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放在现实中(电影讲的是故事)
01
我国是电视剧产量大国。
产量高,佳作也有不少,同时还能卖到日韩、东南亚,多少算是给国产电视剧争了点脸面!
但是电影就差着些!
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拿得出手的很少,更别说走出国门了!
印象中,在国外得到一些好评,或者拿奖的国产片,其实也就那么几部。类型呢也比较单一,背景大多是文革、知青时期,或者是偏僻山区、经济不发达的小城镇等等。
当然,我没有批判的意思。相反,在国际上拿奖的几位导演,都是我非常欣赏和尊重的导演。
我想说的是,在这些零星的得奖影片中,文艺片还是居多,商业类型电影很难成功,或者说,我们的文艺片太小众,不能融入商业电影中。
为什么我们的电视剧产量高,而且水准也高,而电影就没有世界水准的电影呢?
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02
有个问题?
电视剧和电影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最主要的本质是:电影讲的是“故事”,电视剧讲的是“生活”!
怎么讲?
电影是个单体,时长一到两个小时,让观众在电影院里能坐得住,能投入进去、看进去,就需要创作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制作方面也要很精良。
说白了,要有个精彩的故事。
电影可以围绕一个故事去创作主要人物角色、去虚构故事场景(这和一些人物传记的电影不矛盾,讲人物的电影也是要通过他的故事去展开的);去根据角色物色演员,找的演员呢,是需要可塑性的。而通常电视上经常露面的演员,很大一部分是不适合上电影的。
我们约定俗成的会有所区分“电影演员”和“电视演员”。当然,跟其他行业一样,演员也有鄙视链的(电影演员感觉比电视演员档次更高一些)。
03
电视剧呢!表达的是“生活”(注:电影也要讲生活)。是家长里短、是人情世故,是我们身边的人发生的身边的事。不需要观众特意买票去电影院,而是随时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可以看。
理论上来讲,每个人都是观众。
制作上,电视剧的拍摄也没有电影那么高的要求。像摄影机、场景、灯光、演员的台词、镜头的特写以及后期画面的调色、音效等等,都和电影的要求相差较大。
电视剧拍起来快,剪辑也较容易。相对来讲,很多的穿帮和敷衍的道具、背景都可以原谅,都可以忽略。
很大一部分看电视的观众是年纪大的、文化程度不高的、或者女性居多的。他们看的是主要人物和剧中的生活,看他们生活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自己的生活一样。电视剧里“故事”和电影里的“故事”不是一回事。
电视剧里的“故事”首先是要来源于生活,接地气,不能乱编、不能胡诌,演员表演的也就是“生活”。而电影所讲的“故事”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无中生有”、可以“杜撰”、“瞎编”,可以不是身边看到,发生的。
“生活”呢!我们有,而且我们就在生活里,所以限制少,创作者们自然也能拍出一些好的作品。编剧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细微的观察,就能出来一些好的电视剧。
电影呢!编故事,感觉上可以天马行空,但实际上有难度。
有人说,这是国情使然。没错,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创作上是受到很多制约和限制,这个不能拍,那个不能拍;这个太消极不能过,那个太暴力不能过…
04
我们的电影没有分级,创作的时候,确实有很多限制。
从近年来韩国的电影崛起就能看到,韩国一些优秀电影不仅好看,水准也很高。题材更多的是犯罪类型。这一点,我们国内就拍不了——不是那样的社会!而且,就算有犯罪,也没那么“精彩”,画面也没那么“炫”,没那么“酷”。
再看看当年的香港电影,十部有八部都是警匪片,这也是他们的地区特性使然。
要说起警察,我们这边想到的画面是:某某孩子他爸是公安局的、某某朋友的朋友是公安局的,找人办点事…;我们的社会治安很好,没那么乱。警察也没有电影里,那些明星那么帅。所以拍不了,也拍不好看。
另外就是“国情使然”,我们很多题材不能拍,尺度上也有所限制。跟政府有关的,跟警察有关的,都是不能乱编的。
以上说的这些呢,是事实,也是国产电影起不来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的影视创作者还是欠缺不少。不能拿“国情”来解释“所有的问题”!
