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影片万里归途(深扒万里归途的细节)

二刷《万里归途》,电影院散场后留下了无数泪湿的纸巾,两个小时的电影让我直喊救命,只因细节控的我发现,电影中隐含的小细节太多啦!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了外交人员撤侨的故事。无数观众看完电影后,直观感受之一就是太“真实”了!为了达到“真实”的目的,主创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

介绍一下影片万里归途(深扒万里归途的细节)(1)

一、从深圳拉来80棵椰子树棕榈树,只为了环境看起来更像中东

既然是撤侨的故事,那肯定是发生在国外,但是拍电影却只能在国内。所以电影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一个外国环境的还原。大到影片的整体质感,小到窗户上的一颗螺丝钉,都需要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状态。

导演接手后先是用半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到处勘查实景,又花费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搭设外景,力求真实再现阿拉伯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异域风貌。

介绍一下影片万里归途(深扒万里归途的细节)(2)

为了让真实感更突出更强烈,剧组专门从深圳拉过来80多棵椰子树和棕榈树,再把它们分别种在不同的地方。当这些高大的树木全部栽种完,看着它们立在各个街头和转角,中东的感觉就一下子扑面而来。

二、非洲小镇街头,飘着的塑料袋,导演都要求上面的文字是阿拉伯语

剧组通过1:1比例的还原搭建,最终打造出了一座拥有70多栋北非建筑的小城。在这座小城的里,还有一些不起眼的、细小而琐碎的道具。

比如散落到地上的报纸、糖果的包装纸,还有塑料袋,导演要求,上面的文字必须是阿拉伯语。因为只有这样,当有风把它们吹得飘起来的时候,观众看到的才会是非洲小镇的街头场景。

介绍一下影片万里归途(深扒万里归途的细节)(3)

当下很多人看剧观影,都习惯用八倍放大镜,越是细小的地方,越需要格外注意。一旦忽略了这些,让混有中文字样的塑料袋,飘扬在异国他乡,观众一定不会觉得“他乡遇故知”,只会觉得很出戏,不真实。

三、反叛军头上围子弹造型的设计,是参考了真实战争照片中的影像资料

电影的大背景是设定在一个战乱频繁的国家,在这里,枪声和炮火是人们所熟悉的日常。为了真实再现当地武装斗争的残酷,主创团队参照了真实战争的影像资料。

当地的反叛军,会把散落的子弹壳全部收集起来,然后设计一种出围在头上的造型。正规军肯定不会这样做,这种区别和对立,让战争的环境的即视感和氛围感就会特别强烈。

介绍一下影片万里归途(深扒万里归途的细节)(4)

四、都是外国群演,服饰也不同,市集跟游行示威的人的服饰都要有区别,因为状态不一样

从置景搭建到布景细节,剧组力求每一个环节都精细入微。除了道具,还有人。大量的外国群演,在剧中呈现出来的观感就是,他们都是真实的外国人。如果按照人口计算的话,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人,一度引起移民局的注意。

虽然影片中战乱严重,流血事件时有发生,人们还经常包着头巾,有时候连主角的脸都不甚清晰。但他们的长相,语言,下意识的行为动作,还有他们的服饰,他们的市集,他们的游行,只有外国人亲身上阵,才能进一步还原那个炮灰连天的“小外国”。

介绍一下影片万里归途(深扒万里归途的细节)(5)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叙利群演,一位大胡子的壮汉在片场演到一半,突然绪就崩溃了,他大哭不止,只因剧组的精心打造出了他的家乡,那种炮火纷飞的场景都是他真实经历过的,剧组人员无不为之震动。

五、章宁和哈桑真的是校友,哈桑墙上的照片一闪而过,但放大后可以看到两人站在一起

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方还有这里,边境检查站,宗大伟来到哈桑的办公室,他看到墙上的照片,没想到哈桑居然和章宁是校友。照片出现的时间特别短暂,可谓是一闪而过,然而放大仔细去看,章宁和哈桑是站在一起的。

介绍一下影片万里归途(深扒万里归途的细节)(6)

宗大伟冒充了哈桑的校友,哈桑明明知道,却不拆穿,而是一遍一遍地折腾宗大伟。也许他只是想从这这个冒充的校友口中,再回味一遍青春的校园生活。毕竟在这里,连活着都是一种奢侈,何况是那些美好的回忆?

《万里归途》的真实与细节实在太多了,剧组的工作人员做这些,只是为了还原最真实的撤侨之路。当我们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看到那些画面,看到那些真实的东西,会感觉瞬间被击中了。会为他们感怀落泪,会在看完后久久沉思,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电影万里归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