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一座待了六年的城市(你知道南宁以前有多小吗)
导读
根据史学家的考察,南宁这个地方第一次建城可以推算到晋朝。后来唐朝时在晋朝所建的城池附近建了一座新城,被人们称之为邕州古城,其实叫做唐邕州故城更加合适,面积只有差不多2平方公里,也就是4个南宁市人民公园那么大,5个南宁市动物园大小。
南宁是一座有故事、有历史的城市,了解这座千年古城,你或许可以从以下地方开始!
The PromiseSecret Garden - Once in a Red Moon
QQ音乐
“古”城墙
城墙是一座城的边沿,古城墙就是了解南宁的入口
邕州古城建城前,南宁地区曾有过一座城。那时,南宁还不叫南宁,历史上的它换过很多个名字。晋朝时,南宁第一次得名为晋兴,隋朝时改叫宣化。后来到了唐朝贞观六年改叫邕州,此后也改过许多次。据雷时忠先生的考据,邕州古城叫做唐邕州故城更为妥当,就建在原城池附近约两公里位置。
▲该图来自网络
城墙,不仅划定了邕城的大小,也以坚实的躯干护佑着一代又一代南疆人在此生息和繁衍。一个又一个姓氏从渺远的过去传承到今天,就像邕江的河水一样,绵延不息。
今天,我们仅能从邕江大桥北岸东侧一段修复后的城墙来窥见清代古城墙的原貌,假想一下当年的情景。因民国时期起,古城墙开始渐渐被拆去。
1956年时候,屹立在时光里的古城身姿都已消失不见。2004年在邕江大桥北岸东侧发现目前南宁仅存的古城墙基112米,2005年,南宁市人民政府按清代城墙形式修复此段古城墙。
金狮巷
老巷子是城市的心,金狮巷是南宁历史的“活化石”
沿着当阳街往民族大道方向走,在楼群之间,隐有一条幽深的小巷,狭窄得仿佛是楼与楼之间不经意的留白。
其实它赫赫有名,如今叫兴宁路西二里,在从前,它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金狮巷。
从巷口向里走,石板铺成的路逐渐开阔了些,大簇大簇的绿植栖息在木窗棱下。
墙壁是一色的青白,有些地方剥落了,显出斑驳的内里来。
褪色的红木门在高门槛上掩映着院内的飞檐,一派清末民初的风格。
一眼望去,整条巷陌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与背后的现代高层相比,透着那么一股子不和谐,但又古老、慵懒、神秘、富于美学意蕴,就像一个上了年纪、对人生毫无怨尤、内心宁静平和的老人,自然地带有岁月赋予他的那种独特的淡泊和智慧的气质。
金狮巷对过往的历史是否有所怨尤这不得而知,但它的确是十分古老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到如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它也有一千多岁了,到了这把年纪,许是可以平静地咀嚼那些年轻时经历的风风雨雨。
它是威武庄严过的,是宋朝邕州正八经的州衙所在,象征着绝对的权威。它是见过大场面的,越南李朝大军的战火涤洗下,虽不至血流漂杵,却也经浴血奋战。它也曾见证过英雄的豪迈与悲怆,那位叫苏缄的知州,率领全城百姓与越南李朝的大军死战,城破之时,率领一家36口在州署后的官邸纵火自焚,以身殉国。
它还曾缠绕脂粉风流之气,是一些有钱有权的男人们金屋藏娇的地方。更有些暗娼在此处流连,与人做些皮肉生意,彼时,一到夜晚,便充满幽昧的气息。
水街
水街是南宁开埠之始,堪称南宁的城市符号
至于邕州的称谓,其实“邕”字贴切得很,与南宁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
《辞源》曰:“邕,城郭四方有水,环抱而成池。”《说文解字注》曰:“邕,邑四方有水,自邕(壅)成池者是也。”明朝黄佐的《山川志-南宁府》:“考韵书,邕字从川,从邑,以四方俱水也。”“城郭四方有水”,这正是唐朝邕州城的特征。
▲该图来自网络
不管是哪一种说辞,都离不开“水”,水是古邕城的命脉,南宁人与水更有不解之缘,比如,“水街”就是个很典型的见证。
说起水街,其实在南宁市还没形成一个像样的城市之前,水街就已存在,它就在城西邕江边上,离江边只有二三十米,如今是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只要想吃的当地特色美食,都能在水街大饱口福。
为什么叫水街?不是因为如水上威尼斯一般街上能行船。
一说是因为水街总是湿漉漉的故而得名:想当年,邕江上商贸频繁,水街两旁遍布客栈、茶馆、商铺,邕城的老百姓吃水是从邕江里挑的,河边有个小小的码头,每天清晨到傍晚,“吃水行”的挑夫们陆陆续续从江边挑了水,在水街上来来回回送到各家各户。因为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摇晃之中,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要洒出来些,所以青石板的街面上就总有水迹,因此便叫水街。
二说最早在水街居住的都是在水上讨生活的船民,所以他们住的地方就被称为水街。两种说法大约都有些道理。
“我小时候,挑夫从江边挑水上来,2分钱一担,那时候的2分钱是好多钱。”说起过去,69岁的曾阿姨神采飞扬,面对镜头还有些不好意思,淳朴得很有些可爱。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为一座南疆重镇和岭南商埠,南宁的历史文化并非仅从历史遗迹中才能得见。其实,它凝结在一代又一代南宁人的骨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味道和风骨。而行走在城市之中的每个人,都是这种精神风貌的鲜活旗帜。
文、图|广西日报实习生 刘洋洋
广西日报新媒体部出品
主编|江宇
责编|刘洋洋
校对|梁雨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