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了什么(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我看了冯梦龙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不禁想,倘若俞伯牙与钟子期不认识,也许钟子期不会死。

这么好的一个青年,却有才无寿,实在可惜。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了什么(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1)

中国湖北武汉古琴台

那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识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我只能说是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幸运是一对天才得以相见相识,知音得以相遇,这在“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现实中实属难得。

而不幸就是知音虽然结拜为兄弟,却难以长久。

这真像古人所说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简直逃不出这样的宿命。

试想如果俞伯牙不给钟子期黄金,钟子期不去买那么多的书,还是按过去的生活节奏,白天砍柴,夜晚适当读书,不至于积劳成疾,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过劳死。

钟子期靠砍柴为生,赡养双亲。

所以他白天是读不成书的,只有夜晚读,这样不免压缩睡眠的时间,日久天长,严重的睡眠时间不足,免疫力下降,招致风寒。

那个时候也可能营养不良,抵抗力就弱,缺医少药,生病了也就一命呜呼。

可是他的父母怎么能活得长寿,难道没有把康健的秘诀告知他?

小说最后的片段,钟子期的父亲告知俞伯牙,钟子期是如何死时捶胸顿足,看到钟子期用功,哪里会想到他会过劳死,后悔没有提醒他好好休息,保重身体,说自己老糊涂。

不管怎么样,冯梦龙创作的这个故事很优美动人。

他们的初次相见,充满曲折,并不是一见如故。

风流才子俞伯牙刚感受到大自然的暴风雨的动荡气象,中秋之夜,满月高悬,月光似水,见识了天地的阴晴不定,江中赏月,当然不免感到无聊寂寞,无人共鸣。

他为公办事也随身携带瑶琴,可见他的风雅爱好显而易见。

正像钟子期说的:“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来”。

他们的相识起源于琴声,俞伯牙弹琴,此瑶琴非一般的琴,此琴有灵性,琴弦断,似乎瑶琴在启蒙暗示俞伯牙,触发他灵魂上的不安,别有隐情,俞伯牙因琴弦莫名其妙的断了而生疑,怀疑有歹人藏于附近,借机抢劫或偷窃。

他起先按世俗的常理推测有坏人在附近,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知音在这藏龙卧虎之地等着他呢,便吩咐随从上柳荫下或芦苇丛中去搜寻歹人。

停留在山崖下的钟子期先是为了躲雨,大雨太猛,斗笠蓑衣难以抵御,雨过天晴圆月出,忽然响起悦耳的琴声,他又是个懂琴声的人,自然赏月听曲,没有离去。

他哪里会想到弹琴人正弹的好好的琴弦突然断了,弹琴人疑心,眼看官兵即将搜山发现他在此,会误认为他就是俞伯牙设想的歹人。

他不得不打自招地出来解释。

他之所以没有及时逃走,因为他听出弹琴的人是个做官的君子。他是个有点学问见识的,不会在听到俞伯牙对随从说的一番话而惊吓的逃走。

另一方面,他也想见见这个弹的如此好曲子的官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哪里晓得拥有如此好琴,弹得如此好曲的人竟然听了他的解释嘲笑说,山野樵夫怎么能听得懂琴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了什么(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2)

武汉古琴台旷世知音雕塑

这是俞伯牙对底层乡民的成见,他平常为官接触的都是上层社会的读书人和官场上的同僚,他觉得底层人都是没有文化修养的,更谈不上音乐方面的素养,这是他身份地位引起的狭隘偏执的思想。

钟子期不服气,说明他很自信也有底气,说俞伯牙说得不对,批评他小瞧人。

他出口成章: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来。

他虽然对俞伯牙的成见提出反驳,但心中始终认为俞伯牙是个君子。

俞伯牙刚弹的曲子让他对俞伯牙有了初步的了解,此人不俗,此琴不凡。

俞伯牙见樵夫出言不俗,非一般樵夫的见识。

引起好奇。

便想考他一考,既然说他说的话不对,那就说说他刚才谈的是什么曲。

钟子期随即答对,说俞伯牙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最后一句未弹完,琴弦就断了。

这又让俞伯牙加深对钟子期的好感。

俞伯牙便邀请钟子期上船一见。

在初见钟子期的那一刻,毕竟钟子期是个乡野的砍柴人,没有练习过见官人行礼的习惯。

大大咧咧,这惹起俞伯牙的不高兴,他究竟是个官场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尊重程度,他怎么也没想到钟子期这个小伙子见了他不卑不亢,从容自如,拿他不当一回事,并没有见到他这个大官诚惶诚恐,屈膝下跪,有失一般小民的本分。

这是俞伯牙作为官场人的虚荣心在作怪,这个风流才子也有世俗的一面。

但钟子期已经到了船仓,他虽然心中不悦,他的君子作风也不好呵斥钟子期退出去。

态度上多少有点冷淡,也不叫上茶,只让童子搬了一把 小椅子放在钟子期面前让他坐下,说明俞伯牙有意识地要与钟子期保持一定的距离。

然后多少有点以官场的等级尊卑的高傲 来对待这个乡野 樵夫。

俞伯牙居高临下地继续考钟子期,既然钟子期对于他说的樵夫不懂听琴的话认为是谬误,那么让他说说此瑶琴什么材料做的,何人所做?

