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文案(话说机关里的文字匠)

我在前面说过,对于一个文字匠来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不仅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哪里才能找到抄起来得心应手的素材?有人可能会说,现在信息如此发达,请教万能的百度啊!不错,百度上确实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材料,但我发现,仅仅从百度上找素材还不够,甚至说远远不够。真想做到“天下文章一大抄”还需要下一点笨功夫,自己动手做一些笔记,攒下必要的“金句”。

关于“金句”,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最狭义的理解大约就等同于名言警句、诗词美文之类的东西,一般是一两句话或者一小段文字。而广义的“金句”就不限于这个范围了,它既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有时甚或是一本书。我在这里所说的“金句”,主要指的是后者。而要积攒这一类“金句”,是需要动脑筋的一件辛苦活。

说说我在平时工作中积攒这类“金句”的做法吧。一般情况下,我还是用最笨的办法,找个笔记本自己动手抄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抄写”不完全是原汁原味地抄过来,而是有选择地进行加工。大体而言,这种积攒的“金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种是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这些素材我一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可不是各单位走形式、串皮不入味的“学习”,而是真的为了工作而进行的学习。通常情况下,这些重要的文件和讲话都有完整的纸质版,我会先在纸质版上把一些重要的提法和概括先划出来,而且会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以便更加醒目和方便分类。(注意:这是我自己感觉非常好用的一个技术,就是用不同颜色进行分类。所以,我的手边总是有不同颜色的笔。)然后再把这些勾画过的文件上的重要表述和概括稍加提炼,将标题抄在笔记本上。比如,在文件中看到一串类似“三个必须”等排比的表述,我就会在纸质版的文件上将这三个“必须”划出来,并且在每个“必须”上标出⑴、⑵、⑶。然后在笔记本上只写出文件名及这三个“必须”在哪一部分和哪一段。实际上就是把笔记本变成了一个文件索引,勾画好的文件和笔记本都放在办公桌的案头。各位看官不要笑话我们这些文字匠,我们的案头上很少有清清爽爽的,总是堆满了各种材料,而且一般不希望别人帮我们清理,因为我们会在这一堆文件中根据自己的习惯迅速找到所需的那一份文件。

第二种是在各种报刊和内参上看到的一些好文章。这些材料不可能长期存放在自己手中,所以在迅速浏览一下文章内容后,我会在笔记本上把其中一些精彩观点和表述抄下来。当然,这种“抄”也不是全文照录,而是有选择地抄,有的地方价值不大就用省略号带过,有的常用词汇会用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代码替代。通常我在抄录这些内容时不会记录出处,反正又不是学者写论文,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那么拘谨。

第三种比较特殊,特殊之处在于我主要不是为了抄录某个观点或表述,而是抄录文章结构。就是说,有时读到某个材料中的一篇文章,发现这篇文章与同主题其他文章的结构不同,颇有新意且言之成理,我会把这篇文章的几级标题抄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文章中将其“化用”为我的东西。

至于成语、名人名言之类的东西,我是从来不抄录的。因为有这方面的专门工具书,到时候直接查就是了。网上看到的那些“范文”,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些文章的水平基本上不敢恭维,都是给非专业文字匠们预备的,我至多是浏览一下标题,不会细看的, 免得耽误工夫和分散注意力。

有朋友会问了,你把这些东西都抄在一个笔记本上吗?那样不会找不到吗?做卡片它不香吗?我告诉你,还真是都抄在一个本子上。我过去曾经做过卡片,后来我发现做卡片太占地方,而且那是学者们做学问的方法,对于我们这些文字匠来说过于繁琐,实在是没必要。其实抄在本子上也不难找,就如同我们乱哄哄的办公桌一样,其实是乱中有序。自己抄过的东西自己是能记住的,大致在哪个本子上大体哪个位置,一般都能很快地找到。

但是,这些东西抄在一个本子上还有一个细节需要交代,那就是不管这个“金句”有多短,一定是一条占一页,这样找起来才方便。

其实,用这种方法攒下“金句”实际上是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也需要动点脑筋。但是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会带来两大好处,一是会在第一时间发掘出最有价值的观点和最新表述,二是会对各种归纳概括和谋篇布局变得非常敏感。时间久了,就会“厚积薄发”,当让你自己写稿子的时候,你会很方便地、不露声色地把别人的观点、表述、概括乃至文章结构眼花缭乱地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写得更有新意。

手中没有点存货,单凭自己头脑中现往外挤,那些时间要求如此高的文稿,从哪里找到那么多“新意”!

多攒点“金句”,这也属于“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经验之谈。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文案(话说机关里的文字匠)(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