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央视网消息 (记者 王静远 彭俊 邢明):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央视网主办,兴安盟委网信办、呼伦贝尔市委网信办协办的“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启动仪式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举行。

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内蒙古是本次网络主题活动的第二站,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10余名记者编辑奔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开展采访活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媒体的报道,展示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发展新风貌。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1)

(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义勒力特镇的稻田画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民族团结心聚力 幸福花开新北疆

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55个民族。在内蒙古自治区不少家族都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朵花,和谐美满的团结家庭盛开在茫茫草原。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兴安盟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有着光荣的民族团结传统。2016年,兴安盟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全区首家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地区。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有一支队伍60多年始终不忘初心,为促进草原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安宁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就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2)

(乌兰牧骑演员们平时的排练厅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温都尔庙成立。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据统计,今年兴安盟乌兰牧骑“三进”及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已达89场,观众50390人次。“我们的生活除了创作就是下乡表演”,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中心主任白伟光表示,对于刚进队的年轻演员而言,最好的历练就是每一次的舞台演出,“和老百姓的近距离接触,会让大家有一种工作的成就感”。

流传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不胜枚举,而“三千孤儿入内蒙”则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60年代初,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被接到内蒙古大草原,由牧区牧民抚养,投入草原蒙古族阿爸、额吉的怀抱,这些孩子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花拉就是其中之一。

1960年,刚到呼伦贝尔时花拉还不满周岁,和其他初来北疆的孩子一样,政府把他们先送至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的育婴院抚养一年,恢复健康后再送到牧民家里。第二年的冬天,花拉在车上颠簸了一天,从海拉尔育婴院来到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从此在草原扎下了根。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3)

(花拉和她的儿子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刚来到草原新家时,花拉的身材很瘦小,草原父母为了给她补充营养,专门为她选择了一头奶牛提供牛奶。在很多孩子吃不到糖果的年代,草原父母还为她准备了一个糖果匣子。

草原父母对花拉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来没有因为她是养女而有过任何苛待。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小伙伴告诉花拉她是被领养的孤儿,那时候花拉还不相信,“因为阿爸额吉对我太好了”。

2002年时,花拉曾因公务去过上海,那时她看着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心里却分外想念草原上的奶茶、手把肉,“不管去到哪里,我还是觉得这里好,哪里都不如草原好”。

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嗷嗷待哺、挣扎在死亡线边缘的汉族孤儿,这既是一场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这段传奇历史的背后,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爱,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深情担当。

和花拉一样生活在陈巴尔虎旗的乃日乐,在他的大家庭中,同样有一段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乃日乐的曾祖父呼和勒出生于1926年,是土生土长的巴尔虎蒙古族,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走出草原的蒙古族摔跤手。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呼和勒荣获中国式摔跤重量级冠军。

1968年,蔡乐铭等一批天津知青来到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公社插队。当时,呼和勒正在陈旗体委工作,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他会回到苏木家里从事牧业生产。在共同的牧业生产活动中,呼和勒很快就和这帮天津知青打成了一片。

为了尽快让蔡乐铭和同伴们适应草原上的生产生活,呼和勒就像教婴儿学语一样,连手势带语言逐字逐句地教知青学习蒙语。此外,呼和勒还手把手地教知青们骑马,传授放牧的经验。知青们也会在工作之余教牧民和草原上的孩子们学习汉语,晚上给孩子们讲抗日英雄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4)

(乃日乐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1971年知青返城,在西乌珠尔的天津知青被集体调往大庆。临别时,呼和勒将自己的心爱之物——第一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重量级金牌赠予了蔡乐铭,“你看见金牌就会想起草原,想起你我的友谊”。

2016年,年过花甲的蔡乐铭回到阔别40余年的草原,他将呼和勒赠予自己的象征团结友谊的金牌送还给了乃日乐,蔡乐铭觉得这枚金牌是属于草原的。二人商议后,决定将金牌捐献给陈巴尔虎旗博物馆。

