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的温暖经典电影(与家有关的六部温馨电影)
最近领悟里一个道理:那些说对你好的人,往往是行动不便者。同理的,那些海报上所写的温馨电影,往往是浮夸且自大。
那么什么是温馨的电影呢?
剧情上的层层递进、情节环环相扣这一类么?不仅仅是!很多时候,一部动人的电影缺的不是温馨的故事,而是处理故事的手法。看过的足够温馨的电影并不会刻意煽情,有时只是简单的对白、对景色利用不同镜头处理、花画面的色调.....足以令观众陷入深思,甚至因此而产生改变某种行为的想法。它不是人物和对白、场景等的简单糅合,而是人物、对白、场景是彼此成就、互为一体,谁也不会抢谁的“戏份”。这一点很重要!
它在保持整体节奏一致的同时悄然推进美好破碎,毫无防备地给予观众最后一击,令其觉得遗憾并感到心灵的惨痛。 这类电影中的主角并不会因为失去而发出惊悚的哭声、狰狞的表情、歇斯底里地叫喊,他只会同往常一样,坐在饭桌上吃着饭菜,微蹙着眉头;对白上更没有没有生与死、是与非的强烈对比,有的只是普通的问候、低吟的自语;背景的呈现上仍如刚开始时般的美好,树叶随着微风摆动,行人友好地问好........
他们用着满屏的温馨去揭露人间最真实的冷暖。随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经典。
今天,想要推荐几部不错的围绕“家”所展开的故事。
平凡且深刻:《东京家族》以及《家族之苦》123系列
四部电影均来自于山田洋次执导。山田洋次钟情与平民形象多于中产面貌,无论是《男人之苦》系列,还是爱情片以至近年的古代剧,电影中的人物皆来自基层群众,观众十分容易在他的作品当中找到生活中的“影子”,代入感极强,在任何的电影桢里都能同现实生活所联系。
电影中没有明显的肢体冲突,不会担心在某个时刻主角会被揍得血肉模糊,就连处理人离去的画面也极其温和。而且,电影的结局往往是以更好的方式呈现,并不会让观众带着遗憾离场。这一点,在《东京家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东京家族》是先于《家族之苦》问世的。2013年,山田洋次翻拍了前辈小津安二郎在50年代的成名作《东京物语》,取名为《东京家族》《东京家族》在日本获得如潮好评后,继而原版人马倾另一系列电影《家族之苦》。从名字上看,电影很明显是围绕“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情而展开。后者也曾在电影的画面里出现了《东京家族》的海报。说起海报,也能从中看到两者的区别,《东京家族》较之话题更为沉重,这也预示着电影的结局往往并不是普世认为的“皆大欢喜”,而《家族之苦》则更喜庆,人物塑造上也更为诙谐和幽默,下面对电影进行详细的介绍。
《东京家族》
《家族之苦》
沿用原作的故事脉络,《东京家族》所讲的是:老夫老妻从乡下来到东京看望子女们却备受冷遇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时长约2个小时,情节的推进显得毫不经意,顺理成章。
电影开头将故事人物全盘托出:男尊女卑、相处和睦的老夫妻;事业有成、无暇照顾家庭的大儿子;最受宠爱却忽略父母感受的已婚二女儿;事业无成、不受父亲待见的单身小儿子。工作忙碌的子女无法照顾年老的父母,父母似乎成了不被欢迎的“客人”,他们不同的个性及处境,使得整个故事饱满且真实。
整个过程,并没有令人难以释怀的地方,甚至连死亡的出现都足以合理。结局的最后也透漏着生活的美好,片尾展示了乡村静谧生活的全景,令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虽然结局并不是某称意义上的美好,但确实是最合理的安排。
初到东京后感受到的孤独
夫妻对东京之旅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该电影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思考及反思自己与父母或者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这是对外的。与之相比,《家族之苦》更侧重于某个人物对于自身价值的追寻所引发的故事,是对内的探索。
1、为什么老太太会说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丈夫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2、为什么上了年纪的老爷子即使是多次出现不安全的事件,仍一直固执地不肯放弃驾驶汽车?
