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虎狼之战(看不世将才如何驰骋草原)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人
现在很多人质疑刘彻与匈奴交战的正当性。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匈奴是个落后民族,生存环境恶劣,如果不抢夺汉朝,很难保证人民生存。
二、汉朝对匈奴的进攻耗费颇大,还没有与其正常贸易、和亲来得经济划算。
事实上,后人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上帝视角”。总是以为古人了解的消息和自己一样多,却没想到自己早就远离那个时代。自己了解的东西也未必就是真相。
第一条,完全就是“我穷我有理”。尽管匈奴人有他们不幸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得拥抱他们,因为他们手里递过来的是刀枪,而不是橄榄枝。有些人要做圣母可以自己做,不要把别人捎上。汉武帝曾经把支持和亲的博士狄山派到边境。匈奴人才不管他是不是友好的朋友,一刀砍了狄山的脑袋。
第二条,后世的宋朝就是证明。贪图一时的安逸,让整个民族丢掉了血性,那只能沦为一只被宰的羔羊。猛兽的胃口会越来越大,迟早你整个身子得填进去。
哪怕就在和亲政策最良性的时候,匈奴对汉王朝的小规模进攻也没有停止,杀戮军民数以千计,几次甚至打到长安附近。因为匈奴帝国本来就是个极松散的组织。单于对手下没有完全的控制能力。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视抢掠为正常的生活手段,侵扰边疆,杀戳边民是常有的事。单于本人就不太遵守约定。
所以,匈奴得打,也必须打。有些人就是不打不乖,打了才会服你。
然而大汉朝与匈奴交战却是经常吃亏。
这其实是个历代都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中原人有悠久的军事文化,历代名将写过无数精妙的兵书,士兵拥有精良的武器和精湛的武艺。可为什么就是打不过北方的草原人?
古代评书的解释是:奸臣当道,朝堂内斗。
奸臣经常作为汉军失败的背锅侠
这当然是艺术想象。事实上,晁错分析汉军与匈奴兵的战斗时,就已经把原因说得再清楚不过。
他指出,中原军队的长项有五条,匈奴军队有三条。
中原军队的五大优点分别是:
一、在平原、四通八达的“易地”上,中原军队可以很容易将匈奴军队打乱。
二、中原军队的远程武器劲弩、中程武器长戟胜过匈奴人的短弓;
三、中原军队的兵种配合比匈奴军强;
四、中原军队的弓箭可以很轻易地破开匈奴人的防御;
五、下马战斗,匈奴人不是中原军队的对手;
而匈奴人的三大优点是:
一、匈奴人的马更能适应各种地形。
二、匈奴人擅长马上射箭,中原的骑兵不是对手。
三、匈奴人更能顶风冒雨,忍饥耐饿。
其实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匈奴人更具备在复杂地形下机动灵活作战的能力,中原军队即使倚靠精良的装备,多样化的兵种,也难以取胜。
这也就是秦始皇要修长城的原因。因为就算长城不够高,不够险。对匈奴人最擅长的骑兵也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当其机动性被限制了,匈奴人就不足为虑。
秦长城遗址
问题是汉人与匈奴人之间的边界线真是太长了。即使长城上每隔一步距离都有一个汉军,还有烽火台等预警设施。匈奴人仍然可以凭借高超的机动能力让对方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甚至撕开口子入侵。
在元光二年发生的“马邑之战”就是这样。本来匈奴人已经中了汉军的陷井,进了埋伏圈,但还是在口子收拢前逃出去了。害得策划这次作战的大行王恢不得不自杀谢罪。而匈奴更是有了明确的与大汉开战的理由,自此年年来犯。
汉军也意识到了匈奴人的优点,其实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开始学习。但是没办法,有些东西没法比。在骑射这一方面,游牧民族的孩子三四岁就骑着小羊羔去打猎,射射小麻雀什么的。这时中原的孩子正在田里捏泥巴呢。除非象李广这样有家传的天才,普通汉人仅依靠一两年国家的标淮军事化训练,要想追上匈奴人的水平。很难。
所以刘彻才设立了“期门”,在上林苑进行专门的训练,想要培养出一支强大的骑兵。
