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里安·布洛迪最好看的电影(豆瓣评分8.8超脱)
印象中高中生活是快乐美好的,影视剧中的表现也大都如此。然而《超然》展现了高中生活的另一个侧面,一个不浪漫的侧面。它悲观地使用印象主义的方法来显示那些经历是多么痛苦、压抑。同时,这部电影最让人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它真正关注的不是青少年,而是成年人。
很多观众似乎对电影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但这是一种不公平的批评。莫奈、雷诺阿、马格里特、毕加索或梵高的画都不是“真实的”,没有人会对这一事实提出异议。这些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一幅图景,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挑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就是《超脱》的作用。
那么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呢?电影讲述的是在公立学校教书的代课老师亨利·巴特(艾德里安·布洛迪饰)的故事。他是一个谜一样的角色,显得痛苦不堪,尽管电影名称是《超脱》,但他显然没有丝毫超脱。他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但他意识到随之而来的痛苦,并试图以他所能做的任何方式减轻痛苦,即使不是为了他自己。这个主题贯穿于巴特与其他人发展的一系列关系。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一个名叫艾丽卡的妓女的关心。当巴特目睹艾丽卡出卖身体还被虐待时,他拒绝参与其中,尽管艾丽卡还是主动靠了上来。最终,他给她提供了住处,他的善良也让艾丽卡爱上了巴特。但巴特无法回应这种爱,或许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爱,又或许是因为他知道沉迷于这种情感,会对她的成长适得其反。我们在这段关系发生之前就看到了它的悲剧,但我们知道,无论结果是什么悲剧,都不会像艾丽卡已经走过的路那么痛苦。是什么使这个还未成年的年轻女子走向这样的生活?我们没有看到毒品,也没有提到虐待,除了强奸(但强奸应该是她走向堕落之后的事)。我们不知道,巴特也没问。然而,我们可以很假设巴特将他母亲的痛苦投射到这个女孩身上,保护她是巴特减轻自己对母亲痛苦的愧疚的一种方式。
布洛迪富有深度的表演在巴特身上表现了出来。因为巴特需要照顾他外公,这个老人曾使他母亲痛苦不堪,以至于自杀。此时的他患有老年痴呆症,即将离开人世。在外公弥留之际,巴特模仿他母亲的声音为他脱罪,让他得以安心离开。巴特的内心是复杂的。他承认他的外公是他母亲自杀的原因,但仍然同情他。
这些关系与巴特所从事的其他关系并置,其中一个是与老师麦迪逊。我们看到两人共进一餐时,麦迪逊的闲聊占据了主导,而巴特则只是耐心地倾听着。当麦迪逊把话题转向巴特时,约会戛然而止。之后麦迪逊在自己的车上,主动向这个被动的接受者献上一个吻,而对方却没有丝毫热情。我们没有感觉到他的冷漠,只有他是谨慎的,这是麦迪逊不理解的一种谨慎。
当巴特独自坐在教室里时,班上的一名肥胖女学生走到他身边,并拥抱他,但巴特并不情愿。而当这名女生正情绪崩溃时,被麦迪逊撞见,然后女孩哭着跑出了教室。她没有表达她的同情,而是用指责的口吻对巴特说话,指责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和一个女学生在一起,并认为他的行为有问题。可当巴特发现麦迪逊和一名男学生独处时,他并不会认为这有什么问题。这是另一个例子,说明像巴特这样的普通教师,没有正确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拒绝安慰学生只会加深他们的疏离感,而情感上支持学生则会导致不当行为的指责。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很特别。主任查尔斯·西博尔特有一个场景是关于一名学生的着装的。从中我们看到,西博尔特用向学生展示一组照片的这种巧妙的比喻来鼓励学生们去理解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是如何影响他人对他们的看法和反应的。这一场景也与另一个的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问题女孩“向心理指导老师帕克博士吹嘘,自己会成为一名模特,然后加入一个乐队。而后,帕克失去了往日的冷静与自制力,表示“无心很容易,在乎才需要勇气”,并警告女孩,她的幼稚想法注定失败,而她最终只会成为男人的玩物而已。这些场景并置在一起效果很好,而且都展示了青少年自由主义的幻灭。但这两个场景在情感上截然不同,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
这种激烈的情绪爆发不仅存在于教师中,也存在于学生中。一个女孩威胁说要找人轮奸麦迪逊,并向她吐口水。当这名学生被开除后,她拖着母亲回到学校,大喊麦迪逊是种族主义者,并质问她为什么被开除。一个学生威胁着要攻击巴特,他冷静地解决了这种情况,而另一名学生则打电话给学校解释他袭击另一名学生的原因是他身体的缺陷,家长则声称是学校安排不当导致的。学校组织“家长会”,可一个家长也没有来。这是否意味着父母应该对此负责?是的,它必须如此。那些挣扎、失败的青少年没有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支持。虽然成功的案例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描述,但失败无疑是教育者最沉重的负担,而正是在这些失败中,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帮助最少。这也是导演托尼凯使用的另一个印象派手法的例子。
印象主义手法贯穿整部影片。就如,那名肥胖女学生拍摄的照片看不到巴特的脸,背景是一间空教室。在另一张照片中,校长身穿一套红色服装,与身后的储物柜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她与学校合为一体的印象。很明显从这个意象,导演正在发出信号,要求观众认识到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印象派作品,旨在鼓励观众通过失败来看待教育系统,以便他们理解问题的严重性。
影片中没有提到私立学校,但它的存在笼罩着整部影片。这部电影展示了当代种族隔离的样子。有人可能会认为这部电影并没有种族隔离,因为这所学校学生中有很多白人,也有黑人。但当代的种族隔离与六七十年代那种以肤色划分的种族隔离不同,当代的种族隔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那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总是负担不起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他们的孩子将得不到与美国富人或中产阶级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反过来,他们也将无法获得同样的机会。
这部电影是一部杰作。它留下的问题,但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留给观众自己解读。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有缺陷的教育体系,不仅鼓励我们认识到它,而且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认识到它,我们只是选择忽视它,因为这是更容易的选择。
就像电影所表现的那样,极度的绝望,对着这种教育体系失败的极度绝望。然而,电影并没有回答为什么这种体制是失败的。而是通过有趣而富有同情心的人物来讲述故事。最后一段,巴特去福利院拜访艾丽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很乐观,阳光明媚,两人面带微笑热情相拥。但在此之前,一家诊所打来电话,告诉巴特艾丽卡的艾滋病毒检测结果出来了。这是一个不祥的声音,并不乐观。在影片的结尾,我们没有被告知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看到,在巴特接近艾丽卡时,他的脸上流露出痛苦。他可能知道结果,也可能不知道,但无论结果如何,往后的人生都不会容易。这与教育体系是平行的。
影片最后,学校停办了,巴特独自一人在一间破败的教室里朗读艾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我们感觉到教育体系,就像厄舍府一样,是一片破败的废墟,至少对那些教育系统失败的人来说是这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