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管理永恒主题 原创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企业管理永恒主题 原创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1)

为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企业需要加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为此,不但要在企业的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重要的创新,而且需要在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文 / 高旭东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企业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如何才能更好地肩负起这一光荣的使命?我们将从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谈一些看法。

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每个时代都有其具体的内涵。在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下,在经济发展领域,民族复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第二,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辟引领发展的新道路;第三,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秩序。

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件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特别是在有些国家坚持“冷战思维”的国际背景下。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连续两届政府采取极力打压中国、极力防止中国在经济上超越美国的政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对于中美关系,外交部原副部长崔天凯在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指出,美国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乃至种族都很不相同的大国崛起,美国对华政策里面,有很强的种族主义的因素,美国会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甚至没有底线地对华打压、遏制、分化、围剿。崔天凯进一步指出,中国要有清醒的头脑,充分的准备,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好14亿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维护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对华为的打压是一个具体例子,媒体也最为关注,但美国更多的打压是隐蔽的,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问题在于,为什么打压的负面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华为为了生存不得不深刻调整自己的战略?一个根本原因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企业选择了加入美国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受制于人”,比如在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方面。只要别人选择在这些方面“卡脖子”,就会一卡一个准,而且短期内很难有破解之道。

如何化解“受制于人”的严峻挑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唯一的选择是建立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也就是说,要在经济开放中不忘经济自主,把独立自主真正提高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的战略高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家,中国是有条件、有实力这样做的。实际上,这条路虽然充满荆棘,但是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积极采取措施。

化解“受制于人”的严峻挑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除了建立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之外,我们在即将出版的《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一书中指出,还要迅速建成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加速建立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我们把这三个条件归纳为“两个第一、一个主导”。

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辟引领发展的新道路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民族复兴意味着中国不但要通过成功的追赶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而且要引领世界的发展。无论是成为发达国家,还是引领世界的发展,学习现在的发达国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进行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辟引领发展的新道路。考虑到现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尤为重要。

第一,发达国家已有的发展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比如,由于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大量排出二氧化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比如,从人的生存、健康、发展等基本要求看,真有必要消耗如此多的资源、能源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这个必要。现在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太多的浪费,带来了太多的问题, 除了环境问题,还有巨大的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政府倡导的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政策,是非常积极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需要谨慎探索,坚持“先破后立”的原则。

第二,我国以往的发展模式也有局限性,需要进行大的调整。比如,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解决重大民生保障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等)。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解决不好,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在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民生保障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基本的社会公平公正。

具体而言,遵照主席“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一指示,需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中国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保障问题的方案。比如,有没有可能对目前的住房、教育、医疗模式进行重大调整,为全体人民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住房、教育、医疗?

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秩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为了本民族的发展,也是为了最终实现“天下大同”。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看,这也是必须的。正如同志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一些国家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包括对外经济援助中,从来不附加不平等条件,从来不谋求单方面的主导地位, 而是坚持真正的 “互利共赢”,这也得到了合作各方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导下,在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的发达国家以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也需要真正坚持“互利共赢”。具体而言,需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 “互通有无”, 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二是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以投资方式实现的帮助,把利润率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坚持“保本微利”。三是坚持总体贸易平衡,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这一条很重要,有利于防止出现这些国家陷入不健康的国际贸易状态的情况。在坚持前两条原则的情况下,第三条原则的落实就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这实际上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秩序,防止出现极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发展中国家只能随波逐流的情况。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企业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企业管理创新也需要反映上述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的具体要求。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企业的使命与核心价值观,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进一步阐述民族复兴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企业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创新

