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最美古村(让内江这座数百年古建筑声名远扬)
好消息来啦
位于内江东兴区白合镇报恩村的
明清代建筑报恩寺
成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下写《通知》),核定公布了1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遗址25处、古墓葬18处、古建筑97处、石窟寺及石刻1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0处,内江东兴区白合镇报恩寺位列其中。
从内江城区出发,向东行28公里左右到达东兴区白合镇后,再往杨家镇方向前行4公里,就到了报恩寺。
▲明代大殿
报恩寺依山而建,山门紧邻盘山公路,三进式四合院布局,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37万平方米。
那些年
那些传说
报恩寺名因何而来?住持释宗如指着寺院背靠的一座山说,因为背靠白云山,当地人们曾唤白云山寺,后来改名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明代一位农家女子曾到此游玩,身上本有一文钱用于吃午饭,但她宁愿自己饿肚子,将钱添作了灯油。
后来,该农家女子被选为了皇妃,为表达对寺院的感谢,皇妃捐资扩建、修缮寺院,其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于是白云山寺改名为“报恩寺”。
▲古建筑
漫步报恩寺,第一进为弥勒殿,第二进为观音殿,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右侧还有念佛堂。单檐歇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花样图纹碑石……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的气息。
▲石狮
▲石刻
据史料介绍,大雄宝殿、观音殿为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建。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扩建东西两廊,设天王殿、置钟鼓。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住持寂银立下碑记,详述修建寺庙经过(现保存完好)。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建燃灯佛殿,立“西蜀报恩禅寺”巨型碑,其雕刻图案和文字内容至今清晰明了。此外,在念佛堂顶梁上,分别有清乾隆四十年、道光十七年建造的文字记载。
▲碑石
寺内存有碑石3座,一号碑呈长方形,碑顶刻有花样图纹,高3.5米、宽1米、厚0.2米,碑额上楷书“西蜀报恩禅林”六字;二号碑额刻行书“白云山报恩禅寺”七字,高1.8米,宽1.2米,厚0.16米,碑记为“大明宣德七年”;三号碑为草书字体,为明万历丙年张应登撰书。
报恩寺与内江名人赵贞吉也颇有渊源。跟随住持释宗如的脚步,记者沿着蜿蜒、陡峭的石梯往来到寺后钟山顶石壁,石壁上镌刻着“龙藏瑶函”四个大字,字迹至今保存完好。
▲“龙藏瑶函”
据住持释宗如介绍,这是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赵贞吉专为报恩寺所题、其子赵鼎柱专为报恩寺所书。
因为赵贞吉曾在高中进士却仕途坎坷时多次来报恩寺研修、学习,后来考上了“荣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知制诰同知经筵实录总裁兼掌都察院事”,为感恩寺院,捐资修建了青莲台和藏经楼,赵贞吉题字“龙藏瑶函”,意喻报恩寺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是出高僧圣人的地方。
那些年
那些辉煌
据《内江县志》等文献记载,报恩寺经明代永乐、宣德、弘治、嘉靖及清朝不断扩建,规模极为宏大,四面山岗上均布满了庙宇和寺僧住所。
香火鼎盛时期,寺内僧侣每餐的稀粥就需大米5斗(每斗12.5斤)。在清代乾隆四十年僧云映增修,进入全盛时期,寺宇僧舍,东西连绵七八里。
时称为“中川第一宪丛林”“西蜀地报恩禅林”“六祖初开选佛场,一饭千僧十斛粮”。
历经数百年时间的洗礼,如今的报恩寺早已不复鼎盛时期的模样,现存的明代三圣殿也急需排危、主体梁架修正,3座碑石也急需集中进行保护。
▲施工现场
对此,寺内正组织工人们紧锣密鼓实施环境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寺后钟山顶石壁及周边区域也是大门紧锁,没有对外开放。
“报恩寺是东兴区保留较好的唯一的明代古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是研究明代四川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东兴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唐科说,前期区财政投入了文物保护资金20余万元对寺内大悲殿、观音殿进行修缮维护,目前又制定了寺内明代大殿抢修方案并上报省上。
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报恩寺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将报恩寺的保护纳入区城乡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总规,打造周边配套景观;积极争取各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首先重点保护修缮报恩寺内明代大殿和石碑。
放眼整个东兴区,截至目前已有西林寺、高峰寺、鹭澜洞崖墓群、般若寺等7处获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部分为古建筑,报恩寺仅是其中之一。
东兴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现在的报恩寺虽然历经风霜
但无论是从文字记载或是庙宇建筑
都能窥见其鼎盛时期的盛况
等修缮工作完成
不知报恩寺又会
给世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