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写活着的原因采访 活着多次写死亡
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余华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余华在国际上最有名的作品。
《活着》曾获得过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被众多国家翻译阅读,备受好评。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主人公“徐福贵”备受苦难的人生,通过“徐富贵”一生经历的“七次死亡”,向读者展现了命运的难测和生活的世事无常。
作者余华在写这篇文章时,12万字几乎是一气呵成的,但唯独一句话让余华为之停笔几月都难以写下。
甚至,在余华终于想好如何下笔时,每写一个字,他都是流着泪的。
究竟是怎样的一句话让见惯生死、一向以犀利著称的余华也为之落泪?
要想真正地了解余华为之落泪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先了解那句话出现之前的故事以及出现的契机。
被富贵弄丢的“牛”
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是当地有名地主家的贵公子,在父母的介绍下娶了当地米行陈掌柜的独女家珍。
两人婚后不久,家珍便先后为徐福贵生下了一女一儿,名唤凤霞、有庆。
不愁吃穿、家庭美满的徐福贵,原本只要平平稳稳地便可图得“一生清闲”。
奈何徐福贵却因“清闲过了头”,染上了赌博的坏毛病。
在徐福贵时常“手气不好”、逢赌必输的情况下,徐家的房产、地产也被其输了个精光。
“徐家的家业,在徐家祖辈那里是牛,到了我这辈牛变成了鸡,如今到了你这却是连鸡都没有了”
徐父对徐福贵说完这段话不久便气结身亡,徐母也因此重病卧床。
身无分文的徐福贵带着母亲和妻女搬离祖宅后,一家五口只能勉强挤在山后一间临时搭建的破草屋里。
此前,在赌局上赢了徐福贵全部家产的龙二,也一跃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地主龙二少。
此时,穷困潦倒的徐福贵为了能够“有口饭吃”,就舔着脸想要向龙二少借地耕种,最后在龙二少的百般羞辱下徐福贵得到了五亩田地。
成了龙二佃农的徐福贵,此后便开始和妻子家珍一起开始学习下地耕种,靠着用粮食换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给老母亲抓药治病。
穷是穷了点,但好在徐福贵一家还能以此过活。
直到有一天,在徐福贵拿着用家中仅剩的两块银元,准备去城里给老母亲买药的时候,被途径此处的国民党逃兵队伍抓走壮丁,被迫上了前线。
徐福贵走后,病重的老母亲和两个幼小的孩子只能靠妻子家珍勉强照顾。
等到国民党兵败向台湾撤离时,已经充军两年有余的徐福贵才找到机会逃回了家。
当“死里逃生”的徐福贵再次回到家时,家中病重的老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因一次高烧变成了哑巴,徐福贵因此痛彻心扉、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夜。
可生活还要继续,徐福贵又开始过上了耕种的平凡生活,此后的几年里一家人过得还算有滋有味。
解放土改期间,恶霸地主龙二土地被没收,按照之前的分配分给了之前租地的佃农,徐福贵也因此获得了五亩田地。
在分配到田地后的几年里,不用再向龙二交高昂的租地费的福贵一家,也开始慢慢地有了一点积蓄,一家人享受了几年幸福生活。
可好景不长,在徐福贵儿子九岁的时候,妻子家珍却突然得了一种浑身无力的怪病(后经医生诊断是由于家珍长期营养不良,所以得了“软骨病”)。
为了帮妻子治病徐福贵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这也使得早已过了上学年级的有庆,因为没钱而无法上学。
为了能让儿子有钱上学,觉得自己时日无多的家珍,在放弃吃药的同时还将女儿凤霞过继给了城中一对想要子女的老夫妇。
老夫妇在收养凤霞后,为了不让徐福贵一家再见女儿影响他们的生活,便给了徐福贵一家一笔钱和一只羊。
此时靠着吃“大锅饭”为生的徐福贵一家,除了这笔钱便再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在给儿子有庆交完学费后,这笔钱更是没剩下多少。
而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钱,除了补贴家用还要给家珍开药治病,随着家珍所吃的药的价格飞涨,这笔钱很快地便被消耗殆尽,妻子家珍也无药可吃。
为了能让家珍吃上药徐福贵在卖了羊的同时,将家中能卖着换钱的东西都卖了,但还是没坚持多久,家珍便再次无药可吃。
与此同时,徐福贵的儿子有庆,为了能再次让母亲家珍吃上药,便开始偷偷地去医院“卖血”换钱买药。
而这种行为,随着为村民分发“大锅饭”的食堂陷入了缺粮危机,有庆“卖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直到一天,有庆在为一位正在生产的女老师输血时,医院出现了严重的医疗事故,错误地抽取了有庆身体里大半的血,导致有庆最终因失血过多而亡。
余华
写到这里时,作者余华几乎是一气呵成,笔著平淡、诙谐中却透露着犀利 。
后来福贵想要报复那名被输血的老师时,发现那名老师的丈夫春生居然是自己曾经在战场上的生死之交,徐福贵只能留下一句“春生,你欠我们家一条命”
此时,余华也只是驻笔片刻,叹息世事无常。
但在随后的故事中,写惯了生死的余华却为一句话停笔长达几月之久,甚至在写下时为之嚎啕大哭……
惹人泪下的“十二字”福贵为了暂时瞒住病重的妻子,趁着夜色偷偷地将儿子有庆冰冷的尸体,埋葬在了父母的坟地旁。
回家的路上,痛失儿子的福贵看着有庆曾经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触景生情。
在那条通向城里弯弯弯曲的小路上,福贵再也听不见儿子有庆赤脚跑来的声音了……
究竟怎么写才能体现出一个父亲在痛失儿子后却无法报复的无奈?
