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是不属于省会管理的(特大城市级别的中部省会)
#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486篇原创文章:
宏观政策是顶层设计的态度表达,对于普通民众和基层群体而言,从现实出发,虽然长远影响很大,但是实际体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关注国家层面的态度表达和规划意志,很重要,但是短期的,直接的现实意义启示并不大。
这篇文章,不谈什么宏观政策,国家意志,还有顶层设计这样层面的大方向内容,而是将目光,聚焦到一个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的份量意义,并且真正直接关联普通百姓的地方性管理制度的重要调整动向,并且基于对这个动向的深入复盘和逻辑挖掘,立足现实,展望后续影响和研判趋势走向。
没有铺垫,直入主题:
特大城市级别的省会城市郑州,2023年新年伊始,就主动拆除户籍门槛,这个动向,该如何解读?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又揭示了中国未来经济环境中怎样的重要趋势发展可能?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即将全面放开:2023年刚刚开始,特大城市省会郑州,一个重要的规则环境调整动向2023年元旦刚过,郑州就出台重磅政策。
1月3日,郑州公安局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郑州市公安局在郑州市2019年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在新的一年刚刚开始,就制定的新政,意图非常明显,就两个字:“抢人”。
而且这一次,郑州步子迈的很大,别的城市还在拆护栏,取消限制,郑州是直接把门给拆了还不说,连门套都给一次性摘掉了!
简单来说,这个新政,就是郑州进一步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优化人口分布。
图片来源:见图
文件的核心思想是一句话:
凡在郑州中心城区具有合法稳定就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不受社保缴费年限和居住年限的限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可以在郑州市申请登记城镇居民户口。
具体来说,符合条件的居民就可以申请户口迁移,合计有十个大类,包括:
1.缴纳社会保险金入户
2.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入户
3.直系亲属投靠入户
4.人才引进入户
5.购房入户
6.工作调动入户
7.投资纳税入户
8.迁入城镇的农村籍退伍转业军人入户
9.成建制迁移人员入户
10.高校招生入户
买房可落户、租房可落户、有稳定工作也能落户,人才更是能引进落户。
十种方式,总有一款适合你,来了就是郑州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天之后的1月4日,郑州公安局官方网站上,已经搜索不到这条新闻资讯了。
实际上,2023年开年以来,各路宏观政策和新闻热点之下,实际上这个新政的出现并没有吸引多少关注和热度,很多人忽视了这个动向背后,巨大的时代趋势力量信号意义。
虽然可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暂时被当地部门撤回,但是郑州全面放开的步伐,不会停止。
实际上在2022年9月6日,有关部门已经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
理性预判,郑州拆掉户籍门槛,实现零门槛落户,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了。
“人口居住在哪里、户口登记就在哪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被视为我国“十四五”户籍制度改革核心目标。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在积极推动实现省级行政区域内城镇户口通迁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实现跨省户口通迁,力争到2025年底,除极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将完善落户机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2022年8月,山东省发改委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省内户口迁移实现秒级办理。
中国户籍制度进一步全面改革调整,趋势使然,这一次,郑州只不过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已,只能说是顺应时代风向。
本质上,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是一项城市户籍政策改革,是针对许多城市人口下降的现状而制定出台的政策,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停不下来人口迁徙和经济流通的因素了吗?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宽……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2年7月份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户口”“落户”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去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曾明确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此进一步明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
这是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的规划,但是要看到,引导中国户籍制度走向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背后是曾经的户籍制度,对中国人口迁徙和经济流通所造成的现实影响。
中国从建国以后,户籍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过程,背后,是无数中国个体和家庭的悲欢离合故事,这里为大家系统梳理一下。
长期以来,一纸户口对中国人和中国家庭来说,非常重要。
广义上的户籍不仅包括户口,还具备商品粮油的供给、劳动就业保障、医疗服务和退休养老配套等一系列附加值。
这些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经历了至少四次演变:
一是1958年之前的自由流动阶段
二是1958到1978年的严格控制阶段
三是1978年后的改革半开放阶段
四是2001年后的加速开放阶段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无法对人口进行准确记录和验证,大部分中国人可以自由流动。
- 一直到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由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步户口管理条例出台,统一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
因此越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就越高,包括食品供应、医疗服务、教育资源等,几乎都和城市户口挂钩。
