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藏族舞蹈特点(浅谈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

民间藏族舞蹈特点(浅谈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1)

摄影:廖斌

摘要:藏族由于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的不同 , 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积淀。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为例,这里的人们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以古老的歌舞、民俗风情和民族语言表达着对本民族的热爱。因几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里的古老文明和文化保留完整。舟曲多地舞 2008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文章对舟曲多地舞进行了介绍,以及对其艺术特点和服饰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多地舞;舟曲;艺术特点

少数民族的人们,几乎从他们出生起,到成年,结婚,直至死亡的人生旅程中,几乎都有歌舞出现,民俗活动同样随着歌舞出现。在人们的节日节庆,生活劳作,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都存在歌舞,民俗歌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民俗歌舞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偏远地区的民俗舞蹈而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传承民俗舞蹈的方式仍然以“口传身授”为主。

一、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简介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横穿过县而得名“龙江”。多地舞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羌氐两族。多地舞又称“朵迪舞”“罗罗舞”“跺迪舞”等,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地域,分为赖萨朵迪、格班多地、贡边多地、萨热多地、姜拉多地、玛西多地、朱玛多地、突古多地等十多种类型 , 现已很难区别彼此了。罗罗舞,藏语译为“嘉热”,即圆圈唱歌跳舞的意思。罗罗舞流行于迭部洛大、腊子、桑坝、花园等村落,表演者主要是各个村子的中年妇女们,通常情况下,在春节或其他隆重的节日里进行演出。罗罗舞的基本舞蹈形态就是大家手拉手肩并肩,一边转圈舞蹈一边唱歌。表演时,妇女们紧挨在一起,在领舞者的马玲声中起舞。马铃原本是马脖子上栓的铃铛,让人们随时随地判断马的位置。罗罗舞表演时,人们佩戴的耳环、银盘、珠子等饰物相互摆动碰撞,是天然的伴奏乐器。以洛大村的罗罗舞表演为例,领头者手提一串马铃,其余人双手提手帕,手帕上有花朵样式的刺绣。表演时,在右脚跨出的同时,两手捏手帕抬起,左脚跟进的瞬间,手臂随之放下,依次抬脚移动,依次重复举帕。微颤屈膝,移步前挪、下肢动作多。节奏由慢渐快渐急,情绪由徐缓再到热烈,达到高潮时,又恢复了原来的形态。罗罗舞当属原始舞蹈的遗存,据专家测定,它属新石器马家窑文化,距今已有 5000年左右的历史。跺迪舞与罗罗舞不同的是跺迪舞男性也可参加,动作也有所不同。通常是,妇女站一圈在里面,男子站一圈在外面。妇女每人手里各提一块方手帕,随节奏舞动吟唱。跺迪舞的舞姿动感性强,场面较为活泼,男性表演幅度大,奔放粗犷,妇女则踏实平稳,柔中带刚。表演舞蹈时,妇女们都要穿戴花哨艳丽,粉红或天蓝色上衣,黑色大裆裤,头发是用彩色丝线或绒线把辫子接长,盘成花辫,再佩戴头钗、耳环、手镯等金银饰物。跺迪舞的基本队形也是围着圆圈跳舞,与苯教以及古羌族的文化有关联,体现出一种稳定和谐概念。圆圈的中心是火堆,有时人们用松柏和木头点火,认为火是力量的象征。通常舞蹈时人数较多,铃声节奏把所有人的手臂腿脚统一起来,前倾后仰,一跺一转,一起一落,不停地挪步旋转。跺迪舞的歌词通常是一曲多词,内容丰富,多采用问答式的对歌形式,内容涵盖宇宙万物还有生活细节。例如上河区多地的歌词唱到:佐瑞岷九卡那伊,岷九卡里希赛呼(藏语);神人共生好地方,常有智者出山上;家乡发生大变样,绸缎衣裳穿身上;白米好面都吃上,故乡净土黑峪沟;神仙在此常相住,党的英明政策好;在这吉祥日子里,在这祥和日子里,今天相逢太短暂,今日欢庆舞不够,祝愿来日相聚长,祝愿来日舞欢畅……