写到这儿时,作者余华的笔却再也落不下去。
两个月后,余华再拿起笔,在止不住的眼泪中,写下了12个字……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从设定上来说,这句话很符合徐福贵从小不学无术的人物设定,对于福贵来说当他看到此景时,是找不出过多优美的词语的,他能想到的便只有生活中所常接触到的“盐”;
这个“盐”字引发了读者的无数联想。
有人说,生活就像是这句话一样,当你觉得眼前的路上撒满了“盐”时,可能它其实只是月光的投射;
可当你觉得眼前的路上是明媚皎洁的“月光”时,他却是被生活的大手推翻了的“盐”罐。
但不管是月光还是盐,也不管是光明、美好的光,还是苦涩的盐,我们都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还有人说,这12个字,道尽了主人公一生的苦涩与艰难,虽然主人公富贵在家族落败后,只是一个底层人民,但他在历经诸多艰辛后依然“站着”,这样的“活着”让人敬佩。而作者余华未尝不是借赞扬富贵来以此赞扬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虽然不懂多少知识,粗俗,但他们具有抵抗命运的坚韧品质。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作者余华在书写到此时,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此后的故事中,福贵暂时瞒住了家珍,女儿凤霞也在与女婿二喜喜结良缘后怀孕。
得知女儿怀孕十分欣喜的家珍,病重的身体也有了好转的迹象。
原本福贵一家的生活应该会慢慢地趋于平稳,但奈何世事无常……
在福贵偷偷地想要去儿子坟前告知凤霞怀孕的喜讯时,被以为儿子只是生病住院的家珍发现。
连儿子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家珍,趴在有庆的坟前哭得痛彻心扉。
抑郁结心的家珍,身体的情况也随之急转直下,于此同时,女儿凤霞在生下孙子苦根时难产去世。
刚刚得知了儿子的死讯,女儿又难产死了,这让本就病重的家珍再也撑不下去了,在凤霞去世后不久家珍便也因病亡故。
妻子的离世对同样儿女双失的福贵来说,就像是在还未愈合的“伤口上”,又撒下来一层厚厚的“盐”。
作者余华在描写福贵面对妻子的死时,十分细腻的用词,让读者也为之泪下。
“家珍的体温从手臂一节一节慢慢的凉了下去,直到胸口还剩下一点温度时,福贵才慌忙的用手捂住家珍的胸口,试图以此保留住家珍最后的温度。”
可随着热气一点一点地从福贵手中渗透出去,全身凉透了的家珍终究还是走了。
而当故事进行到这里时,无数读者对主人公“福贵”的态度,也已由原先的痛恨其不争变成了同情其苦难。
围绕着“死亡”的《活着》可生活的苦难并不会因为他人的同情而停止,福贵的苦难也还在持续……
妻女去世后,福贵在这世上的亲人便只剩下了女婿二喜和孙子苦根。
日子似乎没有因此发生什么大的改变,福贵依旧在乡下种地,二喜依旧在工地做活。
唯一有变化就是苦根不再一直待在家里,而是有的时候和父亲二喜在工地,有的时候和爷爷福贵在田地里,多数的时候苦根还是在工地的。
日子虽然平淡,但也还是一天一天地这么过着。
直到有一天,工地的吊车发生了故障,二喜被突然掉下的砖块砸到,就这么死在了苦根眼前,苦根只能跟唯一的亲人福贵相依为命。
女婿二喜死后,苦根便回乡下和爷爷福贵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十分穷苦,苦根也因为营养不良大病小病不断。
一天苦根又一次生病,福贵为了给孙子苦根补充营养,做了很多的豆子。
但没有想到因为穷苦此前连豆子都很少吃的苦根,最后却因一次性吃了太多豆子被活活撑死了。
就这样,伴随着孙子苦根的去世,福贵在这世上再也没有了亲人。
经历了七次死别的福贵此时已然年迈,为了实现孙子想要一头牛的愿望,他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买了一头老黄牛,起名叫“福贵”。
家里终于有了牛,但此时的福贵除了牛却是什么也没有了……
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活着》,虽然名为“活着”,但其实整篇故事都是围绕着“死亡”展开的叙述。
在余华平淡的文字下,徐福贵先是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丧妻丧子之痛,后又经历了“断根”之苦,徐福贵的一生可谓是极其的苦难。
作者余华究竟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是为了什么?”
或许很多人都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
作为这个问题众多思考者之一的余华,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他的答案就是“徐福贵”。
那么“徐福贵”又是为了什么而活呢?
赌博欠债时,想到就算自己上吊自杀,债还是要还的徐福贵,此时的他是为了还债而活;
搬出祖宅后,还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需要赡养的徐福贵,此时的他是为了责任而活;
被抓去充军时,想要安稳生活的徐福贵,此时的他是为了生活而活;
妻女死后,还有孙子古根的徐福贵,此时的他是为了这唯一的亲人而活;
纵观徐福贵这一生,他似乎一直是在为别的事物或别的人而活,那么当这些事或者人都逐渐远去后,徐福贵又是为什么而活呢?
“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一个人如果想死,就算他的命再大,他也活不了。
生活看似夺走了徐福贵的一切,但徐福贵想要活着的意志却是任它怎么夺也夺不走。
作者余华通过讲述徐福贵一生所经历的各种沉痛的死亡别离,也是在用“死亡”来向我们阐述“活着”。
其实从每个人出生起,我们所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向死亡的无限靠近。
虽然每个人最终所要走向的结局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与经历。
“向死而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为活着而活;不要被路上的任何其他事或人耽误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和独一无二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