在战略管理中,企业使命与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即统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企业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创新,至少需要关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需要充分认识遵纪守法的极端重要性。在企业“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少企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需要特别强调。我们以通用电器公司(GE)为例来说明。1981年至2001年,韦尔奇担任通用电气CEO。在他的领导下,通用电气的年营业额从他上任前的250亿美元上升到1400亿美元,公司市值从120亿美元增至4100亿美元,通用电气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韦尔奇在2001年宣布卸任通用电气CEO一职时在公司内部作了卸任演讲,他分享了他认为关乎企业未来的十个准则,包括顾客导向精神是伟大企业的特征、自信是最重要的领导才能、失去最优秀的前20%的人才是领导的失败等。他特别指出:“有人问过我最担心公司的什么事,什么会让我夜不能寐,我担心的不是我们的业务,而是有人会做出违法的蠢事,玷污了公司的声誉,并且毁了自己的前途和家人的幸福。”

第二个层面,需要认真思考一些重要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比如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在商言商,这样的判断在什么时候是合理的,在什么时候是不够充分的?另外,一听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持共同富裕,就担心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好,甚至提出要转到国外去发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明确,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阶段,坚定不移地发展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坚定不移地发展民企也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

一位德国学者曾经指出,在德国,我们不认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我们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有了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利润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样的观点也许对我国企业会有些启发。

第三个层面,就是在第二个层面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把企业的发展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为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国有企业必须这样做,民企也可以选择这样做。具体而言,就是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前面提出的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开辟引领发展的新道路、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合作秩序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认真思考如何在实现“两个第一、一个主导”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计划方面的创新

计划方面的创新,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确立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二是规划实现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目标所需的能力。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发展目标确立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是很自然的事情。之所以确立这样的发展目标,也是因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竞争都在加剧,特别是中国国内市场,全球最著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基本上都有业务,都在跟中国本土企业直接面对面地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不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会被淘汰掉。

能力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把目标确立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那么,在能力培养方面必然不再是单纯地强调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一个竞争激烈,充满技术、市场等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培养创造能力,并以此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我国著名设计大师、清华美院柳冠中教授讲过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他说,我们曾经邀请英国设计委员会的主席来中国做讲座。听完讲座后,坐在第一排的包括大企业家在内的大佬们问他,中国的设计应该怎么做?那位先生讲,那是你们的事,你们的设计如果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你们是世界第一。

历史告诉我们,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IBM公司通过IBM360成为大型机市场的霸主,英特尔通过个人电脑处理器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丰田公司通过精益生产方式成为汽车产业最成功的企业。

对中国企业而言,通过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有一个特殊的好处,即有利于建立自己主导的创新体系,或者说,有利于自己当“链长”,从根本上避免被别人“卡脖子”的问题。试想,在安卓系统中容易出现卡谷歌脖子的事情吗?

企业组织方面的创新

组织方面的创新,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大力加强研发组织建设,特别是在技术和产品的正向开发能力方面,二是大力加强计划外创新方面的组织建设,三是大力加强战略管理组织和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研发组织建设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需要研发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开发自己独有的技术,同样需要研发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大力加强研发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赋予研发组织新的职能,即远远超越“照猫画虎”模仿的创新能力,在技术和产品的正向开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此,可能需要在企业的研发体系中设立全新的机构,因为以模仿和追赶为目标的研发组织很难适应创造和领先的要求。在新的机构中,需要配置大量的博士,因为只有经过严格的博士训练才能真正走在科学的前沿和技术的前沿。硅谷的应用材料公司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家企业拥有员工12600人,其中4000多人博士毕业。实际上,我国一些已经走在世界前沿的公司,像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华为、华大基因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博士毕业生。

大力加强计划外创新方面的组织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个企业内一般都存在两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计划内创新”与“计划外创新”。所谓“计划内创新”,指的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和竞争战略而有计划地安排的创新活动。所谓“计划外创新”,指的是一个企业中“计划内创新”以外的创新活动。也就是说,“计划外创新”是非计划安排的、自发的创新活动。

很多企业对“计划外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很多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找到了有效的办法——既进行成功的计划内创新,又进行成功的计划外创新。这可以说是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中国的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也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组织安排,为计划外创新的展开创造条件。为此,可以向3M公司学习。3M公司是计划外创新的鼻祖,很多企业,包括谷歌、脸书以及IBM,都从3M公司的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计划外创新的知识。