当然,我们热爱电影,也应该娱乐电影。
05
从这个话题想到两部很有意思的电影:一部是好莱坞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豆瓣评分8.8,另一部是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9.0。
两部电影非常相似,题材、内容都大致相同,但手法、结尾因各种原因而处理得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两部经典的好电影:
两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大抵是相同的,都是来自于真人真事改编:男主人翁不经意间用仿制的特效药治好了(延缓了)非常多的癌症患者。因为是仿制药,很便宜,损害到市场上的高价特效药,资本不允许,政府也认为仿制药是假药,主人翁也因此被抓,由于他的举动和社会舆论的影响,最后从轻发落。
不同的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男主角是本身患了艾滋病的,而《我不是药神》里的男主角是个守法的普通的开小店的老百姓。当然故事的结局也不一样,这也是审查制度原因。
如果客观地评价哪个电影更经典,更优秀,那无疑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个不是我个人认为的,好的就是好的,没什么可争辩的。当然,《我不是药神》在国内也算是很经典的电影。主创兼主演的徐峥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导演。
我只是从“故事”和“生活”的角度去聊聊两部有代表性的好电影其中的微妙的不同之处。
06
先来说说好莱坞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2013年上映,2014年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电影剪辑等多项大奖。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让-马克·瓦雷,主演有马修·麦康纳、詹妮弗·加纳、杰瑞德·莱托等演员。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两人,一个是男主角,一个是男配角,两人都为了影片角色需要,快速减肥,尤其是杰瑞德·莱托,饰演的是个同性恋,骨瘦如柴。演员与剧中人物反差特别大。
首先,好演员是非常敬业的,这种敬业态度在我们国内是很少的,很多演员甚至连个发型都不舍得改变。当然,《我不是药神》里,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也是为了角色减肥,同样也是好演员。
再者呢,他们的表演以及对人物的理解,是和我们国内的表演方式、思维是不一样的。
或许有些从事影视理论的“专家”会拿什么表演体系来解释,我觉得没参与过影视拍摄的专家说话太“理论”,不够直白,也不够到位。要我说,人家导演和演员就是放得开,演员有自己的理解,表演空间很大。当然,可能又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国情不允许,有约束。是的,但这里还有更微妙的东西存在。
07
看过该影片的都知道。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罗恩,是个混混,同时是一名瘾君子和恐同者,说白了就是个烂仔。本身这个人设就很自然,很真实。虽然是真人真事,但要拍成电影,导演和编剧们都要有所取舍,有所“艺术加工”。
我就想说,“罗恩”就没有家人?或者说,导演为什么从简单出发,而不描写他的家人,就是他一个人住在一个破屋子里,几个工友。为什么不像国内的导演,给他的家庭背景,什么朋友都来个“生活化”的介绍。
导演和主演把心思都放在故事的高潮和人物的情绪上了,想着怎么把故事说得更精彩,现实中,这个真人真事可能没那么精彩,没那么多的矛盾冲突。
但是,只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可以增加戏剧的冲突,对人物情感有用的描写就可以有。于是,罗恩,这个烂仔,很简单的人物背景,却深深吸引了我们,打动了我们。虽然他不是个优秀男人,吃喝嫖赌,满嘴脏话,但确实做了些“有意思”的事,这个故事也就看得“有意思”。
我们国产电影呢,大部分,要讲一个“有意义”,退一万步说,就算没有意义,他们也要这个做好事的主演是个正面形象,或者说不能太坏。
那么,你现在看到了,罗恩,十足的烂仔,好电影就是不能露出教育意义,不能本着“有意义”去拍,罗恩不是好人,但好像最后做了件好事,但他这个不是单纯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去做好事,这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所以我前面说的,他的行为是根据他的“性格”、“情绪”来的。坏人做好事,他是说得过去的,是有他的道理的。
08
再来说说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
2018年上映,先后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男配角等奖;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最佳影片、最佳新人等奖;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等奖;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等奖… ,拿奖拿到手软。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文牧野,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宁浩、徐峥共同监制,文导有能力,但这部片子没有宁浩、徐峥的参与创作,他一个人是制作不出来这样的水准电影的。
两部题材大抵相同的电影,都成了经典好片,一个是2013年上映的,一个是2018年上映的,后者肯定是受到前者的影响的,当然,宁浩、徐峥等人也不会单纯的是模仿和抄袭啊,他们也是国内一流的导演。
但是,把这两部片子放在一起,就能看得出差距来,或者说,看出来一些区别来,看的出来,我们的国产电影就偏“电视剧化”——就是四平八稳,“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人物“完整化”,工作、父母,孩子、老婆、朋友、邻居等等,都给你介绍好,给你铺垫好,或者都要交代下。
造成这种情况,可能又要牵扯出“国情”的原因。我想抛开“国情”的范围,说点创作思维的东西。
