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豁口古村名来历(揭密贺韶村古村村名来历)

贺韶村

位于灞桥街道办正北8公里的纺渭路西侧,新筑街道办东1.5公里的潘骞路之南。东接三里村,南接龙王庙村,西南接麦王、白陈二村,西北接杨贺村,北接杨庄、新寇、漕渠,东北接潘罗,村民依东村、北村、西村、南村和贺韶村北窑共5个自然村居住。2012年,1291户,3400人,是新中国成立初人口总数的3倍。耕地3403亩。6个村民小组。

其建村可追溯至距今2200多年以前的西汉初年或更早,初名乔家寨。公元前195年,吕后和萧何用计诱杀大将韩信于长乐宫。传说,被冤杀的韩信头颅自汉长安城滚滚向东,欲往位于今灞桥吕家堡的吕后行宫,找吕后评理,头颅过灞河后化火,烟罩雾庄,火烧十三村,后被化为白胡子老头的东海龙王劝止,并降雨熄灭了大火。百姓感念龙王恩德,后在原地修龙王庙,附近的村子改名为火烧村(亦称火烧寨)。到了唐朝时,村人因感“火烧”二字不吉利,一度改名为兴隆寨。但后来又长期被称为火烧村。直至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再次因“火烧”二字不吉利,乃由村中读书人取其谐音,改为贺韶村。但清朝末年的《咸宁县志》所附地图上仍以乔家寨标注。

灞桥豁口古村名来历(揭密贺韶村古村村名来历)(1)

最早的住民为乔、段、化三姓。段姓何时消亡已不可考证,化姓现在是东村的小户,唯有乔姓绵延至今,仍为大姓。全村大姓除乔姓外,为王、田、张、白、高等。

东村以王姓为主,田姓次之,其余小姓有程、刘、张、袁、卢、化、雷等。王姓人系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陕西眉县,又于明朝中叶从眉县迁至贺韶村。田姓人系清朝时由蓝田县迁来。

北村以乔姓为主,张、白二姓次之,还有田、赵、陈、庞、马等小姓;北窑一带以高姓为主,高姓系由河南迁来,在村北烧制砖瓦,后定居于此。

西、南两村较小,西村乔姓较多,另有耿、张、侯等小姓;南村张姓占三分之一,其次为朱、乔姓,另有陶、兰、全、石等小姓。

新中国成立初期,贺韶村作为一个片村,分为贺韶东、贺韶北、贺韶西、贺韶南4个行政村(贺韶村北窑诸多居民属贺韶北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4村分别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后,原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1961年9月,贺西大队与贺南大队合并,称贺西大队。1976年12月26日,经西安市郊区、新筑公社批准,贺东、贺西、贺北3个大队合并为贺韶村大队,成立了新的大队党支部和革委会。1984年大队改为村,实行村民自治。共有6个村民小组,其中东村为第一、第二组,北村为第

三、第四组,西村为第五组,南村为第六组。

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农业村庄,耕地较多,除少数人在城镇经商外,绝大多数村民是自耕农。新中国成立时,全村耕地约4500余亩,土改时倡导“天下农民是一家”,敲锣打鼓地送给漕渠村40余亩,并放弃了在新合宋家滩、新筑枣园的数十亩耕作不便的土地。20世纪60年代,新寇村自灞河南迁来,贺韶村拨给该村270亩地。1976年4村合大队时,实有耕地为3927亩。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20世纪80年代后,棉花不再种植,政府倡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行“一村一品”战略,果业、苗圃、蔬菜的生产不断发展。近年来,猕猴桃、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其中贺西村在潘骞路北一片猕猴桃园近100亩。2004年,西安市政府举办第四届农家乐采摘节,贺韶村是重要基地之一,当时接待游客1000多人。重视招商引资,工商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潘骞路边,引进了吴振清苗圃基地、新筑电管站。纺渭路东侧引进了新优加油站、西安市新康奶牛养殖场。村内引进了田园副食加工有限公司等。

贺韶村村大,居住分散,村民行路难,农副产品运输不畅。2003年,多方联系筹资规划,组织实施,全村主要道路及各组背街小巷全部实现了硬化,约14公里。从2006年起,积极争取政府项目,新修储水50吨、高25米的水塔,钻200米深井一眼。2008年,村民生活用水质量达到国家无污染标准。

