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哪个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濠梁之辩”出自于《庄子.秋水》,讲述的是庄子与好友惠子在濠水游玩,在桥上观水中游鱼而引发的辩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哪个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

濠梁之辩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段话中,庄子与惠子辩论的焦点起源于庄子说的那句“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在这里,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惠子这个人。

惠子名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事迹多出现于《庄子》中。是庄子的好朋友。“名家”以擅长辩论著称,所以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自己与惠子辩论的事迹。

了解了惠子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二者之间的辩论,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

当庄子提出“鱼之乐”这个观点之后,惠子提出一问,“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在提出在提出这一问的同时,已经抛出了自己的论点。“子非鱼”所以“子不知”,你的观点是错误的。

那么庄子就用惠子论点来反驳他,你不是我,你无法对我的论点下定论。

惠子也是辩驳高手,立刻用庄子反驳他的观点来反驳庄子。我不是你,那我不能定义你,同样,你也不是鱼,你也不能定义鱼的快乐。

庄子然后跳出这个是与不是的论据,说了句,当你惠子提出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这个疑问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了,我是在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因为庄子观鱼水中游)。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哪个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

水中游鱼

这样看来,我们会发现,其实庄子与惠子之间的这个辩论其实是在玩儿文字游戏,目的在于一个辩。与友人之辩是有乐趣的,尤其是庄子自己占到了上风。


《庄子》一书是庄子所作,他描述这段辩论情节自然不是为了强调“辩”这个过程。那么庄子写这一段“子非鱼”的故事是要说明什么呢?我们要看《庄子.秋水》全文才能找到答案。

《秋水篇》以寓言形式来讲述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全文以河伯自大为开篇,顺流东去见到北海之后望洋兴叹,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太过狭隘,从而抛出庄子第一个思想论点,眼界决定了你的世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哪个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

望洋兴叹

如海神所说,井底之蛙不见海,夏天小虫活不到洞天。即便是与他们讲了大海与冬日的寒冰,他们也不会理解。河伯见到了大海之后,海神才与河伯谈论道理。

庄子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在他看来,很多人都是井蛙夏虫一般,他所说的,他的世界观不一定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因为他们的眼界没有达到。其实也是如此,庄子的思想境界确实很高,而且他是不愿出世为官的。道家的思想本就是清净无为,这是他的主张。所以在《秋水篇》的文末,庄子写了楚王邀请他为相,他以神龟喻己,表达出了自己的选择。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认为,庙堂富贵无意义杀死神龟,也就是杀死他自己,所以他选择在泥中生活。为何身居庙堂为相,在庄子看来是杀死自己呢。因为庄子主张的思想是“无为”,顺应自然。那么他为相就是违背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无异于杀死他。

庄子在《秋水篇》通过河伯与海神问答的行事阐述了庄子自己对宏观与微观的认知。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 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在庄子那个时代,能提出大与小之无穷尽,不可度量这个认知,并以时间之无限来论证空间之无限,不得不说,庄子当真是大智之人。

阐述了宏观与微观的认知之后,庄子进而表述从宏观和微观去看待世界的,从而抛出有形可量化,这是对自然事物的认知。而无形的,不可度量的,则是人的思想境界。

同时庄子又对贵贱进行了论述。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 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庄子认为,遵循“道”(也就是指自然之理),世间万物并无贵贱之分。不过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在明确了贵贱之后,再去阐述大道的发展以及何谓“道法自然”。

这样,《秋水篇》层层递进来把庄子的思想主张表达出了。

那么在《秋水篇》的文末,庄子写了几个故事,并以“子非鱼”的故事为结尾。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小故事的开端。

庄子观鱼水中游,说了“鱼之乐”。

这其实就是庄子的思想的一个具象化。游鱼在河水中,这就是自然之理,所以庄子以道法自然的认知,以己观鱼,得出快乐这个结论。

我们知道,庄子有个著名的典故,就是“庄周梦蝶”。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哪个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简言之就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忘了自己是庄周,当自己醒了之后,也不知道自己蝴蝶还是庄周,从而进入"物化"的境界。

而庄子得出鱼之乐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物化”哲学思想的体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哪个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

庄子

庄子,身为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境界之高,眼界之广,理论之玄不是几言文字就可以说的清楚的。所以本文更注重于向大家推荐一下庄子的著作,希望大家能够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庄子》这部思想巨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