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什么会亲自下令(周恩来为什么会亲自下令)
1950年的3月8日下午,在江西景德镇浮梁县,一位瓷器店老板被公安厅办案人员抓捕,被抓时他还嘴里嚷嚷着冤枉。公安同志义正言辞地说:“冤枉?我问你,你可知道陈敬斋这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原本气焰十分嚣张的陈福林听到这个名字,便瘫软在地,他知道是自己的报应到了。
江西景德镇旧照
原来被捕的这个人是陈福林,真名叫陈敬斋。在他被捕后不久,周总理便从中央亲自下令,判处陈敬斋死刑,并于6月19日行刑。这个陈敬斋究竟因为什么原因,竟然能引起中央政府的如此重视,使周总理亲自下令处决他呢?事情还要从20年前说起。
陈敬斋,江西南昌人,祖传的瓷窑基业使他们家家底殷实。陈敬斋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每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人送外号“窑公子”。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败光了家中的资产,无奈之下,只能另谋生路。1925年考入了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在广州国民政府工作,后来,他跟随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之后,他便逃回了景德镇老家,脱离了共产党。
当时他依旧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觉得第三党既没有政治危险,也能有高官厚禄,在老家呆了一段时间,他便联系了好友王忱心,在王忱心的介绍下,加入了第三党,主要从事地下活动。可是在这里的工作也并不像他想得那么轻松,时刻要躲避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追捕和迫害,日子过得心惊胆战。而陈敬斋游手好闲惯了,时间一久,他开始渎职懒散,工作几次出错,多次受到上司邓演达的批评。但他却仍旧不思悔改,不仅工作中玩忽职守、贪污腐败,而且还在单位里挑拨他人,把工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周围的同事对他都意见很大。他还经常向邓演达“哭穷”,说自己家中时常“揭不开锅”,邓演达为人十分热心,听到自己的部下生活如此困难,便会给陈敬斋颁发一些补助金。但就是这样如此周全地对待他,仍旧没有唤醒陈敬斋的一丝良知。
此时的邓演达,团结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创办了“黄埔革命同学会”,并在北平、武昌等地都设了分会,大肆进行宣讲和演说,揭露蒋介石军事独裁、分裂革命的丑恶面目,团结大家一起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邓演达的革命事业,隐隐有超越自己的势头,蒋介石感到十分恐慌,于是立刻下令悬赏20万元来捉拿邓演达。
1931年6月份,经过组织的慎重考虑,决定将陈敬斋调离上海,派往福建。陈敬斋知道,这次调职去福建,其实是邓演达不再信任自己了,自己的高官厚禄也将化为泡影,心中很是苦闷。
邓演达
当他看到了国民党重金捉拿邓演达的悬赏令时,不由得心生歹念,想在离开上海之前再捞一笔钱。他化名钟春岑,给国民党蒋介石写了一封告密信,声称自己是第三党的党员,愿意将邓演达在上海的行踪透露给了蒋介石,并附带了要提供资金并帮助自己出国留学的条件。并在信中说道:“如果需要我,可以派人以登报寻人启事的方式来约定时间和地点。”信寄出去之后,陈敬斋便每天心急如焚地等待着,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光明前途”。
原来,国民党内部也是人人各怀鬼胎。蒋介石虽然下令要捉拿邓演达,但并没有说是否要杀掉他。这个逮捕过程万一没把握好尺度,蒋介石怪罪下来,谁也担不起责任。于是陈敬斋这封告密信便辗转了好多人之手,却始终没有回信。
终于,蒋介石得知了此事,他下令让自己的亲信王柏龄着手此事,王柏龄与邓演达素有嫌隙,因此对这件事情十分上心。他联系到陈敬斋之后,许诺他只要抓住邓演达,一定会好好重赏他。陈敬斋在得到许诺之后十分卖力,多次打探邓演达的行程,企图寻找时机,与王柏龄、邓警铭和王斌等特务一起联手逮捕邓演达。
蒋介石(左1),王柏龄(右1)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将会出席江西起义干部培训班的结业仪式,在听说这个消息后,陈敬斋感觉是个抓捕邓演达的好时机,但由于会议地点比较隐蔽,他便假惺惺地提出自己也要参会,趁机知道了会议地点。随后他急忙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侦缉队队长王斌,王斌迅速带人进入会场将邓演达、罗任一行人全部拘捕。
邓演达被捕之后,蒋介石下令尽快将他押送南京。但其实在这个时候,蒋介石由于爱惜邓演达的才干,并没有打算将他处死。可是经过多天的审讯和劝解,邓演达丝毫不愿意向自己低头,宣称“绝不变更自己的政治主张,自己绝对不会苟且求活”。见此人软硬不吃,蒋介石知道,邓演达必然不能为自己所用了。
蒋介石的部下陈诚,曾经受过邓演达的教诲,两人私下里是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在听闻蒋介石逮捕了邓演达之后,他多次向蒋介石致电,请求释放邓演达。而社会各界也都知道了邓演达被捕的消息,纷纷展开了积极救援,特别是当时黄埔军校的师生们,不仅公然上书批判蒋介石的行为,要求释放邓演达,而且还自发筹集资金去安置邓演达家眷。这些行为使蒋介石感到十分棘手,他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将邓演达释放出去,否则一定会成为自己独裁统治的最大变数。
陈诚
因此蒋介石恼羞成怒,不顾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在喜他下野之前,下令将邓演达秘密处决。于是1931年11月29日,在南京城麒麟门外的沙子岗,一声枪响之后,这位忠勇奋发的革命人才终究是陨落了,享年仅36岁。
而得知邓演达被捕之后,陈敬斋便兴奋地去找国民党“邀功”。接待他的是特务头子叶秀峰,此时的陈敬斋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毫无用处了,因此他的态度十分不耐烦。当陈敬斋问到什么时候能送自己出国的时候,叶秀峰敷衍地说:“不是我们不能送你出国,实在是现在太动乱了,这护照实在是不好办呀,要不你先留下来吧,在我们这儿工作,如何?”
