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的由来和典故(木鱼的由来)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板,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释氏要览》卷下犍稚条云:“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云:”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
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道。形制有两种:一为挺直鱼形,用来粥饭或集众、警众,悬挂在寺院走廊上。一为圆状鱼形,诵经时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来,民间音乐和潮剧、粤剧中也常用到木鱼,使木鱼除法器外兼具乐器功能。
木鱼大小不一,声音不同。寺庙中使用的大型木鱼,正面圆径约40厘米,最大的达90厘米以上。
小型木鱼圆径仅4厘米,只在佛教法事“绕莲”(绕佛堂)时应用。经常使用的中型木鱼有五种,圆径7—16厘米,多用桑或椿木制作。
木鱼是佛学中国化的产物,是印度佛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从功能上来看,它的产生源于佛教的“犍槌”。 《释氏要览》下曰:“今详律,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在佛经中,有一个著名的“鱼腹儿”的故事,说的是: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族里,有个孩子叫做薄拘罗,在他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后母非常刻薄,经常虐待他。
有一次,后母趁他的父亲不在家,把他扔进了河里,被一条大鱼吞进了腹中。这条大鱼被一个渔夫捕捞了上来,拿到市场中去售卖。恰好薄拘罗的父亲买下了这条大鱼,拿回家中,准备烹煮。
正要用刀剖鱼的时候,薄拘罗在鱼腹中唱言:“愿父安祥,勿令伤儿。”他的父亲赶紧轻轻割开鱼腹,把他救了出来。据说,薄拘罗后来历尽种种磨难,终于成为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享年一百六十岁,成为世界“长寿第一”。
将玉石刻成鱼形原因有两种:其一,鱼为祥瑞之物;其二,迷信鱼形器物能发出更响的声音。这一风俗其实在六朝就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