前面说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主人翁,罗恩,是个烂仔。满嘴脏话,吃喝嫖赌的。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国外导演和演员故意这样“不文明”的,他们就是觉得,这个人设就应该是这样。这样人物才立体,才信服;而《我不是药神》主人翁,程勇,除了没钱,基本是个好儿子,好父亲,还是个对别人有爱心的人。这个人设就很“中国”。
当然,你可以说这就是“国情”约束,这个我不敢苟同。如果说结尾的处理,说是“国情”需要 ,否则审查过不了,那我赞同。
都是真人真事,程勇在后面不经意间做了好事,不代表他本人在现实社会中,就都是正面的,就没有坏习惯?这个呢就不下说了,大家能明白,可以自己思考。
09
我再说说编剧其他的方面:
程勇的那个房东其实很重要,如果不是他介绍,可能程勇和吕受益就不会认识。我们说说现实中的房东.现实中,大部分房东不会住隔壁,不会在程勇一直交不上房租的情况下,还帮他忙,可能有人说,有啊。中国这么大,肯定什么人都有,但我说的是代表性,这里展现的不就是“生活化”吗?但大部分不会这样。这就是编剧自己安排的情节,当然,这个人物看上去很自然,但现实中,房东很少这样的;
再说说派出所里,有个得病的老太太向派出所的民警求情,那段台词和表演就很假,看的就很难受,当然,台词是正面的,行为也是很煽情的,很打动人。但专业的看,就是很假。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通老太太不会这么讲话,也不会讲出一段书面语。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电影“电视剧化”了。什么意思?电视剧可以有很多穿帮,逻辑不通,或者不严谨的地方。看电视的,也不会在乎太细小的地方,所以,只要“生活化”就行了,只要讨好观众,只要顺着观众的情感就好。但是电影里,每句台词都应该去斟酌,是顺着人物的情绪走的,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情感去走。
再来说说人物安排,程勇的前妻的弟弟是派出所警察,又正好来抓程勇,表面上来看,很正常,其实就是太“生活”了,太“电视剧化”了,非得戏剧性的把关键人物的背景都联系的起来。当然,我不是说不好啊,前提是在更加经典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面前,就看出差距来了。因为是真人真事,所以在编剧方面,哪些需要“无中生有”,哪些可以“杜撰”,是要好好琢磨的。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的人物,尽可能的都是毛病一大堆的,都在那个点出现的,《我不是药神》里的人物,尽可能的都是落魄,但都是好人的,都是方圆不到两公里都认识的。
这就是区别!
中国电影还是在不知不觉的偏向“电视剧化”,而中国电视剧偏向“生活化”,生活化就是偏向“刘慧芳化”(电视剧渴望)
而我在评价《我不是药神》里的一些我认为不够经典的地方时,最终版还是通过了多次修改的。而且上映后,很多人还在感慨,在国内能通过审查,很不容易啊!可想而知,其他影片为了审查通过,改了多少次…
最后,我再次表态,我很喜欢《我不是药神》这部高水准的电影。作为影视人,聊聊电影的各个方面是非常正常的,杠子就不要过来抬了。
10
我们再聊聊人物的创作的区别。
我们看国外的,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不管是正剧还是其他喜剧等剧。剧中人物,尤其是男的角色,很多“口头禅”和“脏话”。
我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就觉得导演不会去约束演员,而是只告诉演员他需要什么,至于其他多的东西,演员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而看国内的导演,总是会约束演员,你不能这么来,你要按我的来。说白了,就是演员即兴的东西,国外的更多,进一步说,国外演员自我创作的空间更大。
我们还可以参考香港的电影,香港大部分演员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更别说相关的大学了。他们能做到人物刻画到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导演的要求框架下,其余的自我发挥。
第一个就是台词。香港演员讲话就是平常他们讲话的样子,广东话是方言,有很多语气词,助词,口头语等。按我们行业的行话,说台词时,会有很多“水词”。你要是要求他不带出这些“水词”,按照台词百分百来说,他们就说不来,更别说表演,更别说能出来影帝了。
所以在演员表演方面。国外和香港,都是很宽松的。国内也有少数些导演也是这样,但不多。
好,把话题说回来,前面说国外影视剧里,人物总说脏话和其他口头禅,那是他们觉得人物就是这样。有人可能又要拿“国情”来解释了。不能把所有原因都推给“国情”
我们看有些导演的作品就是有自己想法的,就保留了这样的东西。
吴天明导演最后的一部电影,《百鸟朝凤》,里面的男一号,就说出“JB”这样的“脏话”。这就是人物情绪到这个点上了,说出来就很正常,照样也过审了;还有电视剧《大宅门》里,七爷和下人郑老屁打架,郑老屁被打后,说出两个“wc”;还有很多拍的不错的抗日剧,历史剧,主人翁直接开骂,问候家人了…
以上的这些例子,都是导演觉得人物情绪到了一个点后,产生的行为。我们说,这个和“国情”不矛盾的。
11
可能有人说,一个脏话不脏话的能说明什么。那我就说说另外的“人设”和“二度创作”。
“人设”是编剧写的,导演定的——好人、坏人、不好不坏、变态…
演员根据导演给的范围、要求,是需要进行自我“二度创作”的。
我们说了,如果是国产电视剧,本身制作没那么精良,也不需要太过。演员的二度创作不需要太深,但是电影,就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我们看得见的是化妆、服装等外在的创作。很多演员可能是太忙,太大牌,以至于演什么角色,都是一个发型。服装呢,服装老师给什么就穿什么,道具呢,自己也不琢磨。胖瘦呢,也不管。就这样,你还想电影出彩?还想拿奖?可能吗?这样的演员很多,就不举例了。
还有看不见的,就是人物的小习惯啊、方言台词啊,这些也是要演员自己去体验生活,去揣摩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拿来剧本就上的。必要时,自己要写人物小传的。
像《我不是药神》里的演员,王传君,减肥,揣摩人物性格,你看,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得了奖。当然也有些很出色的没得奖啊。
说的直白点,很多演员,就是一直在“舒适区”,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有些呢,不敢“扮丑”,这里的“丑”,不光是我们表面上的化妆化的丑,老,不是的。是人物内心的丑——“丑陋,卑鄙,下流、猥琐、变态”等人物性格。
你可以不接这个戏,但接了,就要把人物吃透!
