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会流泪的好看电影推荐(感谢去年颜值第一的电影)
电影有两种,一种为了票房,一种为了艺术。
但其实还有一种,为了拯救很多人的生活。
今天鱼叔要推荐的电影,就属于第三种。
那些被社会世俗抹去、无法拥抱自我、无法得到认同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这部电影,与自己和解——
《被抹去的男孩》
Boy Erased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近年来颜值最高的同志电影。
一言以蔽之,全是帅哥。
男主扮演者卢卡斯·赫奇斯,年仅 20 年就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要说他的选片眼光,一选一个准,《三块广告牌》《伯德小姐》《海边的曼彻斯特》…每一部都是奥斯卡选手。
这次也不例外,更是凭借本片提名了今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有意思的是,他还不是这部电影里颜值最高的人。
再贴几个名字,你就知道阵容有多感人了。
哈维尔·多兰,19岁就震惊影坛的天才导演(同时也是演员)。
乔·阿尔文,征服李安的新生代演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以及,拥有让女人爱慕男人嫉妒的完美颜值的「戳爷」特洛耶·希文。
插一句,戳爷献唱的主题曲《Revelation》,也入围了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可以说,片中到处都是足以让人崩溃的漂亮男孩以及他们的神仙肉体,青春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
然而,这并非一部描画男孩之间微妙情感的同志电影。
恰恰相反,是关于LGBT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觉醒、撕裂,和家庭的误解、伤害。
卢卡斯·赫思奇饰演的杰瑞德,在大学期间发现自己对女孩没什么感觉,和女朋友接吻会下意识地抗拒,总是忍不住观察男生的身体。
他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同性恋取向。
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与好友亨利独处一室,发生了关系。
这令他陷入挣扎和矛盾。
他确认了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可内心又不愿意接受。
为了躲避亨利,心烦意乱的他跑回家,并向父母出柜。
接着,他就被父母送去了同性恋矫正中心。
在矫正中心,所有的物品都会被没收,不可以写日记,上厕所必须有工作人员的陪同,不能与任何人产生握手以外的身体接触,女生要穿长度在膝盖以下的裙子,全天穿胸罩…
这些严苛的规矩,使得每天都有人情绪崩溃。
每隔一段时间,「患者」都得通过演讲,来向所有人细致坦诚自己的同性性经验,并且忏悔。
不仅如此,矫正中心还设有性别唤醒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教男人表现地像个男人。
比如规范打棒球的姿势;
规范双手叉腰的男性化站姿;
甚至还有握手训练。
令人愤怒的是,矫正中心里还存在着侮辱和体罚。
杰瑞德在上厕所的时候,陪同他的工作人员说他撒尿的声音断断续续,像是摩斯电码,脱口而出一句「基佬」。
而同为「患者」的卡梅伦,也因为在谈话治疗中表现不佳而变成了「撒旦的牺牲品」,受到了众人以「驱魔」为名的殴打。
杰瑞德渐渐怀疑起治疗中心。
同性恋真的可以矫正吗?他在自己身上感受不到任何改变。
夜跑的时候,他看到广告牌上的肌肉男,放下脚步,忍不住去触摸了广告里的男模特。这时候,他意识到了治疗的荒唐。
可「病友们」的态度却是妥协,他们为保全身而退,早日离开治疗中心,纷纷告诉杰瑞德,演得越真,过得越好。
在谈话治疗中,杰拉德终于爆发了,他与工作人员大声争吵并抢出了自己的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在之前被体罚的卡梅伦的保护下,被母亲带离了治疗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男主杰拉德母亲的是,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
妮可也凭借这一角色,提名了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女配角。
而扮演男主父亲的则是,以《角斗士》拿下奥斯卡影帝的罗素·克劳。
相信很多鱼友都看过他主演的《美丽心灵》吧。
除了一众小鲜肉,这两位的颜值也是高的发指。
说回电影,在杰瑞德离开治疗中心后不久,卡梅伦就自杀了。
