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词诗中的中秋习俗(古诗词里的中秋习俗与节日情思)

中秋词诗中的中秋习俗(古诗词里的中秋习俗与节日情思)(1)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月的不朽诗篇。透过这些文字,能够感知古人的中秋习俗,感受到诗人在中秋节日里的特定情思。

中秋词诗中的中秋习俗(古诗词里的中秋习俗与节日情思)(2)

古诗词里的中秋习俗

赏月和玩月,是古人的中秋习俗。

中秋的主要活动是赏月。赏月,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唐代诗人王建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写道:“月似圆来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唐代诗人徐凝的《八月十五夜》写道:“皎皎秋空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赏月直到“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赏月的热情和专注,由此可见一斑。

月亮不仅可以赏,还可以玩。何为“玩月”?就是在月下嬉戏,或者做些跟月亮月光有关的事情。

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描写了这方面的情形:“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描写的情形则迥然不同:“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皮日休写得多么轻灵生动:“拾起桂子看了又看,懵懵懂懂一个傻孩子,啊,这是嫦娥姐姐投给我的吧!”月中的嫦娥更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在中秋节还不忘跟人间的诗人逗逗趣。而李商隐诗中的嫦娥就具有了一些悲壮色彩,给光亮的中秋蒙上一层凄清。两首诗都写了嫦娥,一个温暖,一个凄艳。

中秋词诗中的中秋习俗(古诗词里的中秋习俗与节日情思)(3)

古诗词里的节日情思

在一些与中秋相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往往借中秋之月,抒发节日里的特定情思。最著名的要算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小序可知,这首词作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中,当时苏东坡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虽非天涯海角,但因各自事务缠身,五年未曾谋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正所谓酒入愁肠,思绪翩翩,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与东坡的《水调歌头》一样,也是表达对弟弟的牵挂之情。但杜甫的情怀就比苏轼来得沉痛,诗歌表现的是安史之乱背景下的中秋节,没有一丁点喜气,有的只是无尽哀痛。古代多战乱,交通通信不便,一旦骨肉分离或许成为永诀,所以杜甫在诗中的这种痛彻之感不难理解。

中秋诗词中除了表达亲情,还有将爱的情思也写入中秋诗文的。如唐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中的这种相思跟花前月下的意象非常和谐,写得温情脉脉。从这一点说,张九龄于无意中开拓了中秋诗词的境界,他笔下的月亮不是“山高月小”的山月,不是长空朗月,而是海上之月,扑面而来的是宏大的意境,是前无古人的。

中秋词诗中的中秋习俗(古诗词里的中秋习俗与节日情思)(4)

也许因中秋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受到中秋古诗词的熏陶,中国现代著名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写了一篇题为《印度洋上的秋思》,抒发中秋情思的散文。请欣赏其中的一段文字: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畤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月光渡过了爱尔兰海峡,爬上海尔佛林的高峰,正对着静默的红潭。潭水凝定得像一大块冰,铁青色……”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极尽诗人的想象,写出了一个境界浩大的中秋夜,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带着读者周游世界,度过了一个异常浪漫的中秋。

中秋词诗中的中秋习俗(古诗词里的中秋习俗与节日情思)(5)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