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1)

昆曲的"昆"字来自昆山,像是胎记,无论它此后如何幻化迁徙,始终跟昆山脱离不了干系。昆山有幸。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2)

昆山锦溪古镇

昆剧源起

最早的时候,昆曲还被叫做昆山腔。一般认为宋元时期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形式"南戏"在温州生发,它在流传时与方言结合,逐渐形成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不同声腔,戏文类似而唱法不同。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3)

昆曲演员

昆山腔起源于昆山,确凿年代不可考。当时官方意识形态仍以流行于北方的北曲与使用北曲演唱的杂剧为雅正。到了明朝中期,寓居太仓的乐师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这是昆曲改头换面,风行二百余年的肇始。魏良辅在后世也被尊为昆腔始祖,供奉在相当于苏州梨园行会的老郎庙里,与一介戏神并列,凡昆曲艺人无不膜拜。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4)

纪念昆腔始祖的昆剧《曲圣魏良辅》

明朝时期风光无限的昆剧

现在一般以魏良辅改革为界,此前称为昆山腔,此后为昆腔、昆曲,昆曲的舞台表演形式为昆剧,亦可将昆曲作为清唱和演剧的统称。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在江南地区,就是在宫廷里也与弋阳腔等南戏一起逐渐取代了原先北方杂剧的地位。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5)

昆剧在明清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直到清末,只有10%的男性和2%~5%的女性受过良好教育,熟识经典文学传统。"而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是戏曲形塑和表达了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换句话说,昆剧《浣纱记》里讲述范蠡与西施,直接替代的是史书;而如《琵琶记》,以其宣扬的贤孝,不仅为帝王欣赏,也是宗族祭祀里的常演剧目,起到的是教化作用。这使得昆剧在明朝时期格外受到官方的青睐。

昆剧"另辟江湖"

而到了清朝,昆曲的地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雍正、乾隆时期屡次下令革除乐籍制度、禁止仕宦蓄养家班,被认为是地方戏兴起的重要契机。其后又有太平天国屠戮江南,阻断大运河,使得南方演员无法来京,也促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兴起。昆曲总体呈败落趋势。这就使得昆曲开始在远庙堂之处开始闯荡江湖。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6)

昆剧演出的会所

从现存的一些文字记录中,可以一窥清末苏州演绎昆曲的状况。优秀的戏班在苏州城内演出,叫做"坐城班",演出场所是茶楼酒肆或者会馆,民国以后则在剧院。坐城班的另一门生意是堂会演出,价格高且对演员另有赏金,"越是大户越要邀名角",所费之额非一般人家可以想象。江湖班则常年在农村演出,参加庆典、祭祀、赛会。这其中产生了"案目""排下""坐班"等中介职业,职能类似于经纪人和演出公司,也可见当年戏曲演出的市场化程度。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7)

在数百年间,昆曲勾连起从贱民到显贵,自江湖到庙堂的士农工商,又与明清以来的历史进程、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深切地刻印在中国的文化记忆里。《琵琶记》《浣纱记》《燕子笺》《桃花扇》仍在上演,写戏的、演戏的、看戏的人风云流转,只有戏中人流光飞舞,永不落幕。他们是永恒,人散曲不终。

- END -

文丨霍亮子

编辑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昆山》有增减、改动

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的是(与昆山34)(8)

图书《地道风物·昆山》

本文未署名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