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二徒弟为什么叫八戒(为啥起了个道教名字)
央视版《西游记》猪八戒剧照
猪八戒的正式法号叫做猪悟能,八戒是唐僧给他起的别名。他们师兄弟三人,都有一个别名,比方说孙悟空叫孙行者,沙悟净叫沙和尚。不过猪八戒这个别名比猪悟能流传度高多了。
从名义上来讲,八戒这个名字的由来,是猪八戒入了佛门之后,持戒修行,不吃五荤三厌。所以叫做“八”戒——把这八种东西都戒掉了。
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那呆子欢欢喜喜道:“谨遵师命。”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五荤三厌最早其实是道家用语。五荤也叫五辛,指的是五种具有强烈气味的蔬菜。后来其他宗教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于是吸收到自己的教义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
三厌是指雁、狗和乌鱼。古人认为,这三种动物分别代表了爱、义、忠三种美德,因此不忍食用。“厌”是不忍吃的意思。明朝有个叫朱国祯的,在他写的《涌幢小品·字义字起》里说:
“俗语有五荤三厌之说,厌字很难理解。后来我看到《孙真人歌》里面说:‘天厌雁,地厌狗,水厌乌鱼。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鱼有君臣忠敬之心,所以不忍心吃它们。’”
“三厌”就完全是道教的戒律了——这废话,佛教直接禁止一切肉,就不用单独把这三样拿出来说了。
所以说,五荤三厌不全是佛教的东西。但西游记本身是一本很随意的书,对各大宗教(其实也就两家)持的都是一种无所谓的调戏态度。所以这点小问题也就无须在意了。
不过深究起来,“八戒”其实是一个正经八本的佛教词。只是不知道吴承恩为什么要安了个“五荤三厌”的解释。可能这么说比较简单明白吧?
要说清八戒是什么,先要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的戒律。
佛教最基本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项里,前四项都是基本的道德要求,饮酒则容易造成神智昏乱。
顺便说一句,不邪淫这一项,对于出家人而言,当然是指不近女色。对于在家修行的居士,要求则降低为不和除自己妻子以外的人乱搞关系。
再进一步的是“十戒”,是沙弥(年轻和尚)和沙弥尼(年轻尼姑)需要遵守的。十戒的内容是在以上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
不涂饰香发,也就是不涂脂粉,不用香水,不佩戴装饰品。
这一条的原则,是限制对自己的装饰打扮。因此,按照这一精神,身上穿的服装也应该有所限制,对于出家人来说,就是指要穿正规僧服。
不自作亦不视听歌舞。
不坐高广大床,这一条的意义在于禁止享受。当然,坐不可以,躺就更不行。
不非时食,禁止在不正确的时间吃饭,也就是过午不食。
这一条实施起来比较复杂。在佛教的原产地印度,佛教徒的主要谋生手段是化缘。西游记里面,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唐长老派徒弟去上门要饭……呃不化缘。但毕竟不能总是给人家添麻烦,于是佛祖规定,每天只出门化缘一次,中午之后就不进食,在午饭后进入修行。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寺院大多有田,和尚们靠种地来维持生计。自力更生当然是好事,但每天做重体力活,只吃一顿饭就顶不住了。于是允许在劳动后进食,开了这一戒条。
不过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佛教中有允许中午以后吃饭的特例,那就是在有病需要调养身体时,可以进食,叫做“药食”。因劳累而空乏饥饿,勉强也可算是一种“病”,因此中午后的这顿饭,都算做在“药食”里。
不蓄金银财宝,出家人除了随身衣服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不可以拥有别的财产。
要想成为正式佛教徒,需要受最全面的的戒条,称为“具足戒”,但这和本文无关,不提了。
上面说了,十戒是沙弥和沙弥尼遵守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只需要遵守五戒就可以了。但有时居士们也想体验一下佛教的戒律,可以临时性地接受十戒。
在十戒之中,不蓄金银财宝这一项过于难为人,毕竟居士们还要生活,所以就不要求了。剩下的九项,不非时食是“斋”,其余八项是“戒”,合称“八关斋戒”,也就是“八戒”。
在家居士承受八关斋戒,时间长短不一,最少一昼夜即可,长则不限。
因为八关斋戒是特意为在家修行的居士准备的,所以有人认为,猪八戒这个名字,隐指他是短期出家,经常动还俗的念头。
要我老猪说,咱分了行李,各回各家算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