-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确定了常住、暂住、迁出、迁入等7项人口登记,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并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中国农村、城镇二元对立的结构由此形成。
直到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人不分城乡均发身份证验证身份,人口流通才更加便利。
因为城镇化开始加速,需要大量适龄劳动力进城参与基建。
- 1994年之后,国家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
90年代中期,上海、广州、深圳等先锋城市,开始试行蓝印户口。
后来蓝印户口政策在国内迅速推广开来。
不完全统计显示,沈阳、营口、青岛、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厦门、广州、深圳在内的十几个大中型城市,都有类似的政策。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1.20世纪90年代东部沿海城市房地产兴起,地方政府吸引人买房。
2.东部沿海城市的户口含金量较高,容易吸引外来人口参与城市建设。
- 进入2000年以后,绝大部分中国城市开始实行积分落户制度。
2001年10月1日,中国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
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启动户籍改革。
到了这个阶段,人口的数量已经不再是重点,甚至很多城市开始推行瘦身。
-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地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 2022年7月1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图片来源:见图
这份文件提到,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同时要求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城镇化的上一个10年,中国人都朝着生活更便利、工作机会更多、规模更大的城市迁徙。
这个我也写过专题分析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
未来10年,所有城市都开始深度转型,吸引更优秀、更高端的人口,提升发展质量。
时代不一样了,原本用于人口系统化管理的户籍制度和系统,在全新的经济形势环境之下,实际上成本-回报的天平,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偏移。
户籍制度,一头连着人口流动,一头连着城市发展。
对于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采取差异化的开放落户进度安排,既符合实际情况,又释放出一个信号:
推进“户随人走”的改革势在必行。
无论是本地农业人口转向城市,还是人口从外地向本地迁移,将来,人口的流动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保障。
以户籍制度改革撬动人才和城市的“双向奔赴”,既可以让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更多选择,又可以让人口流动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曾明确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2022年《“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此进一步明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
到了2023年,中国户籍改革放开加速,郑州市作为特大城市级别,省会核心,区域中心城市,又走出了从规划到现实,具有突破性的关键一步。
越来越多的信号和动向都在表明:中国国家,正在主动拆除很多已经对人口流动,经济流通形成阻碍和障碍的制度规则之墙。
这才是本质和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趋势研判:户籍改革如果真的进入全面加速和普及,将带来那些机遇,冲击,还有改变?实际上,从过去几年全国各个级别城市轰轰烈烈的抢人行动去看,会让绝大多数人将关注放到“为了卖房,拉动土地财政,提升地方收入”这个方向上去。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至少,对于绝大多数开门抢人的城市来说,这个方向其实就是核心驱动力,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但是这个逻辑,放到2023年,可能就行不通了。
在这个事情上面,郑州这座城市,还有当地的管理班子,魄力,决心,还有思路,是值得全国其他城市,高看一眼的。
户籍制度进一步放宽的背景下,将有利于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有序落户郑州,落户城市。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的人口带来的居住需求,买房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郑州拆除户籍门槛,全力“抢人”背后的经济账和更多考量:
流动人员也能够享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
这是至关重要的拆户籍门槛的意义。
2022年6月13日,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郑州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全市2021年末常住人口1274.2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2.5万人。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89%。
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
大量劳动力落户城市,将促进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带动消费。
郑州市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以郑州的龙头企业富士康为例,1月3日,根据媒体报道,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区目前用工人数稳定在20万人左右。
在拥有大量劳动力的同时,郑州也需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留住劳动力,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运行。
河南郑州,这一次,可真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看到了发展瓶颈的本质,直接出手,直击要害,时不我待,一步到位的做法。
户籍地与居住地的统一应是大趋势。
郑州出台这样的规定,先行先试,探索解决户籍地与居住地统一面临的问题,值得肯定和鼓励。
来了郑州就是郑州人,这后面的潜台词可是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有了归属感,快到碗里来,这肉都烂锅里了,不香么?好孬都是自己的!