在元光六年,检验这一成果的机会来了。匈奴入侵上谷,杀掳吏民。
匈奴横,刘彻就要比他更横。大汉采用正面迎击的方式,尽起四路大军,分别是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骑将军公孙敖出伐郡,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每位将军帅军一万人。这都是刘彻精心培养十年之久的精锐,李广更是与匈奴交手多年的老将。刘彻对这场战役势在必得之心可以说暴露无遗。
请注意三位年青的军官,公孙贺是刘彻的连襟、卫青的姐夫。公孙敖是卫青的死党。本来这场战斗刘彻是不想让卫青参加的,他原计划的指挥官是卫家的大哥卫长君。只可惜天不假年,就在这节骨眼上,卫长君意外去世了,死因不明。卫青不得不代兄出征。
大汉将星卫青
很明显,刘彻是采用了一大带三小的模式,想借李广的经验为自己的连襟和舅子镀镀金,但最后的结果让人惊掉下巴。
李广和公孙敖与敌人正面遭遇,公孙敖损兵七千,还算能收兵回来。李广全军覆没,身受重伤,自己都差点被匈奴人俘虏。最后凭着高超的武艺,单人匹马逃了回来,路上射杀了几个匈奴追兵,算是挽回了点颜面。公孙贺带兵没遇到敌人,算是白跑了一圈,无胜无败。只有卫青,不知道怎么的,居然让他摸上了匈奴的圣地龙城。
其实这就是匈奴强大的机动力所致。古代没有GPS,也没有电话、电报。再多的人马在广阔的大地上也不值一提。匈奴没有让汉军摸准他们的行动方向,集中主力歼灭了名气最大的李广部队。但同时刘彻的新型骑兵也凭提升的机动力让匈奴人吃了亏。
匈奴有三大圣地,龙城是祭祖之地,这时正好防卫薄弱。纯粹是被卫青捡了个漏。但无论如何,胜就是胜了。卫青摧毁了龙城,歼敌数千,缴获牛羊百万,俘虏七百人。
这让刘彻大喜过望。如果不是卫青的胜利,这场反击会让他的面子很难看。于是小舅子一下就获封关内侯。而倒霉的李广和公孙越因作战不利的罪名被捕了。好在两人都有点钱,赎了罪却被贬为了平民。虽然后来两人都先后复出。但公孙越凭借是卫青救命恩人的关系,与李广机会就有了差别。
为了纪念这场作战的胜利,刘彻下令第二年改元,后来称其为“元朔”,“朔”就是“朔方”,指河套地区,这是匈奴人与汉军反复争夺的中心地带。所以这个年号应该是代表双方的持久交战。有点诡异的是就在这一年,王太后去世了。不过这时她在政治上早已无足轻重。让刘彻转悲为喜的是,就在同一年,卫子夫终于给他生下了梦寐以求多年的儿子。这就是皇太子刘据。兴奋的刘彻在上林苑专门划了一块区域为儿子建了“博望苑”。
朔方郡的位置
同在元朔元年,匈奴再一次大举入侵,以报龙城之辱,兵力有二万余人,先进入辽西掳掠了二千边民去当奴隶,再进入渔阳让汉朝再损失了二千人口。这是这四年来的最大规模入侵。
将军韩安国被包围在渔阳,如果不是燕国及时派来了援军,可能就步了李广后尘。这时,刘彻派卫青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对匈奴部队进行夹击。这一仗他吸取了上次的经验,采用主力会战,将三万骑兵全给了卫青,集中力量打击匈奴军右路。最终反败为胜,斩杀了数千敌军。这已经是汉匈之战前期汉朝取得的最大胜利。
第二年,不甘心失败的匈奴人再次卷土重来,再次入侵上谷、渔阳。这次刘彻采取调虎离山的方式。先是让韩安国率步兵部队在东面坚守不出,吸引敌军注意。再派卫青、李息率骑兵利用长城为掩护,沿黄河西进,突然袭击了河套地区,击败驻守于此的匈奴白羊、楼烦两王。斩首数千,再获牛羊百万。又重新把匈奴乘秦末战乱得到的河套平原牢牢掌握在手中。
这让匈奴失去了入侵中原的前沿基地。重要性堪比明朝收复幽州。为了增强防御力,刘彻下令此地建制朔方、五原等郡,迁十万贫民到这里定居,修筑了高大的朔方城。
卫青收朔方之役可以说是关键性的大胜,从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能力大大降低。以致于匈奴军臣单于由于气恼,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这让很多本来看不起卫青的人不得不心服口服。毕竟,第一次可能说是运气,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不归由于他的出众能力了。那么,卫青是如何取得大胜的呢?
就在于他对汉军战法的大胆改革!
前面分析过,匈奴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其实不如汉军,但其擅长在于骑射。之前以李广为首的老将们都采取对射的方式,以骑射对抗骑射,但成果不彰。而到了卫青这里,他产生了一种新思路——何不扬长避短呢?