没想到钟子期从原材料如何选得,何人所做,如何从五根线演变成 七根弦的演变史说得一字不差。

这让他对这个砍柴的更是刮目相看,内心的好感更加深了。

一次次试问,一次次地对钟子期的偏见减弱,对钟子期的崇敬 加深,这个人不是一般人,他真不简单。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了什么(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3)

河南省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景区钟子期高山流水雕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了什么(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4)

河南省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景区俞伯牙高山流水雕塑

他最后想以自己再弹琴,试试钟子期是否真听得懂。

前面的问题只是说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非常高。说明他读了什么书,听了什么高人关于这把古琴的来历的讲述。

以上讲得如何具体、如何生动 只是说明他有所学习。

不过是他们学习了相同的知识而已。

接下来他要试试钟子期的悟性怎样,这是一种天赋,后天学不来的。

他调整琴弦,先弹意在高山,被钟子期意会为高山,他再弹,意在流水。

只此两句,都被钟子期解读准确。

这时俞伯牙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态度完全变了,请他入客位就坐,他作为主 人相陪。

钟子期通过自己流利准确的答题赢得了俞伯牙的尊重,这时的俞伯牙完全否决了自己说樵夫不懂音乐的谬误,他向钟子期道歉,收回自己的话,让钟子期原谅他的无知。

到这个时候,俞伯牙完全把这个樵夫视为嘉宾、视为知己。

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他前倨后恭,打破陌生人的界限,问钟子期名姓和年龄,提议结拜为兄弟。

钟子期当然是敬重崇拜俞伯牙的,求之不得,自然一口答应。

俞伯牙年长钟子期一旬,就是大十二岁。为兄,钟子期为弟。

俞伯牙建议 钟子期与他同行几日,去看看外面的山川大地和世界。

钟子期说家里有双亲已经年迈,不远游。

他怕家中父母有个三长两短无人照顾,便谢绝了俞伯牙的好意。

俞伯牙见此孝心,也不勉强,只以黄金相送,过去的结拜兄弟有通财之谊,钟子期自然没有推脱,爽然笑纳。

这一回去,他可能还是有些自卑的,嫌弃自己才疏学浅,怎么配得上俞伯牙的赏识。

自然一边砍柴谋生计,一边发愤图强读书,不辜负俞伯牙的期望,他有点着急,用功过度,反伤了性命。

可惜年方二十七,正是快进入而立之年的青春韶华,却因过劳死而一命呜呼。

使他中秋之约缺席。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了什么(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5)

武汉古琴台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蜡像

俞伯牙按照约定日期再来时,久等钟子期不到,他想这回的船不是上回的船,江面上来来回回的有不少的船只,怕钟子期不知道他在哪只船上等他。

他想得多么细致,像上回一样,他还是让他的琴声把钟子期引来。

可惜钟子期躺在岸上的新坟冢里,再也不能应声回应他了。

他好生奇怪,琴声有哀伤之音,便猜想钟子期可能因丧父或失母因悲伤而忘了约会的日期。

他决定第二天一早便去拜会,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偶遇来百日祭奠钟子期的钟父,钟子期的父亲告知原委。

俞伯牙痛苦嚎哭,招来四野的乡民前来观望,他失望之极,弹琴来藉慰九泉之下的钟子期,瑶琴还是那个瑶琴,可是知音已不在人世了,他痛彻心扉,以极端的方式剪断琴弦,在祭石上摔破瑶琴。

从此发誓不再弹琴了,并把钟子期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养老送终。

樵夫中怎么会有钟子期如此抱负,修养如此高的人才呢?

钟子期住在哪里呢?住在聚贤村,聚贤村分为上聚贤村和下聚贤村,相距三十里,而钟子期与俞伯牙相见的地方正处中间,离上聚贤村十五里,离下聚贤村十五里地。

钟子期的父亲说,住在这里的人都是遁世避世的人,不是他的舍亲就是他的敝友,他都认识。

可见钟子期的生长环境是个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物质不丰富,精神生活却是富足的。

名字叫聚贤村。都是圣贤君子之辈的人聚居的地方。

所以出现钟子期这样的人才也不奇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