多地舞风格古朴,民族文化色彩浓郁,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阻塞,这项古老又具魅力的民间舞蹈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才渐渐被世人所看到。“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独有的一种表演方式,是从当地藏族群众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在节日、祭祀、民俗活动和闲暇娱乐时的原生态舞蹈。相比之下,舟曲县“上河”一带的多地舞内容颇为丰富,有完整的结构和情节,具有程式化。一般由“朵迪”“嘉热”“甸录”三部分构成,“朵迪”开始时节奏舒缓轻慢,颂唱天上,云里,山上,林屋,草原,湖海,说唱祖先如何开天辟地,歌唱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颂扬这些物象对部族的好处,开始时人们头顶三下,脚顿三下,然后平挪顿步,旋转摆腿大家手拉手肩并肩歌唱转圈;随后为首一人摇一串铃铛颂唱,跳起“嘉热”舞,说唱部族渊源和历史,大家应声和唱,越唱越快,舞蹈亦逐渐欢快奔放,歌舞达到高潮不能再快时骤然停顿;最后对唱舞曲“甸录”,跳抒情的舞蹈,赞美山川美景,歌唱幸福生活,歌颂神灵,活佛,贵宾,祝福吉祥。人们站成圆圈,一起牵着手转圈,腿部屈膝回旋顿地,直至结束。有意思的是部分多地舞表演中,在仪式舞蹈结束后,人们会自发的跳起“迪斯科”舞蹈,跟随着节奏欢快的音乐,形成一种自由、欢乐的自娱自乐的氛围。“多地舞”是大型集体舞蹈,是一项融合歌,舞,史,诗以及民俗活动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古朴典雅,源远流长,原生态氛围浓厚,远古遗风保存较为完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羌藏特点,是当地本土文化经久不衰,凝聚力长存的独特载体,对氐、羌、藏文化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舟曲多地舞的艺术特点以及服饰特点

(一)自然性

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汇处,也有“藏羌长廊”的称呼,属于古丝绸之路,是藏汉交流的重要阵地,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在这里,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深叶茂,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大自然,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的民众在生活中无处不显示对自然的敬畏。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当地既完整地留存了藏族传统的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也大量地吸收、融合了中原文化。甘南舞蹈既继承了藏族舞蹈的历史性,也展现了甘南的本土特点。舟曲地区与其他藏区一样,有着完整的地方保护神系统,其中山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舟曲“朵迪”舞有其固定的祭祀对象。祭祀的神灵主要为赞神、年神,龙神、山神、战神及土地神等村落和地域保护神。在甘南这片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便形成了原生态舞蹈。罗罗舞是一种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和改变的由民众传承的舞蹈,原生态舞蹈与民俗活动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是为了表现民众思想感情,实现民间社会功能的,用最古老的方式进行的民间舞蹈。民俗活动离不开歌舞,而歌舞也依附于民俗活动。多地舞不仅是将一些动作叠加而成,它重点展现了一个民族整体的生命状态。舞蹈中的内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生活内容,舞蹈中的仪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二)地域性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少数民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深受环境和地域的浸染,可谓丰富多彩。民族舞蹈是依附独特的地域环境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的基础特征和起点就是地域性,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民间舞蹈文化,各式各样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构成了灿烂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方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舞蹈特征,被分为不同的地域性。以藏族舞蹈为例,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青藏高原上气候寒冷,他们的舞蹈风格一般是从生活劳作中形成的。青海藏族舞蹈动作舒畅欢快,优美大气,卓舞是圆圈舞,边唱跳边舞;依舞是从打猎,挤奶,打酥油等劳作中提炼发展出来的动作;则柔,其动作总结归纳为屈,颤,跳,嬉。都非常具有艺术观赏性。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舟曲为羌、氐人住地。北宋收复陇地时,部分吐蕃及其随军在此定居下来,因此形成了特有的服饰、舞蹈、风俗习惯。舟曲多地舞便起源于古代羌仿龙摆尾,拟虎跃进的舞蹈。多地舞是流行于甘肃舟曲的藏族民间舞蹈,它通常出现在民俗活动中,逢年过节时集体舞蹈。相比较其他藏族舞蹈,多地舞的动作较为单一,服饰非常具有特色,表演形式程式化,多地舞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舞蹈。舟曲朵迪舞在一定程度上也融入了羌文化元素,尤其在服饰上影响较大,妇女的服饰颇有古羌遗风。

