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还有什么铁饭碗(40年前很吃香的7种)
这四种工作是八十年代以前比较吃香的工作。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改制,职工下岗了。在当年确实是多少人羡慕的职业,有谁又想到以后的变化呢!当年比较流行的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不行找个营业员!”,“金饭碗,银饭碗,不如稳定的铁饭碗!”
第一个“铁饭碗”职业:司机
最牛的是司机,我记得开拖拉机的人很吃香,开汽车就不用说了。特别是山沟沟的企业司机,开个车,带个小媳妇,老嫂子去50里外赶个集,去个镇,给生产队拉个种子,化肥,西瓜啥的。那个时候货车司机最吃香。当时很威风,收入也高的职业。
再过三十年,开汽车的司机应该绝迹了,取之而来的是无人驾驶机动车,到了那时候,现在的好多职业都要消失了。
第二个“铁饭碗”职业:食品站工作人员
最早食品站由乡镇供销社建立,说起食品站,给人的记忆就是管杀猪的。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供应是限量的。所以在食品站工作的人很吃香,很牛气。公社的外贸部门有食品站特别是杀猪卖肉的人很吃香的;还有食品站,收猪的,也是很威风的。食品站工作人员,有吃不完的肉。进入八十年代,时代进步与发展,养猪户越来越多,肉品供应充足了,后来就把票证供应改为副食品补贴。
第三个“铁饭碗”职业:粮站
“粮站”是什么地方?七八十年代,每个公社有一座粮站。它跟供销社、食品站一样,都属于国营单位。既肩负着收购农民交公粮的任务和发放粮食、储存粮食的部门。过去的年代,需要凭粮食供应簿或者粮票购买粮食。
当年检质员可就吃香啰,当年交的公粮是要检验稻谷的等级要求,等级的核定就是由粮站质检员现场决定。凭着肉眼查看黄米粒、杂质等质量问题出现,也会用手抓几粒放在嘴里用牙齿咬一咬,检验粮食水分。那年代吃香的粮站,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
第四个“铁饭碗”职业:供销社营业员
凭票购物的年代,几乎所有的供应物资都是供销社提供的。供销社必定在镇上最繁华的地方。三十年前供销社最吃香,买斤白糖八毛一一斤还要票,没熟人别想买到,手中的权力大了地位也就高了。
提起供销社,我就想起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火水”味!当年在供销社上班的营业员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铁饭碗。售货员是妥妥的铁饭碗。当年有一套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不行找个营业员!”。小时候记得和父母一起去镇上的供销社买东西,销售人员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对买东西的人呼来唤去,
第五个“铁饭碗”职业:邮政邮递员
上个世纪的邮递员职业,被称为“铁饭碗”的年代已成为过去式。当年邮递员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也不错,很多人都会抢着做的行业。
当年的快递员都骑自行车送信,而且当时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沟通的方式就是信件或者电报。如果听到有人按自行车铃铛的声音,好多人跑出家门,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现在信件已经被手机所替代。 邮递员现在被快递员替代了。被称为“铁饭碗”的年代已成为过去式
第六个“铁饭碗”职业:电影放映员
《情满四合院》我也喜欢看,许大茂就是厂里的电影放映员。很怀旧那年代。七八十年代没有多少文化生活,电视机很少见。电影院是唯一最受公众欢迎的娱乐形式场所…已经是四五十年代了,乡村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电影放映员啊,定期轮换各村放映。那时候公社都有放映队,轮流去每个村放映。是因为社会环境,放映员工作简单舒服,放映员到哪都是吃好喝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
以前看电影的人要人山人海形容,不过以前电影比较符合观众口味,像李连杰的《少林寺》,于荣光的《海市蜃楼》,邱建国的《南拳王》,王群的《少林豪侠传》还有王赤的《无敌鸳鸯腿》等等都比较吸引观众的,哪像现在的电影,看了半天也理不出头续出来,结果电影没人看了。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放映员这个职业就已经不复存在了。电影机都被个体户承包或买走了,都是自己单干了。
第七个“铁饭碗”职业:公社广播员
当年公社8大员,广播员,电影员,林业员,渔业员,炊事员,饲养员,市管员…,其中就包含了公社广播员。播音员也是当时“铁饭碗”,当年人们精神生活匮乏,人们都是通过广播这个媒介了解外面的信息。所以当时广播站的播音员,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对于这个职业要求也是蛮高的,不仅文化水平高,口才也是相当看重的一点。所以这个行业是当时很让人羡慕的职业。
那个年代造就了这几种职业,可这几种职业在服务大众也立下汗马功劳,人们不应忘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