,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下,陈祖和的家庭农场终于拿到营业执照。

从二月料峭春寒,到四月春暖大地,一遍又一遍促膝长谈,陈祖和被省文联驻村工作队的龙世楚队长感动了。

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4)

龙队长和陈祖和促膝长谈 | 作者供图

“龙队长和郭主任冒着大雨去我田里慰问,嘱咐我注意安全,保重身体。领导的关心,让我很满足,干劲更大。”

2019年4月,老陈一口气又承包了黄寨、同乐两个邻村的120亩田,加上四五十亩油菜,十几亩土豆,一下子搞到了300亩。

但在陈河村种田,有三大难题:一是抽水,二是播和收,三是晒谷。

先说抽水。水是农业的命脉。从前的陈河村,水资源比较丰富,村西竹竿河常年流水不断,中东部有三座小型水库(鸡公颈水库、老洼冲水库、新湾水库),蓄水丰盈。全村还有大小不等几十个池塘,除特大持续干旱外,粮食作物都能得到有效灌溉,保证它们获得好收成。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没有及时修缮,再加上盗采河砂,水资源遭到破坏,碰到大旱之年,抽水成为一大难题。

2019年,陈河大旱,一连几个月不下雨,竹竿河水断流,水库水位陡降,有些住在岭子上的农户家的水井都枯竭了。禾苗、花生、红薯等农作物都饥渴难耐。

有村民为抽水争得不可开交,七组的一个姓董的村民差点因为抽水问题跟人打起来了,幸亏村干部从中调解才化解矛盾。

龙队长看到村民的庄稼喝不上水,就像自己没水喝一样焦急万分。一连几天,他奔走在田间地头,心里火烧火燎的,嘴上都热出泡了。那天傍晚,他去下湾,看见村民接着极长的电线准备拉电抽水,电线沿着湿润的田埂拉出几百米,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他连夜跟村主任赵秀华沟通,让赵秀华向上级部门汇报陈河村抗旱抽水用电困难的情况。上级部门回馈很积极,但按程序走流程需要很久才能落实,庄稼可等不起,龙队长只好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他也撸起袖子帮着村民接水管子抗旱。

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5)

龙队长抗旱 | 作者供图

大旱来临,陈祖和的200多亩水稻也耷拉下脑袋。好在老陈有备而来,他排开五个潜水泵,买了十卷电线,日夜不息一连抽了九天,这才缓了一口气。天气炎热,潜水泵连续工作超过48小时就会罢工,老陈不会修理,只得请专人维修,这又是一笔开支。

抽水是最辛苦的事儿,整宿不能睡觉,人得盯着防贼。这贼多半是鳝鱼、龙虾。这些潜伏在稻田里的害人精,趁人不备就把田埂打出几个洞,辛苦打的水一晚上就漏出一大半。老陈没有三头六臂,这个时候就得请人盯着潜水泵,他自己扛着一把锹在他的地盘上巡视,查漏补缺。

夏夜的稻田里蚊子成群结队,在青蛙们如同战斗号声的呱呱声中,一次次向老陈发起了进攻。老陈单腿跪地,一只手对付蚊子们的进攻;另一只手抓起一把裹着草根的硬泥,塞进汩汩往田外漏水的洞里。他的脑袋侧着,几乎扎进湿漉漉的田里。

“害人精龙虾。”田埂上挺着被他摔死的一只硕大的龙虾。

除了龙虾和鳝鱼,也有捣蛋的村民偷偷打个洞,让你辛苦抽的水神不知鬼不觉地流进他家的田里。当然这种搞小动作的人极少。真有需求,绝大多数村民会事先打个招呼,让你匀一点水到他田里。老陈一般都会慷慨地将水导进村民们的田里。

没有全自动化的操作,播种和收割也是一件最费力的事。

300亩,相当于三四十个农村家庭的田。陈祖和插秧时最多请十五个人,好饭好菜招呼两顿,一天一百五十块钱。他每天四点半就起床洗脸洗口,喂好牛和鸡,再吃早饭,然后去田里检查,哪里漏水,哪里打药,哪些活要安排人先做,哪些后做。春争日,夏争时,老陈绷得紧,一刻也不能放松。