该村的民兵工作成绩十分突出。当时的民兵营教导员田希强被原西安市郊区区委树立为“区民兵工作标兵”,曾出席1977年陕西省第二届民兵代表大会。为了宣传贺韶村,田希强近十年坚持采写报道文章100多篇,先后被省市新闻媒体所采用,并多次被《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新闻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

1977年该村率先在全乡进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乔生善、白全禄等为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恢复了党籍;乔生荣、乔振海、田春荣等一批被戴地主分子帽子,长达十多年接受批斗的村民得以公正的政治地位。

贺韶村小学是在村中心原大庙的基础上改建的。20世纪90年代,校舍已显得狭小破旧。2000年,采取政府补贴、村组筹集、在外职工捐资的办法,共筹资80多万元,建起二层教学办公楼一座,平房教室20间。修葺了围墙,配齐了教学仪器及体育器材等设备,一座房舍整齐、林木成荫、花草丰茂、环境优美的小学出现在四村中间。

贺韶村原有许多庙宇,一些庙宇曾有固定日期的庙会。近年来,在原庙会的基础上形成了农历二月初九日的古会。2004年古会期间,灞桥区在贺韶村召开了春季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区级10余个职能部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科技下乡活动。农历七月十九忙罢会,贺韶村因为村大人多,每年的忙罢会尤其热闹。照例有戏剧、电影等文娱活动助兴。其时摊贩云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欢乐祥和的气象。

贺韶村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清末,曾出过王竹逸、王文宝等数名秀才。民国年间,村人将村中心大庙改建为村学,延请田润轩等德才兼备者任教,众多村民纷纷送子弟入学读书。抗日战争时期,贺韶北村的张平华从陕西法政大学毕业,是村中第一位大学生。1948年,附近的白陈村办起完小,全校共六七名教师,其中贺韶村人占了3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尊师重教之风更浓,“文化大革命”前,先后有白存治(陕西师大)、田恩如(西安石油学院)、乔义道(陕西师大)、王翠兰(西北农大)、卞升长(陕师大)等人从大学毕业。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仅贺韶北村任中、小学教师的人就有30多人。近年来,村委会在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决定对每年村中子女考取重点大学的每人奖励1000元,一般本科学校每人500元,大专每人奖励300元,进一步激励了村民对教育的重视。

不仅崇文,而且尚武,村人争强好胜。新中国成立前,新筑一带有顺口溜说“三里的萝卜雾庄的葱,上双寨的红苕赛红灯,贺韶村的锤头(拳头)抡的凶”。每年正月十五,各村社敲锣打鼓前往新筑街城隍庙等处送油蜡(送社);伏旱天,各村敲锣打鼓去娘娘滩“取水”“祈雨”,许多村子见贺韶村的队伍人多势众便“礼让三分”。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风气演变为对体育、军事活动的热爱,20世纪70年代,村子中间建有灯光球场,吸引着远近村庄的篮球爱好者前来比赛献艺。贺韶村的民兵训练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全乡乃至原大郊区都有较大影响。西安军分区曾于1974年在原贺北村召开过民兵演练现场会。

贺韶东村王家,在清代盛极一时。除在家乡务农外,兼在西安城做生意,王姓后人分长门、二门、三门、四门、小长门。其中,长门在骡马市、东木头市及西木头市一带生意做得很大。清末民初,钟楼东南角是王姓的“天下”,开设有酱园等商铺。三门的生意在夏家什字、梁家牌楼一带。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衰落,长门的生意已变卖光。三门人至今仍在城内保有部分私房。

贺韶村久负盛名,除了久远的人文历史之外,还因为处在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上,清朝至民国初年,由西安城经未央水腰村过灞河,到耿镇渭河渡口前往渭北的驿道经过贺韶西村村口。清朝时期,洪庆河决口改道,从豁口一带径直北流,经贺韶村东过漕渠注入渭河,贺韶东村王姓大户的土地分布在河两岸,王家人在小河边广植槐树(国槐),从今龙王庙村直至漕渠崖头,人称槐树湾。现在还有老人记得,树木一般都直径过尺。20世纪30年代,在修筑陇海铁路时,让洪庆河归流灞河,原洪庆河床成了道路,人称河汊路。后因水腰村至耿镇的驿道衰落,通往渭北的交通改由灞桥向北走河汊路,过漕渠马沟至耿镇。河汊路又称为官道,直至西韩公路建成通车之前,这条道路还是渭北与西安之间民间客商、小宗货物来往运输的一条重要通道。新中国成立前,路边栽有洋杆(电话杆),时常有骆驼队经过。1949年西安新中国成立时,从高陵南下的一支新中国成立军部队曾经过此处并在贺韶北村集合休整,后前往西安。世纪之交,灞桥区在河汊路路基上修筑了从纺织城通往渭河的二级公路——纺渭路。贺韶村的交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便捷的时期。