陈敬斋一听这话,心里凉了半截,他说到:“可是这是你们上司王柏龄亲自答应过我的呀,可不能反悔。”
一听这话,叶秀峰越发不满了,说:“我们可没有反悔,既然你这么不识抬举,那就算了。我向上级给你申请一万元钱,作为你的奖金吧。怎么样?”
本以为自己以后能出国飞黄腾达的陈敬斋,眼见着自己的“重金”竟然变成了区区一万元钱,他才知道自己是被国民党骗了,却也不敢再讨价还价了,只能答应着。
这一万元钱是被层层剥削,最后到陈敬斋手上的也是寥寥无几。陈敬斋虽然心中愤恨,但他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根本无处“伸冤”,而第三党那边自己肯定不能回去了。为了保命,他只好逃回到景德镇老家,重新操起了家中的瓷器旧业。
而此时的临时行动委员会得知是陈敬斋出卖了邓演达的行踪时,决定派人除掉这个叛徒,但很遗憾的是并没有得手。可是,与邓演达一起革命的同志们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陈敬斋的下落。
1934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为响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号召,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香港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又于1947年,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积极开展爱国运动,配合解放战争。因此,陈敬斋便得以苟延残喘,多活了几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农工民主党的领导人重新把缉拿叛徒陈敬斋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在景德镇暗中调查陈敬斋的行踪。此时的陈敬斋觉得,事情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来,自己也已经改了化名“陈福林”了,虽然经营着一家瓷器厂,但在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并不显眼,应该是十分安全了,便逐渐放松了警惕。1950年,农工民主党的中央主席章伯钧、副主席彭泽民先后向公安部长罗瑞卿郑重汇报此事,称陈敬斋为“民主党第一仇敌”,罗瑞卿当即指示江西省当地公安机关立即处理此事。
罗瑞卿
在农工民主党江西省委陈其勋的协助之下,浮梁行署公安处的公安人员很快锁定了利兴福瓷厂的老板陈福林,经过详细调查,发现此人的各个方面都与陈敬斋十分相符,便立即下令将他逮捕归案。
公安机关经过严密的部署,决定派人先将他引诱出门,再进行抓捕活动。于是在3月8日下午,向法宜乔装成商人,敲开了陈敬斋家的大门,称自己是想与他谈生意的。陈敬斋虽然在景德镇开了这家瓷厂,但由于经营不善,始终业绩平平,没有太多生意。一听说这人是来找自己谈生意的,而且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便放下了戒心,跟上了向法宜的脚步。
一路走着,便到了景德镇公安局的门口,这时,后面尾随的两名公安人员迅速围上来,对陈敬斋说道:“陈老板,有什么话进局子里再说吧!”陈敬斋这才明白过来,自己已经被公安机关盯上了。
此时的陈敬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已经侥幸逃过了20年,以为国家早已将自己忘记了。却不曾想,国家刚解放,自己就被抓了。其实国家从来就不会忘记每一位英勇烈士,也绝不会容许一个无耻狂徒逍遥法外!
但是陈福林在被审讯过程中,心知已经赖不掉自己的真名陈敬斋了,但他仗着年代久远,估计好多人证、物证也不好找了,所以他便咬定称自己是受了王忱心的指使,并胡乱编造情节,企图蒙蔽公安人员的眼睛。由于案件十分重大,又缺乏确凿的证据,江西省公安厅的厅长王卓超在审理过程中一时拿不定主意。
眼见着叛徒已经落网,但是迟迟没有结案,农工民主党的中央领导人心中也是十分焦虑。1950年3月31日,十余名农工民族党领导人联名致信周恩来总理,在信中陈述了陈敬斋的叛徒行径,请求依法将他处刑。收到信函之后,周总理十分重视,立刻批示中央办公厅去督促办理。
周恩来
当年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罗任一,他曾在入狱时见过邓演达,两人交谈商量之后确定,陈敬斋就是叛徒。在听说陈敬斋被捕之后,他急忙写了一份材料,证实陈敬斋确系是农工民主党的叛徒。通过公安部的大力审查,民主人士的鼎力协助,终于还原了陈敬斋一案的案情真相。面对众多有力的人证和物证,陈敬斋不能再继续抵赖,只能承认了自己当年的犯罪行为。
1951年6月,陈敬斋被判处死刑,于6月19日行刑,至此,案件告一段落,这个“江西第一叛逆”陈敬斋终于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报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