插秧时节,十几人以退为进,在水田里一字排开,青秧满田,人头攒动,真是一道好风景。其他时候,老陈舍不得请这么多人,打药、下肥他自己也带头搞。种田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老陈得精打细算,即便如此,他也给村民提供了很多打工的机会,农忙时一天一百多块,大家都干得很起劲。

随着规模的扩大,收入的增加,老陈也增添了农机设备。2019年5月,他花五六万买了台耕田机,政府补贴了一两万。使用大机器耕田提高了效率,让他的家庭农场有了属于自己的农业机械。不下田时,老陈把耕田机停在门口,擦得干干净净,像一辆豪车,正配他陈河第一种粮大户的身份。

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6)

陈河村的收割时节 | 作者供图

晒谷也大有学问。稻子丰收了,一时没有贩子来收谷,储存就是个问题,储存之前必须晒谷。

只有晒干的谷子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满是水分的谷子会迅速发霉坏掉。

陈河村最大的晒谷场是村部门口的文化广场。它的面积有近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上有省文联捐献的一个篮球场、全套全民健身器材和两个兵乓球台子。

农闲跳舞,农忙晒谷。

在这里,省文联搞过各种文艺下乡活动,今年六月一号,驻村工作队协调组织的“爱心妈妈和陈河村留守儿童趣味运动会”使这里人气暴涨,成为孩子们的天地。村民们闲暇时也会在这跳广场舞。

谷子丰收的季节,村民会开着三轮车、拖拉机将自家的谷子运到这里晒。这里空地大,水泥面干净,是村民晒谷的不二之选。晒谷旺季来迟了就占不到地方。每当烈日当头,天上白云如成群的白羊,整个陈河村只有这一大片一大片的谷子像金色的浪花敢与天上比壮美。

张桂林驻村扶贫日记(陈河扶贫手记4陈祖和)(7)

陈河村晒谷场 | 作者供图

晒谷不是轻松活儿,一要防下雨,二要防鸡鸭鸟偷吃,三要每隔一段时间,给谷子翻翻身,让它们全身都晒透,这才晒得干。

一个称职的晒谷人是非常辛苦的。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你得随时注意老天爷翻脸,提前做好准备,选好晒谷的日子。另外就是要防止鸡子鸟类偷吃,一两只当然不用管,太多了就得往外撵,因此你得有一个人帮忙盯着。给谷子翻身最有讲究,谷子已经在水泥地上摊平,穿上鞋去踩踏容易弄伤谷粒,使加工的米破碎。有经验的老农会光着脚丫,拖着两条腿,脚板贴地缓缓前进,“犁”出一条条“金沟”,这样才通风才晒得快。一般晒一天要翻四五次身。

傍晚,夕阳西下,晒谷的人们开始收拢谷子,已经晒干的被运走,没有晒干的用蛇皮袋装上系好口,盖上油布第二天接着晒。

老陈的规模最大,他的谷子有十几万斤,村部文化广场都晒不下,况且雇人晒谷又得开工资,不划算。大多数时候,老陈会提前联系好收谷的贩子,前脚收割机割完,后脚贩子就装车买走了。没有经过太阳暴晒的谷子压秤,价格就要低一些。

“省文联驻村工作队扎根陈河村给我们村很大帮助。没有工作队的鼓励,我种不了这么多田。”

穷不会扎根,只要找对路子,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过上幸福生活。陈祖和认准一个道理:人不能把伸手向国家要补贴当成光荣。勤劳致富,劳动才是最光荣的。

短短几年时间,老陈从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变成一个勤劳致富,已经奔小康的农民。面对外界的赞誉,陈祖和憨厚一笑,他总是对人说:没有省文联驻村工作队,他种不上300亩田。

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驻村工作队一直致力于鼓励村民勤劳致富,如果每个村民都像老陈这样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们都会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未完待续

题图 | 图片来自人间故事铺

配图 | 文中配图均为作者供图

(文/周亮,本文系“人间故事铺”独家首发,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