过去这几年,蔡乐铭每年都会回到草原,乃日乐大家庭中的每一件大事,蔡乐铭几乎都没有缺席。半个世纪前的忘年之交,跨越时空,如今又有了新的延续。

发展特色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曲

金秋时节,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阿尔山市,林海茫茫、郁郁苍苍。位于阿尔山市政府所在地东南30公里处的白狼镇林俗文化村内,一幅幅由白桦树皮、苔藓、干花、树叶等为原料绘就的十二生肖、花鸟图、风景图……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这便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狼林俗树皮画。

今年44岁的李艳红,是该项目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红生于林业工人家庭,林区森林茂密、数目繁多,当地妇女常常会将脱落的树皮捡来,做成生活用品。由于白桦树皮层次分明、颜色渐变,是制作树皮画的绝佳原料,李艳红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在劳作闲时,将白桦树皮揭出层次,再剪刻粘贴为画。

据李艳红介绍,桦树皮画是以白桦树树皮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制成,它以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通过精雕细刻后产生的艺术品,树皮画最大特点是集剪、刻、雕、烫等多种手法于一身,利用多年白桦树脱落的树皮经杀菌、剥皮等多种手法加工制成,色彩多以烫烙为主,不褪色。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5)

(李艳红在展示树皮画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50岁的赵桂华是白狼镇的一位村民,她还记得刚开始上培训课的时候,技艺有限,做出来的树皮画总是不符合标准,“当时画了很多都废了,卖不了”。后来在李艳红的指导下,近两年赵桂华的技艺不断提升,已经成了公司的一级大师。

2018年,树皮画(白狼林俗树皮画)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被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被列为“自治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据了解,1998年以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阿尔山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旅游业随即发展壮大,当地不少林业工人“放下砍树斧、吃上旅游饭”。为了助力精准脱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阿尔山市专门成立了公司扶持林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入股分红,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人分红近千元”,阿尔山市白狼镇党委书记祁学东表示,阿尔山市未来仍将大力推广“非遗扶贫”的道路模式。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时下,正是“糖心沙果”大量成熟上市的季节,科右前旗俄体镇齐心村的果园里飘散着浓浓的果香,红彤彤的沙果错落有致挂在枝头。这几天,果农高德龙正和村里的亲友们忙得不亦乐乎,搭梯子、拉树枝、摘果子、装箱子,沉醉在秋天丰收的喜悦中。

沙果是大兴安岭南麓的特产,由于科右前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产沙果果实硕大,营养丰富,酸甜可口。过去,由于果品加工产业不发达等因素,导致果子多了卖不出去,老百姓种植果树的积极性并不高。

为此,当地政府实施一系列大力发展林果产业的民生举措,打造1万亩林果产业经济带,政府免费提供苗木,产出全部归当地果农;在栽植大镇建立保鲜库;3000亩林果防雹网工程……

如今,齐心村林果蓊郁宽展,半红半绿的小沙果挂满枝头,林果乡村的名气越来越响,林果收入年年提高,全村76户果农户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据了解,齐心村全村林果栽植面积已达8858亩,全村林果收入占到大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6%以上。村民手上攥着“生态”挣票子,小林果也换到了“红票子”。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6)

(小小沙果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无独有偶,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义勒力特嘎查,这个远近闻名的“花香小镇”也靠着让“孔雀东北飞”实现了村民增收、旅游脱贫。

今年44岁的周海燕是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义勒力特镇致富带头人。

爱上孔雀是缘于和舅舅的一通电话,当时舅舅跟她说自己正在吃孔雀蛋,周海燕对这种“南方的鸟”充满了兴趣,并逐渐萌生了养殖孔雀的念头。一开始家里人都反对,大家一致认为孔雀是南方的鸟,无法在北方存活。

但周海燕还是不肯放弃,为了能买到孔雀,她带着妹妹偷偷踏上了“冒险之旅”。然而,事情并没有两姐妹想象得那么美好,买回来的孔雀先后因为温差大、饲料问题没能存活下去,养殖孔雀的前三年周海燕不但没有赚到钱,还白搭进去了30多万。

好在姐妹俩没有被困难打倒,2010年3月,周海燕姐妹俩建立义勒力特镇孔雀园。2011年12月,姐妹俩又成立了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