大力加强战略管理组织和队伍建设主要是针对三个问题提出的。一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下降,已经适应了高速增长环境的中国企业需要调整战略,而在高速增长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领导者往往不善于进行这样的调整。二是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来自于发达国家世界一流企业的竞争的加剧。三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建立强大的专业的战略管理组织和队伍,有利于应对这些问题带来的重大挑战。

企业领导方面的创新

对于领导方面的创新,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做正确的决策,二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三个例子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一段时间里,在与日本高科技企业的竞争中,很多美国高科技企业败下阵来,以至于很多美国人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一个研究表明,即使是面对日本企业的激烈竞争,一些美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仍然位居全球领先地位。核心在于他们对竞争优势的来源有深刻的把握,那就是要把动态能力作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竞争优势来自于独特的产品;70年代,优势是优良的性能加上持续不断的改进;到80年代,除了优良的性能,持续不断的改进,还要再加上低成本;到了90年代,本领域最优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就是说,做决策要符合客观规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动态能力就是一条基本规律。

第二个例子是中石油下属企业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简称东方公司。这个企业在本世纪初受到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封锁,在这种情况下,东方公司决定开发自己的软件产品。有意思的是,东方公司刚刚决定开发自己的软件,原本搞技术封锁的外国企业就通知他们不用自己开发了,会继续卖给他们有关软件产品。但是,东方公司还是下定决心开发自己的产品,从此开始真正掌握自己发展的主动权。也就是说,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在做决策时,一定要居安思危,该做“备胎”的时候做“备胎”,“备胎”也不够时直接进行完全替代。

第三个例子是MIT的一些教授们关于领导力问题的研究。他们的基本发现是,领导力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二是对未来的深刻洞见和有效规划,三是不断地创新,实现对未来的规划,四是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他们特别强调,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很难同时具备这四种能力,因此领导从本质上讲是一项企业高管们紧密合作的团队工作。在现实当中,这样的例子其实非常多,比如华为的任正非与孙亚芳的合作,海尔的张瑞敏与杨绵绵的合作,都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规律。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之间的紧密合作。他们三位都是卓越的领导人,虽然在个人性格、能力特长方面存在重大的差别,但是三人作为一个整体就展示出无与伦比的领导力。

如何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大的方面来讲,无非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大类措施。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是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改革开放以后则正好相反。近几年,因为国际关系的变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很多企业在尝试更多更为具体的办法,包括给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也包括揭榜挂帅,打破论资排辈等等。

从理论上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特别是从心底里边尊重职工、尊重科研人员。企业与职工是基于双向选择的平等关系,单方面认为是企业为职工提供了“饭碗”,是一种非常偏颇的认识。基于相互尊重,企业如果能够为职工提供施展自己才华、为社会做贡献的平台,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迸发出来。

从企业实践经验看,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都非常有启发。比如,华为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企业,但是华为为什么有创新性?很多人说华为是一家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但是,华为是一家典型的民营企业吗?显然不是。任正非在这个企业的股份不到1%,有多少民企是这样的股权结构?再比如IBM,这家企业也非常具有创造力,他们的一个成功实践就是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公司,宁缺勿滥,而不是大量招人然后再通过各种办法(如末位淘汰)大量裁人。与此同时,IBM给这些员工很大的权利,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用汽车在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管理层坚持认为管理是管理者的事情,工人就是干活的,由此导致劳资双方的矛盾非常尖锐,成为企业发展非常大的障碍。

我国企业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又叫“鞍钢宪法”, 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非常有效。“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鞍钢宪法”不但深刻影响了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在国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此,著名学者崔之元教授指出,“鞍钢宪法”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民主的思想,而这一点对我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宏观上,“经济民主”论旨在将现代民主国家的理论原则——“人民主权”贯彻到经济领域,使各项经济制度安排依据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建立和调整;在微观上,“经济民主”论旨在促进企业内部贯彻后福特主义的民主管理,依靠劳动者的创造性来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

