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古街游玩攻略(曾为兵家必争的重要渡口)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有多少沧海变换桑田,掩盖了往日模样,叫后世之人只能凭着遗留下来的些许旧迹,去探寻一个遥远的曾经。譬如镇江西津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依山而建,包括老码头文化园、小码头民俗历史文化街区、环云台山商业步行街、云台山景区、伯先公园、镇江博物馆等几个部分,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且最完好的地区,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我四次到镇江,四次都到了西津渡。仿佛不来这里走上一走,这一趟镇江就白来了似的。虽然每次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游览的主题也不尽相同,但我对西津渡的认识,却是在这数次到访中逐步积累并加深的。
穿行在西津渡迷宫般纵横交错的巷中,在长长的石板路上踩出深浅不一的回响。斜阳里,沿街而立的青砖黛瓦的小楼,依稀延续着昨日的旧梦。老式的雕花木门窗半开半合,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古雅之意……如此光景,实难想象,西津渡之“渡”自何而来?
溯洄历史的长河,来到最早时候。这里恰是一个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临江断矶绝壁。滚滚的长江水从脚下流过,形势险要,风光峻秀,自然而然便成了重要渡口。三国时期,曾驻有东吴孙权的水师。不过那时称“蒜山渡”。唐时又名“金陵渡”。直到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由于这里的渡江航线早经固定,也就很早与外间建立了联系。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陆的。东晋隆安五年,农民起义军由海路直入镇江,亦是控制了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的。
自唐朝以来,镇江升级为漕运重镇、交通咽喉。作为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西津渡的战略地位显得极其重要,遂成兵家必争之地,发生的大小战事足有上百次之多。大诗人陆游途经西津渡时,也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兵源感慨不已。
与西津渡有过交集的名士大家,可不止陆游,还有李白、孟浩然、苏轼、米芾等等。就连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来到镇江,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的。
宋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行至瓜洲时,王安石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及至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亦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发展到现在,西津渡更已远离长江江岸三百多米,顺应变迁,成为一处怀古寻幽的历史遗迹,再也不复当年古渡口的作用了。
西津渡自六朝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汇集了各个朝代的历史踪迹,其活化石般的风貌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游客前来。在这里,“一眼看千年”并非只是一个传说。透过玻璃罩,那一段一段的古老石阶,曾真真实实地沐过唐时风、宋时雨。
古街全长1000米,由东往西走下去,沿途经过四道拱顶券门,以及云台阁、待渡亭、观音洞、昭关石塔等古迹景点。其中,最古老而独特的当数昭关石塔。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塔高约5米,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等五个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保存完整,为国家一级文物。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即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时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
待渡亭的故事也挺有趣。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曾在此亭待渡。大臣们怕皇上无聊,特备下渔具让其钓鱼消遣。当日的皇帝爷运气真是好极了,频频有鱼儿上钩,收获颇丰,大为开心。其实呀,是手下的人在水里暗布了一张大网,放进了一大群鱼,想不得手都难!所以此亭,又被戏称为“钓鱼台”。
类似的典故,我想应该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未被我们知晓罢了!
历经千年的西津渡,安守古城的一隅,默默承载着岁月的洗礼,沉淀地越发质朴、静谧!它那深厚而无穷的魅力,获得了外界无数的赞评和美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英籍华人女作家也说,“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既然是博物馆和金矿,又岂是匆匆地“到此一游“能够读懂的呢?不妨放慢脚步,以一种恬淡自适的心情,带着几分随意,几许探究,几点欣喜,轻轻地走近它,或许更能领略其中的意蕴吧……
【喜欢原创文艺旅行,欢迎关注@夏日天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