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西湖六和塔(杭州旅游之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塔。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成就。
六合塔六合听涛景区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无争,竟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
六和塔高约60米,占地约890平方米,塔基外表用条石砌筑,每边长约13米。塔身为砖砌,外檐为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外檐共十三层,其中七层与塔身相连,另外六层为暗层,它们夹于其他七层之间,因此只有七层可达。
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还赋写诗章数篇。对钱塘江、月轮山一带的山河风光,这位以风雅自命的当朝皇上大加赞赏,发出了“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的感叹。兴之所至,他还重新撰写出一篇塔记,并在塔前牌坊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弘历首次登临六和塔,雅兴大发,竟然为每层题写匾额,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戴」、「七宝庄严」。其实,在六和塔景区,乾隆皇帝的遗址相当丰富,不仅有他题写的「净宇江天」牌坊(原件已毁,现为刘海粟所题),塔身西侧的「乾隆诗碑」至今留存,北侧的「六和碑亭」里还矗立着「乾隆御碑」,镌刻着乾隆御笔《开化寺六和塔记》。
六和塔自外及里,分外檐、外墙、回廊、内墙和中心小室,内墙和外墙形成了内外两环。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两环之间为回廊。回廊内设旋转木楼梯,可达塔的顶层。
六和塔内保留着不少文物,在底层回廊,有杭州仅存的一块南宋尚书省牒碑,这对于研究六和塔塔史以及宋代官方发文形式等均极具参考、佐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回廊顶部绘有华丽的彩绘。
塔底层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内墙壁龛上嵌有南宋《金刚经》刻石4块,由宋代贾昌朝、富弼等32位名土达官分别书写。年代已久,字迹有些不清。 甬道的两侧设有壁龛,壁龛内早先应该有各种佛像,现在都不存在了。壁龛的下部做成须弥座。
六和塔内,最具建筑科研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就是甬道须弥座束腰上的宋代砖雕,共有174组。 这些砖雕所取题材极广,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以及回纹、云纹、团花等各种图案无不显露其中。这些砖雕式样也与宋代建筑经典《营造法式》所载“彩画作制作图样”如出一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
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
甬道壶门上方以及壁龛中,有的墙面粉刷剥落,露出了墙体的本色。原来的粉墙上,有精美的壁画!端坐于莲座上的佛像,身后有背光,上部有宝盖,周边有鲜花祥云,一派佛国祥和景象。
六合典故 鲁智深在此圆寂 说的是花和尚鲁智深随宋江南征方腊,驻扎在六和塔。一天夜里,忽听战鼓雷响,鲁智深提起禅杖迅速冲出禅房。和尚告诉他,这声音不是战鼓响,而是钱塘潮信,鲁智深恍然大悟,记起师父智真长老赠送他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焚香沐浴,坐在法堂禅椅上。等到宋江来到,他已闭目圆寂了。
鲁智深圆寂之后,宋江等人看望失去一臂的武松,要其随军回京接受朝廷封赏,武松对宋江说:「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宋江再三劝说,武松都不动摇,宋江只得「任从你心」了。武松自此在开化寺出家,后至八十善终。不过,史称六和塔在宣和三年(一说宣和五年)因遭兵燹已被焚毁,直到南宋才得以重建。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无非是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如果一定要判断孰是孰非,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