卡梅伦的自杀具象化了整个LGBT群体的绝望,自我意识的挣扎,家庭朋友的不接受,以及社会观念的排挤。
当不可改变的性取向被当成疾病对待时,他们就已经被逼退到了悬崖边上。
(在治疗中心,同性恋和艾滋、乱交、强奸划等号)
而杰瑞德又来自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大家知道,基督教是反对同性恋的。
父亲是令人敬仰的牧师,杰瑞德从小在至亲的宣扬下相信同志即罪恶,当他发现自己就是同性恋的时候,自我抗拒的撕裂感将他吞没。
确认了自己的同志身份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锁起门来大哭一场。
当走进同性恋矫正中心时,他是希望改变自己的。认真地听讲,认真地跟读教材。
可尽管如此,还是会偶然下意识地偷偷瞥向那个衬衣纽扣胡乱地扣在一起,上课迟到的帅气同学。
性取向是无法自由改变的。
全片中有几次杰瑞德坐车时把手伸出窗外的镜头,每次母亲都会告诉他,不要这样做,卡车经过会撞到他的手臂,发生过这样的新闻。
在第一次去治疗中心的路上,杰瑞德收回了手臂,无奈的关上了车窗。
而当他发现自己的取向不可改变时,终于在母亲又提起卡车撞到手臂的新闻时,质问母亲,到底什么时候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你又是否确切的知道?
母亲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说,父母都想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好。
可她不知道卡车是不是会真的会撞上孩子的手臂,她也不清楚同性恋是不是真的能被扭转,她只知道为了他好,为了她认为的,尚未被证明的好。
「为你好」这话听起来太耳熟了,我们见识过太多「为你好」的父母。
他们逼婚逼育是为你好,他们干涉你择业择偶,干涉你所有的选择,也是为你好。
甚至还有更激进的「为你好」,是把孩子送进杨永信的十三号室戒断网瘾。
鱼叔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看起来玩世不恭的少年,被父亲送进了杨永信的十三号室戒网瘾。开始他在挑衅调侃着杨永信,管杨永信叫「羊叫兽」。
即使是他真正走进了电疗室,被其他来戒网的孩子们按在床上,他也在不停地对着杨永信叫骂着。
可直到他真正的触电之后,马上改口,说自己能戒网瘾,自己不恨父亲。
少年在逼迫下对杨永信做出了孝顺父母,戒断网瘾的承诺。
当他走出电疗室,他的父亲第一时间冲过来拥抱他,对他说「儿子,我爱你」,可是他只是麻木地问父亲「什么时候回去」,他连抬起手臂回应父亲拥抱的力气都没有。
他不断对父亲说着我没网瘾,回去吧。父亲脸上立刻露出失望的神情,说戒网,是为了以后的幸福。
少年被再次带走,杨永信对父亲说他可能需要两三个阶段的治疗才能变成一个好孩子。
而被带走的少年仍在画面外对父亲喊着「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看过这则视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鱼叔都在不断地想,我们的父母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戒掉自我感动。
他们至高无上,他们手握标尺,似乎十分清楚幸福到底在哪里,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下操控着孩子的人生。他们把自己当神。
鱼叔很想知道这位少年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在长大后的日子里,他会如何面对父亲,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电影里的杰瑞德在很多年后成为了一名作家,他把自己在同性恋矫正中心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回忆录。
而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自这本回忆录。
故事的原型是作家拉德·康利,他在经历了同性恋矫正中心后一直致力于通过文章和游说为LGBTQ群体抗争。
而今,原型人物拉德·康利在纽约和丈夫生活在一起。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杰瑞德在《Revelation》的歌声中摇开了车窗,再次把手伸出了窗外,这一次没有母亲在身边告诉他,小心卡车撞了你的手臂。
经历过自我的撕裂,至亲误解之后,主人公杰瑞德终于完成了一个男孩坚强的成长。
可是,十三号电疗室里的那些孩子们,他们又将过上怎样的人生。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是否也能自由自在地,勇敢地把手伸出窗外,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