就在其他同级别,还有户籍门槛的城市,遮遮掩掩有条件放开的大环境背景下,郑州的抢跑动作,莫不是体现了一种“人间清醒,把握先机”的智慧和魄力。
当然,其他城市和地方的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水平也不用质疑,户籍制度放开,全面抢人,留人,全力支撑本地经济基本面和持续发展,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先后问题,时间问题罢了,这是明牌趋势。
趋势分析之下,值得所有普通百姓群体看清楚的机遇,冲击和改变:
1,未来人口流动的管理依然会存在,没有户籍,会是什么?
很有可能就是学历,只要有大学文凭,完全不用担心户口。
而没有文凭的群体,在这种全新的规则引导之下,无法扎根的城市是留不住的,只能被分流到对劳动力有需求,并且落户相对容易的城市和地区。
什么是宏观调控管理的智慧?这值得大家仔细思考一下。
2,大城市,头部城市因为户籍改革的放开,也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增加城市的压力。
一些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一味追求人口规模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病”、弊端,如交通拥挤、城市资源短缺、消费严重对外依存度提高、生活成本增加、降低宜居程度等问题。
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会上升到城市管理和人口管理的高度,而这个高度上的水平差异,直接决定了未来很多城市的经济基本面的潜力和想象力。
值得关注。
3,对于原本就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会带来更强的虹吸效应。
4,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户籍放开存在时间差,有时间差就有机遇差,就有财富风口。
总的来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加速和走进现实,原本中国经济环境中的很多逻辑和思路,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了。
一个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全新的时代,正在全面启动和到来。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关注趋势动向,把握时代脉搏,普通人应该去抓住这样关联密切的转折红利?过去十年以来,中国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越来越多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限制少了、门槛降了,配套全了、保障多了,“新市民”们完成了户籍之变,更感受到生活之便。
与此同时也得理解,彻底打破户籍坚冰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后续配套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但是这个趋势正在加速,值得所有中国人去关注,并且值得在这个趋势实现的过程中,去主动把握一些时代转折,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红利。
文章最后,基于这个动向,和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独家的看法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讨论,思考和参考就好:
1,未来对于很多城市,特别是有户籍门槛限制的大城市而言,一个必然的趋势就是:短期引进人才买房,只能带来短暂的繁荣,产业聚集和人才汇聚,才能让一个区域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对于政府和管理部门,短期内抢到人之后,需要深度思考如何把人才留下来。
留人,本质上就是生意,足够的待遇,营商环境,以及支持,才是王道。
2,当“一人闯天下”变成“拖家带口一起走”,工作、住房、子女就学等多样化需求就随之而来,满足这些需求不仅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必然性的存在,会加速推动原本很多大城市的学区房改革,这一点很重要。
和新市民浪潮对抗的一切阻碍因素,将会被视为国家经济和管理道路上的阻碍。
而且,这个过程的实现,可能要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2023年,学区房可能会成为很多人的财富粉碎机。
3,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的并不只是为了“抢人干活”、扩大内需那么简单,而是为了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实现人口自然流动,实现我国的城镇化目标。
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对于很多原本就处于人口持续流失状态,缺乏地方核心支柱经济产业的城市和地区来说,新一轮的马太效应强化版,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会对本地造成更大的发展压力。
这个压力不是人力和意愿所能扭转的,经济社会,依靠乡土情怀和故土感情留住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4,户籍放开的初期,是绝对的红利期,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认知:
以上海为例做一个说明,上海是中国第一个施行蓝印户口的城市。
1994年初的《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显示,境外人士投资20万美元或购买100平方米以上的外销商品住宅、境内人员投资100万元人民币才可以申请到1个蓝印户口指标。
但是现实情况却很残酷,时代和历史再一次验证了,敏锐眼光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官方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2年大约有4.2万人办理了上海蓝印户口。
其中88%的人是通过购房落户,10%是企业主投资和工作,剩下2%属于高端人才引进。
上海统计局2002年数据显示,当时全市户籍人口已经达到1334.7万人,也就是说成功落户的人,只占本地户籍的3.14%。
即使穿越回二十多年前的上海,也没多少人能真正抓住政策窗口期机会。
而这一次,从郑州开始,新一轮的时代政策齿轮转动,已经缓缓启动,而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其实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想法和选择了。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永远不是一句空话,当时代的机遇之门打开的短暂窗口期出现的时候,能进去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
这就是知易行难的道理所在。
以上,就是对2023年新年伊始,对所有普通群体直接关联的一个政策规则环境动向,进行的专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和交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