什么样的人物性格,他就有什么样的“习惯”和“丑”:什么抠鼻屎啊、吐痰啊,而且还可能不小心吐到身上,慌忙擦掉的那种猥琐和狼狈;什么很丑陋的表情啊、什么同性恋的举止啊,什么隐私的行为啊等等。很多小细节,小动作。这些抓住了,这个人物就立体了。你看黄渤、王宝强、王传君等,在影片里,就是不怕脏,不怕丑,把人物刻画到位。
我们看到韩国和好莱坞的电影,里面有很多人物,就是裸体,或者性器官,摄影机不会去特写,很正常的拍。很明显导演不是把这种镜头当中心来描写,但一定要有。这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有人又说了,我们国情不允许,是,是不允许。我们可以不拍,那我不说国内。但是你想过没有,人家国外为什么要这么拍呢,而且那些大牌明星,为什么能接受呢,我说的是有男有女啊,不是光说女的裸体。对裸体,人家见怪不怪了,为什么要裸露一下呢?
例如《杀手乔》、《泰坦尼克号》、《华尔街之狼》、《朗读者》、《辛德勒名单》、《黑金》、《蓝宇》…,都是大牌导演,大牌明星演员。难道人家就为了钱?人家那么大牌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或者说,要参与这样看上去有敏感镜头的影片?肯定是职业的需求,让他们觉得必须要这样处理。
12
多说一句,你看国内那些电视剧拍的挺多的导演,偶尔拍的电影,都不怎么样,实话啊!
例如,郑晓龙导演,拍的电视剧收视率很高,但他拍的电影呢,谁知道?水准有多好;赵宝刚导演,也是电视剧拍的不错,电影呢,怎么样?摄影出身的张黎,拍了不少电视剧,电影怎么样?女导演,胡玫,《雍正王朝》拍的多好,电影呢,《孔子》,发哥都救不了…
再说演员,常拍电视剧的演员,大家都很熟悉,但在电影方面的角色就差很多。
陈宝国、陈道明、王志文(偶尔会有些好电影角色)、张嘉译、靳东,蒋欣、刘涛等等,都是电视剧的红人,电影作品很少,成功的角色就更少。(就事论事,这些都是我欣赏的演员!)
电视剧的成功,不代表演技的百分百好,电视剧的导演,也不代表电影密码的掌握。除了老百姓知道的“国情使然”,还有专业的创作手法和思维。只能说有些人开窍了,有些人没开窍。
这跟是不是科班出身,两者不是划等号的。
13
最后总结一下:
电视剧呢,偏“生活”,不需要太华丽和“精良”的后期制作(相对电影来说),主要人物吃喝拉撒照搬上来,也有人看。电视打开,看的就是个消遣,反正也是免费的。
电影呢,需要偏向“故事性”,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要精彩,可以是编的,可以是现取材现实生活。但语言和人物情绪是要塑造的,要“放大”的,要“特写”的;
本身来讲,电影和电视剧都要“有生活”,“有故事”,我说的这个生活和故事,是相对来说,是有所指,还望大家能够琢磨下,区分开来。
电视剧呢,可以“有意思”,“有意义”,也可以“没意思”,“没意义”,当然历史题材必须要有意义;
而电影呢(爱国教育电影除外),她可以没有“意义”,但必须要“有意思”,当然,“有意思”又“有意义”,就更好了,那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好了,我的话讲完,谁赞成,谁反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