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5以上的美丽人生电影(这部电影沧海遗珠)
影片带我们来到了1939年的意大利,作为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上空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阴云。但随着一辆带有诗意的汽车驶入你的视线,你会忽然发现远处天空的阴霾也越发的不那么沉重了,而影片的巧妙之处正是如此——通过小人物的人生轨迹去展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然而,很多饱含战争、灾难题材的影片,人物背后承载时代或者命运的重量往往压得人无法呼吸,尤其是涉及犹太人,通观影片你却察觉不到所谓的压抑。
影片以“分段式”的拍摄手法,向我们展示两个截然不同的却又交相辉映的情感。前半段,犹太青年圭多邂逅美丽的女教师多拉,历经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后,天遂人愿,两人终成眷属。镜头轮换,后半段讲述在法西斯政权下,圭多和儿子被强行送往犹太人集中营。非犹太血统的母亲(多拉),毅然同行。父亲圭多哄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奖品就是一辆大坦克,儿子快乐、天真的生活在父亲给他编织的梦里而非纳粹的阴霾中,最后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多拉)和儿子最终相聚的故事。如果说前半段的爱情是一颗种子的话,后半段的亲情我们应该称它为一棵大树。
影片的展现手法却不像大多数影片那样,先喜后悲或先抑后扬抑或是相反,影片从未强调“美丽人生”四个字,但是却通过“黑色幽默”和“白色谎言”相结合的方式,将“欢乐”从头传递到尾,“男主人公圭多”像一个会发光的永动机,将快乐传递到“女主人公多拉”,从“父亲”传递到“儿子”,从“影片”传递到“每一位观众”,仿佛我们不是故事的亲历者,也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真真正正的感受者。这一刻,你会发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但可相通,而且并不觉得吵闹!
提到爱情,我们的男主人公圭多巧妙的运用生活场景,将与美丽女主人公多拉的每一次相遇都变成了惊喜。美好的开始源于,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从塔楼上跌落到男主人公圭多的怀中,在圭多的眼里: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二次相遇,圭多被人追赶途中,圭多在一个拐角撞上了多拉,从此在圭多心里:等闲识得佳人面,哪管春夏与秋冬;三次相遇,圭多竟冒充督学来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那一刻圭多脑海里:欲将心事付瑶琴,哪管知音多少,弦断有谁听……一连五次相遇,多拉也对圭多芳心暗许,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句经典出自尼采《善恶的彼岸》中的“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如果父爱带给儿子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保护让儿子只见美好而不见丑恶,另一种则是教给儿子一种看待世界、看待人、看待事物、看待未来、看待自己……的方法,显然本片中的父亲两者兼备,而且一个小人物和伟大的父爱之间无形的对比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在父亲被处以枪刑的前一刻和后一刻,前一刻你看到的是父亲与儿子默契对视,然后高抬腿,大步走向死亡,后一刻导演让小人物死于偏僻的巷子本身符合人物实际,但是更多的是没有让我们直面父亲的死亡,只是听见几声干燥的枪声,随后我们还希望走出来的是父亲,即使大踏步走出来的是士兵,我们还对他是“父亲”而抱有一丝幻想,那个没有镜头的空巷却成了父爱最好的留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正所谓“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影片,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影片诙谐略带调皮的开始,悲伤却包含温情的结束,如果说这个留白是一大亮点,也是本片中留给观众最大的且唯一的遗憾。
捎带提一下本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黑色幽默”——睡觉前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开了段关于“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的玩笑,讽刺的是,叔本华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上一次这么调侃希特勒的人是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当然卓别林的表现手法更加的大胆露骨,但是影片中的小心思会不露痕迹的让你心有所感。而且:“意志决定一切”这个方法,主人公多次应用,吸引爱人的目光、赶走发现儿子的狗……这种将思想放大的艺术手法,让一个渺小的人在无法改变当下状况的情况下出现了某种合乎情理的表达,而且这种期望正妥帖的满足了观众观影时的情感诉求。更令人讽刺的是,这个方法是出自他们的压迫者最喜欢的哲学家。
如果战争给人们带了伤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闪耀在人性中的光辉,作为人类的我们擅长用美好的词语与定义来安慰自己,而世界本来就是样子!但本片演绎逻辑的变化以及观看视角的不同,会让你发现:生死之间,必有大物,如果非要给“它”定义,这应该就是“爱”本来的样子,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