实际上,“鞍钢宪法”也是企业领导者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比如,“两参”中的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可以帮助企业领导了解企业经营,特别是生产经营一线的真实情况。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很少有企业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信息从下往上传递,失真越来越严重。

企业控制方面的创新

对于控制方面的创新,本文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控制当成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是积极应用数字技术。

在很多企业里,控制往往同 “纠偏”结合在一起,包括防止偏离既定的目标、既定的政策、既定的流程、既定的方法。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纠偏只是控制的一个目的。实际上,控制还有另外一个目的,甚至是更重要的目的,即验证既定的目标、既定的政策、既定的流程、既定的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为它们不一定合理、不一定有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追赶阶段、在标准化的大规模制造环节,这一探索职能的重要性不容易被认识。但是,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在引领世界的过程中,这一职能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数字技术就是把各种信息转变为二进制的代码,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加工和利用。数字技术需要与各个行业的主导技术或者叫做基础技术紧密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渗透都是一个重要趋势。数字技术的一个巨大优势是有助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这也为控制功能的有效实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一些情况下,依托数字孪生、5G 等技术,甚至可以实现实时的控制。

以巨大的勇气和超常的定力来磨炼真功夫

为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企业需要加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为此,不但要在企业的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重要的创新,而且需要在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进行这些创新并不容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巨大的勇气和超常的定力来磨炼真功夫。

为什么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下面三个领域的例子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一是移动通信领域。中国是当今世界5G的领先者,但是,没有当初大唐移动顶着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推动TD-SCDMA的发展,没有中国移动在产业链远远落后于其他两个标准的情况下承担起了发展中国自己的标准的历史重任,今天的领先是不会出现的,至少是大大推迟。二是特高压领域。这是中国创新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同志也指出,特高压技术为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特高压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一片质疑声中展开的,当时如果刘振亚没有极大的勇气,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特高压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三是火力发电设备领域。中国今天的火力发电设备全球领先,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巨大支持。众所周知,三峡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众多人大代表持反对意见,压力极其巨大。

在国际形势巨变的今天,敢于创新的勇气尤为重要。比如光刻机、工业软件,很多人认为技术难度太大,只能依靠全球的力量才能开发出来。按照这种思路,如果其他国家不提供帮助,中国就永远不可能攻克这些技术难关。实际上,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都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技术路径,只要敢于创新,敢于发现新的技术路径,就可以大有作为,完全没有必要自己吓唬自己。

为什么需要超常的定力? 这是因为没有超常的定力,就不可能“静下心来磨炼真功夫”,就不可能在一个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坚守,一步一步把技术开发出来,不断从技术跟随走向世界领先。山东万华化学现在是一家享誉全国的企业,但是也有过洋专家一走,引进的设备就不灵了的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万华化学坚守40年,终于有了今天的辉煌。

深圳地铁的故事是另外一个例子。在深圳地铁的大力支持下,长客等国内企业前后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真正完成地铁设备整个技术体系的国产化。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地铁的简炼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从1998年开始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整整21年,直到2019年退休。简炼的定力从何而来?在他看来,地铁国产化是把深圳地铁建成世界一流地铁企业的必然选择,对整个国家地铁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困难多是意料之中的,是正常的,一个个解决掉就是了。

民族复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通过管理创新为民族复兴做出应有贡献,是中国企业的光荣责任。本文从企业的使命与核心价值观、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等方面探讨了民族复兴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特别强调建立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性和主要做法。实际上,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博大精深,实践丰富多彩,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作者 | 高旭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 | 《清华管理评论》2022年10月刊

责任编辑 | 朱晶(zhuj3@sem.tsinghua.edu.cn)

《清华管理评论》联系方式

订阅、广告及商务合作

010-62788163

shanghl@sem.tsinghua.edu.cn

创新是企业管理永恒主题 原创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2)

创新是企业管理永恒主题 原创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