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

编辑:山 云 来源:贵州民族报

迁徙,是苗族的一段凝重历史。浩繁卷帙中,最为悲壮的迁徙,应数蚩尤败于黄帝之后的那一段。 据传,在那段悲壮的大迁徙中,一支数万人的队伍把故土的房屋、山冈、河流以图案形式复制到裙裾和披肩之上,然后朝着黔西北黑羊大箐艰难进发。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1)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2)

即将到达时,眼前荆棘丛生,迁徙受挫。 进退维谷之际,苗族后生挺进荆棘丛中,用身躯滚出一条道路,所有人这才得以安家落户。为了铭记迁徙途中的艰辛,苗族后裔模仿先辈以身开路的动作,佐以芦笙伴奏,自创了名叫“地龙滚荆”的舞蹈。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3)

“地龙滚荆”的写实命名,寓意人与自然的对抗,表达了人定胜天的 坚定。 这种采用写实方式命各的舞蹈,后来渐渐演绎成为写意的表达——滚山珠。 滚山珠这一舞蹈形式,附着了苗家人对自身民族的迁徙记忆,沉淀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心理与感情、思念与传承。滚山珠自上世纪走进北京、走向欧洲之后,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高难度的技巧,惊艳华夏、享誉世界,成了纳雍人的骄傲。 …… 几只土碗在地上摆出一个圆,手持芦笙的男男女女开始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动作舞 起来,芦笙吹起来,动作里连着故事,声音里藏着艰辛…… 围着一地的土碗圈子,边奏边舞,苗家男人帽子上插着的箐鸡尾,舞成了一个民族的坚 韧,苗家女子头顶盘绕的红线,舞成了一种亮丽的光影。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4)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5)


最先把仅在民间传承的滚山珠带向世界大舞台的,就是纳雍县猪场乡的一位苗族汉子。他叫王景才。 因为滚山珠,他的身上还有一道无上光荣的光环——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光环里,嵌着他的青春、意志和智慧。

王景才的家,在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未花营组。10岁那年,他到离家5公里的小学读书,吃住在学校附近的外婆家。三舅黄顺强是远近闻名的芦笙舞高手,王景才仰幕三舅,便跟着学。两年之后,王景才学成回家,当了芦笙赛老师,弟弟王景全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1983年,王景才家人接到县里的通知,要王景才、王景全兄弟到毕节参加汇演,演他们的“地龙滚荆”。这无疑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山药蛋”要进城,得换芦笙、买服装,父亲王绍华只好卖了耕牛。这正是滚山珠走出山门的第一步。虽然只是一小步,但这一步却牵动了滚山珠加速奔跑的步履。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6)

之后,王景才将一些杂技元素融入芦笙舞,滚山珠表演从此多了搭桥、叠罗汉、双飞燕、倒裁桩等造型。这样的演变,使得苗族芦笙舞积累了升华的更多能量,为其从再现型的“地龙滚荆”演变为表现型的“滚山珠”奠定了基础。1989年,一直称为“地龙滚荆”的苗族芦笙赛被王景才更名为滚山珠。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7)

也是在这一年,纳弃组织滚山珠舞蹈队配合贵州省少数民族歌赛团远赴广州演出,滚山珠一时轰动羊城。搜年,北京亚运会,滚山珠连演28场,7分钟节目赢得18次掌声。1991年,受文化部公派,滚山珠赴港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汇演,港澳同胞齐声赞誉。至此,这个几子堪称“草根艺术”的苗族舞蹈终于具备了叩开世界大门的强大能量—1992年,滚山珠表演队赴荷兰参加第37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巡演于挪威、比利时、丹麦、波兰,捧回了世界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奖—一金山杖奖。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8)

滚山珠所表达的,是苗族先人与自然的对抗,既是肉体与现实的对抗,也是意志与环境的对抗!

苗族五次迁徙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9)

本期责编:九妹-阿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