“创业成功后,我们俩就想着怎么能让更多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从2016年开始,周海燕姐妹就开始为村民们进行免费的孔雀养殖技术培训。前公主陵牧场的陈乌云高娃是周海燕发展的第一个孔雀养殖加盟户,过去她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去山上放羊,非常辛苦,周海燕动员她养孔雀。如今陈乌云高娃不仅把孔雀养得非常好,还建起了蒙古包,带动餐饮,旅游旺季月入万元。

义勒力特嘎查书记李德生介绍,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加盟与手工艺制作两种方式带动农户脱贫。周氏姐妹为加盟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加盟费、免饲料和药品的优惠政策,2018年曾为农户发放6万元的孔雀种苗,帮助农户创收利润8万元。

经过11年的努力,她们不仅让“孔雀东北飞”,还使“孔雀东北生”,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7)

(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漫漫黄沙变林海草原 密织生态安全屏障

8月的内蒙古草长莺飞、天蓝水碧。北望神州,处处涌动着绿色的生机,一道亮丽风景线正徐徐展开。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这里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强调,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内蒙古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守护好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

特殊区位,赋予特殊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强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占全国净增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03%。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沙7种生态系统,这里绿野广阔、林海莽莽、河湖润泽、黑土肥沃。一直以来,呼伦贝尔就以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闻名于世,曾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民间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8)

(呼伦贝尔大草原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呼伦贝尔草原面积993万公顷,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2020年,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75.1%,且连续三年稳定在70%以上,位列内蒙古首位。

夏营地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区四个核心片区之一,位于陈巴尔虎旗中部,距离海拉尔市区60公里。夏营地拥有“天下第一曲河”莫日格勒河最美的河谷景观,是呼伦贝尔市最大的也是至今保留的唯一一处传统游牧的夏季公共牧场。每年夏天,这里都要举办那达慕大会,万马奔腾在河谷之中,呈现出繁荣震撼的牧场景象。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9)

(牧云山顶的羊群 央视网记者 邢明 摄)

2018年7月,夏营地片区的牧云山顶景区开门迎客,因其独特绝佳的自然景观受到游人的热捧。站在牧云山顶俯瞰,莫日格勒河宛如一条泛着银光的丝带,点缀在绿宝石般的草原。河两岸草浪滚滚、鲜花盛开、马嘶羊咩。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10)

(牧云山顶 央视网记者 邢明 摄)

提到呼伦贝尔,人们一般都会立刻联想到大草原,但事实上,在草原深处有一块面积巨大的沙地,位列我国四大沙地之中。沙地蔓延最严重的时候,牧民的家门都被黄沙封住,出入道路也被掩埋。

2009年起,呼伦贝尔向沙地宣战,启动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到目前,全市完成沙区综合治理面积1300万亩,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少”。

生态是草原的生命线。近年来,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严格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带薪休假”,打造北疆绿色长城。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正是内蒙古加强生态保护的生动写照。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此轮补奖政策中,中央财政按照禁牧补助每亩7.5元、草畜平衡奖励每亩2.5元的标准进行测算,对农牧民发放补助奖励资金。

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肾”之称。然而,此前呼伦湖一度水面萎缩,生态环境面临退化危险。2016年以来,随着一系列保护修复以及治理项目实施,呼伦湖水域面积逐年升高,湿地生态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改善。

据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呼伦湖水域面积恢复至2144.9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366.9平方公里。2013年以来,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类由333种增至345种,种群数量增加近万只。

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团结(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11)

(牧云山顶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呼伦贝尔不仅拥有大草原和湖泊,还拥有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78.4%,保存有110万公顷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数百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湿地。

为了保护这片绿色净土,2015年,呼伦贝尔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人从“砍树人”变成“看树人”。林下经济、旅游、碳汇……这些新的领域使林区发展具有无限可能,在发展中守好这如画般的林区,成为林区人新的使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打底,理念刷新,内蒙古这方浸润着深厚感情的热土,正聚力而行,其景日新。

来源:央视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