3:、为什么家庭主妇就不能存私房钱?她和赚钱养家的丈夫相比难道就没有价值了吗? 电影开始随之解释,而原因慢慢地浮出水面,最后归结于个人的情感的满足。
另外,虽沿用相同人物关系,但《家族之苦》在人物塑造上更为诙谐、有趣,影片呈现的是喜剧的风格。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老夫妻及三个儿女外,孝顺且隐忍的大儿妇、笨拙“吃软饭”的二女婿以及善良大方的准小儿媳都将成为电影中的亮点人物。
当然,与《东京家族》相比还有不少有意思的“重合”的内容,如:同样位落在街道转角的房子、提供倾诉空间的小酒馆.....系列中最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在遇到大事情发生时全家必然会召开家庭会议,且必点鳗鱼饭,且都会因意外的发生必定吃不上。不过,在第三部电影上,一家人终于能安心地吃上一顿昂贵的鳗鱼饭,这也为该电影系列划上完满的句号。
这四部电影所展示的是最为普通的家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通过解决矛盾凸显人物性格,深刻但不歇斯底里!
酒馆(上:东京家族;下:家族之苦)
温情且残忍:《小偷家族》、《无人知晓》
《小偷家族》所讲述的是一个非血缘组成的以盗窃为生的家庭在收养了一个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后所发生的事情。一个年迈多病被丈夫抛弃的老奶奶、一对缺少性生活但却紧密粘合的夫妻、一个在情色场所工作的离家出走的少女以及一对被收养的孩子,六个人在破旧的铁皮房里紧紧依靠,相互取暖。房屋里不少的生活物品是偷来的,不仅如此,连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偷“来的—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联系。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人物之间温情的互动,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如亲人般紧密的关爱,甚至给人以错觉,一切将往好的方向继续发展,直至他们融合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族:他们不需要血缘和金钱维系。而随着老人的离去,美好戛然而止,他们将回到原本的位置,重新面对现实。老奶奶会被安葬、夫妻终将分离、少女和孩子回到属于他们的地方。分离让“偷”成为过去,他们将活在“阳光”底下,让被滋润的内心勇于面对未来的生活。
影片中,最令人潸然泪下的是:在感受到什么是爱后,小女孩懂得拒绝母亲“爱”的行为;在结局时,男孩轻声喊出男人最渴望的称呼。
如果说《小偷家族》的温情来自于大人和小孩的互动,那么《无人知晓》仅仅存在于孩子间的童真和善良。
这部电影改编于真实事件,讲述的是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在某一天后被母亲抛弃后的生活。
孩子们无奈躲在黑暗中,在“黑暗”中行动和嬉笑。最大的不够十岁,他是唯一一个能够光明正大走在街上的孩子,自然而然低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会微笑盯着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孩子在大声的喧闹,会在街道上伫立片刻感受日光的温暖,会渴望同其他孩子一同汗撒球场,会.......
这份微弱的阳光很是短暂,母亲的离开,让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苟存于世。
无人知晓其他三个孩子的存在;无人知晓阳光给予他们的温暖;无人知晓埋藏在土地下那句身躯的姓名;无人知晓.......
直至妹妹意外的死亡,直至生存无法继续......
电影中用着最平淡、最温和的方式在记录着他们的生活,在制造着一种假象:他们在大自然的帮衬下,一定会好好地活在去。哥哥给妹妹买上好吃的巧克力、一家人在餐桌上嘻嘻笑笑....
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来写:一是电影所指向的方向较为一致;二是在看电影时,莫名地将两个有着给人类似感觉的男孩子重叠在一起。他们的面容消瘦,眼神里透漏着同样的情感,拥有着孩子的天真和不合年龄的倔强。
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影片都以“死亡”作为分割线:“死亡”前对温情大幅地描绘,制作美好的假象;“死亡后”揭开残忍的面纱,给人痛彻心扉的感觉。无论前后,都以最温和的方式进行,“杀人”于无形。
以上电影除《家族之苦》外,其他的电影都有出现死亡的画面。《东京家族》、《小偷家族》里的是生理现象的死亡,这一死亡在我看来是较为合理的,这一情节的出现像是某个角色的满足里某种情感诉求后的无憾,我们可能为此伤心,但也能平静对待。而《无人知晓》里的则是一种意外的形式,它更为残忍,足以让人为之痛心而发出对始作俑者的怨恨。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这部电影并不算上普遍意义上的温馨电影,但电影里每一句台词和场景的构建却是如此温和,可在遗憾的死亡的对比下,却显得深刻而强烈。
总得来说,温馨的电影是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但各种的感受可有喜、可有悲。最后,它给到观众的感受如老旧的白酒,入口顺滑,后颈足,让人久久不能走出对周遭生活的反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