比骑射,汉军不是匈奴人的对手,但比武器、防具,汉军样样在匈奴人之上。最好的骑射手也不过能百步穿杨。但一百步的距离在骑兵看来甚至不足策马突击一次。就算对方能发连珠箭,也无法突破汉军的铁甲。而只要能冲进十步以内,就轮到汉军的长戟环首刀发挥作用了。相比之下,匈奴人简陋的皮甲、短剑完全不是对手。
汉军骑兵
这种战术叫“陷阵”。事实上,它更适合与不同于轻装弓骑兵的重骑兵。更多时候,它能给敌方以强大的心理威摄,甚至打乱对方的指令中枢,使其产生混乱。
其实这是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爱用的战法。但由于它给汉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刘邦夺得天下后,禁止了它的使用。所以后来六十年只有灌夫在七国之乱时冲击吴国军营时使用过一次。没想到在卫青这里被重新发掘发扬光大。
有说项羽有套秘传兵法《项王》在汉时还保存着,卫青有可能是从中得到的灵感。而后一千多年,这种突击战法几经改良,成为战场上骑兵的最主要战法,为无数英雄博取荣光。
这是卫青取胜的一个原因。但还有个原因就不是那么光彩了。这是因为卫青他们斩首是把对方的后方人民也算上的。而象李广这样有节操的将军,他们只愿意斩下在战场上对战中死掉的战士的头颅。
不过这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对于匈奴人来说,没有平民的概念。游牧民族是个个弯弓能射雕,上马能杀人。他们的孩子,个个都是后备军。就连妇女,在战斗中都是负责后勤的人员。不象汉人,虽然当时每个适龄男青年都必须接受两年的兵役。但回家后大部分都成了最普通的农人。此生不再弯弓。
尽管有这样的质疑。但卫青在对匈奴作战中的确取得了象李广这样的老将军望尘莫及的大胜。刘彻对他的封赏数不胜数。几个儿子尚在襁褓中就被封为侯。最后,卫青甚至把以前的主人平阳公主娶入家门!相应的,卫子夫在宫中的位置也稳如泰山。然而与他的风光一时相对的是李广痛入骨髓的悲伤。他征战多年却没被封侯。大儿子李当户、二儿子李椒早战死沙场,身边只剩下一个三儿子李敢。
李广难封,这是很奇特的一件事,但根源还是人的性格
事实上,卫青所以能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战功,还因为他会做人。如元朔六年,他手下将军苏建在与匈奴做战时,因为迷路而不幸与匈奴主力遭遇,全军覆没,苏建仅以身免。卫青左右有人建议把苏建杀掉,以明军威。这本是卫青的职权。但卫青却放过了苏建,把其交给刘彻惩处。这样避免被视为“专权”。获得了众人的好感。而且他为人谦虚谨慎,即使取得如此大的战功也不趾高气扬。因此,在朝野少有非议。
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就不一样了。这完全是个飞扬少年。
霍去病是卫青二姐卫少儿的私生子。因为刚出生不久卫家就已经发迹,他得以在上林苑中长大,过上了尊贵的生活。多年无子的刘彻很喜欢这个小孩,某种意义上是把他当成儿子来养。甚至想亲自教他兵法。长大的霍去病精于骑射,更得刘彻关照。年仅十七岁就获职“票姚校尉”,多次随卫青出击匈奴,战绩颇丰,就已经获封“冠军侯”。
霍去病首战成功的二年后,由于得到了出使西域的张骞的情报,刘彻决定,从河西出击匈奴,开创新的战线。霍去病被任命独力掌握一支上万人的骑兵部队。他把骑兵的远程作战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堪称古代版的“闪电战”。这支军队出陇西后转战河西五国,越过焉支山,六天急行军一千多里,重创匈奴,歼敌九千人。而后在与友军的合击中,克服了公孙敖没有到达指定位置的不利因素,孤军深入,歼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五王,贵族五十九人,官员六十三人。秋天又成功迎接了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使汉朝得人马四万人。这骄人的战绩给予了匈奴沉重的打击。为后来汉朝进入西域奠定了基础。匈奴人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霍去病也因这些战绩迅速成为与卫青同等的将星。
天才飞将霍去病
霍去病的成功方式除了卫青的那些特点,尚有其二。第一,他能率军在广大的草原精确捕捉到敌人主力的位置,从而展开闪击。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他自己天才般的战场嗅觉以外,还在于能够对俘虏及时消化,让被俘的匈奴人为自己充当向导。这让他的军队避免了汉军常见的迷路问题。但是他是如何让这些俘虏听话是件细恩极恐的事。一般霍去病军队在迅速战胜敌人后都是以最快速度获得补给,不留活口。
