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 作者:王君雄
又到一年毕业季,书包变成了行囊。不同于地方高校,军校学员此时不仅有离别的感伤,更有出征的热血。是前往大城市发展,还是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高原,抑或是立身为碑守卫祖国海防?一大批青年学员在面临毕业分配这道人生选择题时,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答案。
毕业是人生中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新使命的开始,这意味着青年学员即将带着从军校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奔赴祖国各地的火热营盘,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都说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毕业分配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大家对岗位的选择权,但无论何种岗位都是军人的战位,使命始终不变。
欣慰的是,在这道人生选择题上,有不少青年学员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与强军事业紧紧结合在一起,喊下了“志愿到海岛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为何要作出这种选择?或许从他们的戍边申请书和分享感悟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二。
近日,空军预警学院毕业学员中的全体共产党员,向学院递交了戍边申请书。“我们不仅要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爱国情怀,还要有‘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革命气节,以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精神境界……”一份份戍边申请书字字滚烫,书写出当代军校学员的使命与担当。
雷菁,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其外祖父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从小听长辈讲述革命故事长大的雷菁,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种子。临近毕业分配,她主动递交了戍边申请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位青年的爱国情怀。
杨川,同样是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学员,在书写戍边申请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抚摸左胸上的勋表,那里有一枚“卫国戍边三级略章”,证明了他在祖国边远地区的服役经历。此次,在本专业分配综合评定排名第一的情况下,杨川再次选择艰苦边远地区作为军旅生涯的“下一站”,在大漠孤烟中续写军人使命。
是啊,选择去边疆、海岛、边远地区,又何需那么多理由?只因那是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正是一代代边防军人,把青春挥洒在边防,把最纯粹的忠诚镌刻在边防,才有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安康。而这种使命、责任和担当,更需要一代代青年予以传承和弘扬。
同时,基层一线和边远地区是青年最好的磨刀石,也是青春最美的绽放地。实践证明,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只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更好地在摸爬滚打中锤炼意志,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本领。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多次勉励高校毕业生,鼓励引导他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国将军许世友来到东海前哨的嵊泗岛下连当兵,并在临别时写给连队这样一句话:“瞪大眼睛,保卫好祖国东大门。”从此成为无数官兵苦练保卫海疆本领的激励之言。半个多世纪后,一位年轻战士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许多人认识到了使命与责任、光荣与梦想。我想,将军与战士虽然身份不同,但那份赤诚的情怀是一样的,他们对后人的期许也是一致的。
又到一年毕业季,又逢人生重要选择时。你可曾想象过自己手握钢枪,面对边关冷月矗立哨所的情景?你可曾憧憬过浪花飞溅、惊涛拍岸的海岛风光?你是否懂得了王继才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的不一样的人生价值?我们无法定义平凡与伟大,但有一个道理是明确的:人生的获得感源于自我价值的认可。
“未来,愿我们无论在何方,都心怀梦想,坚持热爱,永远脚踏实地,淡定从容。愿我们的心中有祖国河山,有社会大任,有世界格局,在各自的人生当中去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也成就世界。”日前,中国传媒大学举办2023届毕业典礼,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董丽娜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相关视频经媒体发布后,感动了无数网友。
中国的未来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需要理想,也需要勇气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里,青春将会拥有更加厚重的底色,人生将被赋予不一样的价值。祝愿各位学子,心怀梦想,奔赴山海,大有作为。
(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