贺韶村所处铜人原是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因土层较厚,故汉唐时期为官宦墓葬区。20世纪50年代,在本村耕地范围内,尚存墓冢40座。离村最近处与村民庄院相连接。后因农业合作化中,牲畜饲养室大量使用干土垫圈及多次平整土地,绝大多数被夷平,至今仅余北窑附近两座。

东村王姓在清朝时家业兴旺,又曾在朝廷捐官。因此,在槐树湾一带,即河汊路两岸先后为祖宗修筑四知堂四座墓园,每处占地数亩,园内植有柏树,并用青石雕刻着石碑、石羊、石马、石桌、石凳、旗杆、翁仲(石人)等,工艺精美,世人称奇。可惜在大炼钢铁时遭到破坏,后经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除四旧”的风暴中被彻底毁坏。

北村乔姓是贺韶村最早的原住民,乔姓族人在村西新坟建有宗祠。据前人称已历时200余载。1965年后遭毁坏。

贺韶村原有庙宇、古建共13处。东村东南方有魁星楼,村内有老爷庙(关帝庙)、马王庙、桃花姑姑庙、无量庙,村北有后寺。北村有老爷庙,新坟有乔家祠堂。西村有小庙,村西头还有一间庙。南村有老爷庙,知音堂共两处。四村中心有大庙。各庙均有金碧辉煌的泥塑神像及精美的壁画,至民国年间,有的已严重破损。各庙中以村中心的大庙规模最大,有大殿、前殿及数亩庙院,后改建为村塾。最有名的当属后寺,坐落在东村与北村之间,因为在村子背后,故称后寺。渭河南北尽人皆知的火烧村240间庙就指的是这座。其实,至清代已无那么多的房舍,“200”指两棵柏树,“40”指四块石碑,庙宇只有一间。

东村王姓在兴盛时曾建有工艺考究的住宅房舍,雕梁画栋,五脊六兽,砖刻门楼神龛。民国时期已经衰落,但现在仍有少数房屋可以看到当年的遗迹,观之可想见当初的气势。

民国年间,东村王承烈、田润轩,北村白光杰,南村乔振海、张凡等人热心公益,深受村人称道。王承烈,曾任村学主事,田润轩多年任村塾塾师兼从医,人称田先生;白光杰,著名中医外科医师;乔振海、张凡二人家道较殷实。他们几人办事公道,年节时帮人写春联,婚丧嫁娶帮忙料理,是村中公认的好人。

王永年,东村人,1937年10月19日加入八路军,后入党,其妻田菊兰稍后也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战争时期,任新中国成立军某部团长。1963年,从四川转业,任西安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处长。1988年,临终时享受副厅级待遇。

王安仁,东村人,抗日战争时期组织人员在洪庆老牛坡长坪公路处拦截装载有武器弹药的国民党政府邮车,为八路军筹办武器装备,遭遇国民党军队包围,因寡不敌众被俘,后被国民党长安县政府杀害。因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王安仁在本乡曾长期背着“土匪”的恶名。近年来,才为众多乡亲了解。

乔文博,北村人,1941年前往延安,曾在抗大学习。后离队。

乔振亚,抗日战争时期,为三原县有名的财东、开明人士王敬斋(小名王老虎)当管家,出生入死,多次奉命为共产党运送枪支弹药、医药用品。

贺韶村青年王希志、王顺福、田尚义、田永贤、张振忠、张作霖、朱庭德、张新元、周清杰等人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其中贺南村朱庭德(小名朱老虎)于1954年英勇牺牲。

乔高社,五组人,西安市政府市长助理,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沣东新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张景生,三组人,国防科工委第十研究所所长。已离休。

张平均,三组人,曾任中共灞桥区委副书记、高陵县委书记,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另有30多名处级干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