第二,霍去病在实战中找到了匈奴人的命门。那就是虽然匈奴人有大量的采用弓箭进行攻击的“控弦之士”。但其真正的战力却是直属王帐的“待卫之士”。这些人相对于普通匈奴兵武艺更为高强,有匈奴少见的产于西域的金属铠甲装备和武器。他们的存在才是匈奴军的核心。将他们击败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而这正是“陷阵”战术的擅长点。
而在治军上,霍去病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一反李广、程不识这样的老将与士兵同甘同苦的生活方式,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在他的军队中有好几辆车是专门运载他的专属食品。如果它们腐烂发臭,就宁可埋掉,也不会给手下士兵吃。扎营时又喜欢在军中玩蹴鞠的游戏。这应该是少年富贵养成的习惯。
在屡遭挫败之后,元狩四年,匈奴伊稚斜单于决定收缩战线,把军队撤到大漠以北,决定以天险为屏障休养生息,伺机再次入侵。事实上这也正是匈奴人最大的王牌。农耕民族对于塞外的恶劣环境很难适应。如果采用常规作战的方式补给更容易出问题,从而被敌人在荒漠上拖垮,拖死!
然而刘彻依然决定正面作战,迎难而上。他命令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在数十万的步兵与运输队的帮助下,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敌军。
汉匈漠北之战地图
然而在出发时,就出了问题。本来刘彻把最精锐的部队都给了霍去病,让他担任主力的位置。但由于情报错误,遭遇敌人主力的却是卫青部队。但卫青临危不惧,沉着应战,用早以准备好的移动防御工具“武刚车”对付敌军,为自己创造了扭转战局的良机。随后,在战斗呈胶着状态时,在人数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攻击。最后利用了傍晚骤起的大风惊动了疲惫的敌军,扭转了战局,将伊雅斜单于的主力击败。
霍去病没有浪费舅舅给自己创造的机会。他遇到的是匈奴左贤王部,这支战力仅次于单于的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没有遭受过汉军的重创。但这次被歼七万零四千人,三个王爷,八十三名官员。几乎被全歼。霍去病一直追杀到狼居胥山,在此完成了千古壮举:封天祭地,向天地鬼神宣告了大汉王朝的胜利,这才回师。
此战让匈奴人大伤元气,被逐到漠北以北最荒凉的地方,从此很难再次南下,“漠南无王庭”。大军凯歌而还。卫青受封“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受封“骠骑大将军”。位同一品,食万户。当然,最大的赢家还是刘彻。他收获了天下的民心与声望。
然而卫霍两人的幸运正是李广的悲剧。在开战前,李广主动请战,而刘彻嫌他年老,好不容易才答应。在战斗前,卫青派李广迂回攻击,但李广却再一次迷路。结果没有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最后贻误了全歼匈奴的机会。
于是按军规卫青准备向李广问责,但李广不愿受辱,愤而自杀。李广仅剩的三子李敢怒而找卫青理论,失手将对方打伤。
卫青本心中有愧,想息事宁人。但霍去病却受不了这个气,也是冲动之下为舅舅复仇,射杀了李敢。然而这事在刘彻的包庇下却不了了之。
霍去病杀害李敢是他人生一大污点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广等人是属于有自主经济,政治观点比较独立的“良家子”,所以不为刘彻所喜。因为他更想要也更喜爱的,就是卫青、霍去病这样完全依靠自己成长起来的外戚。原因就是这些人对皇帝是完全的俯首贴耳。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卫青与霍去病都是得“幸”于刘彻。这个“幸”很容易被人解释成肉体关系。但以常理来看,这两位赫赫名将不太可能出卖男色。但事实上,不管是不是真有“腐”的情节,他们面对刘彻时都是没有自己尊严的。刘彻要找卫青时,完全不顾他在做何事,甚至对方上厕所时也不肯等待片刻。卫青后来娶了平阳公主也很可能是女方主动。所以很明显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皇权的依附关系。虽然这对舅甥终于都到达了万户侯的高位,但精神上却不过是两个奴才。
高贵者已经死去,奴才还活着。但这并不是结束。漠北大捷之时,刘彻三十七岁、卫青约三十五岁、霍去病二十一岁,按现在的标准,年龄都不大。他们的人生还在继续。然而,所谓物极必反。已经登上巅峰的三人接下来会面对什么样的命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