(三)传承性

首先,舟曲县多地舞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舟曲县文化局当务之急是根据甘肃省政府已经制定好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计划,及时对多地舞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文化局首先应该采取措施,以学科建设的形式,鼓励本省高等院校的民族学专业以及民间舞专业的教师全面、系统、真实地保留和记录多地舞。将多地舞的相关资料录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此外,还应当出版、编辑、创作,在当地人民中普及多地舞,同时也让更多外界人士能够了解、学习、欣赏、研究多地舞。舞蹈专业教师可以围绕多地舞的内容来申报相关课题,或者是出版相关的教材文章等,为推广和传承多地舞提供丰富的路径。高校舞蹈教师也可以将多地舞引入舞蹈课堂,作为当地的特色课程,向学生介绍甘肃省舟曲县土生土长的多地舞,深化学生的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展开多地舞的教学活动。这样既宣传了多地舞,也增加了学科的创新性,让学生承担起传承和发展舟曲多地舞的使命,成为传承多地舞的重要参与者。其次,多地舞的传承应当基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舟曲县文旅部门应积极主动组建多地舞表演队伍,鼓励支持民间艺人和高校舞蹈教师创作优秀的多地舞作品,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旅游表演等活动,这样可以为多地舞的传播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舟曲县文化馆应当为多地舞传承人提供财政支持并提供相应场地,确保多地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主体。

(四)服饰特点

服装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具有社会历史性和民族区域性特点。因此,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的服饰不可能完全一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服饰呈现鲜明的当地特色。如舟曲藏族服饰与其他地区藏族服饰既有相同之处,即衣服厚重,喜欢用动物皮毛装饰等,又保持了自己鲜明的地域特征,即舟曲藏族喜爱用银盘做装饰,多层上衣叠穿等。舟曲县位于白龙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这里森林茂密,地理环境起伏多变,气候温暖湿润。这里的藏族人常穿布袍,布鞋和布靴,他们的服装文化主要有上河式,插岗、武坪式,博峪式,南山式,拱、铁坝式,八楞式六种。无论在色块宽幅、颜色强弱的变化上,都很具趣味性,别出心裁,舟曲藏族服饰的色彩与结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舟曲多地舞主要是在节日、祭祀、自娱活动中的舞蹈。舞者穿着色泽艳丽、精致的民族服饰。比如“格班多地”舞,女性舞者在演出之前,发型梳为三股麻花辫,头上戴着黑绸带系成的长头巾,戴着很大、很夸张的银耳饰。上衣穿着立领斜襟短袄或短褂,上面是用黄、绿、白、红、蓝线绣成的吉祥图案,胸口系着白色绣有花朵的丝巾,带着香包和金银饰品,还有一些珊瑚、玛瑙、绿松石等做装饰,长丝巾别进织锦腰带里面。有时候舞者身后也会带着一条绣着花朵图案的白色丝巾,穿黑色或彩色的马甲以及黑色或者是彩色的绣花布鞋。男舞者则佩戴白色帽子或者黑绸叠成的帽子。穿着蓝色带有黄线绣有精美的动物、植物图案的短褂,腰部两侧有开衩,衣服底部绣有吉祥纹样,腰带是黄色的绸带,上面挂着香囊。穿红黑色的裤子,穿厚重的皮靴。再比如“贡边多地”,女性舞蹈者喜欢把头发用黑色绒布编成小辫垂到脚底,带着青色帕子做的帽子,再将花朵插于头发中。女性舞者将珍视的衣服都穿上,每件露出一部分,最后穿一件宽袖的外衣。不同种类的“多地舞”在服饰选择上也有所差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甘肃舟曲特殊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民族氛围影响下形成了多地舞这一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进步,逐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多地舞形态,都是为了传达庆祝,歌颂和高兴的思想情感,营造出载歌载舞,欢快愉悦的集体舞氛围,呈现了以圈为舞,连臂围圆的舞蹈表现形式,以及具有固定程式的仪式化民俗活动,展示出华丽精致,色彩艳丽的服饰样式。

这里的每一项内容都包含着独具风格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这也成为了舟曲多地舞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艺术价值,丰富了藏族民俗文化的呈现形式,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藏族舞蹈在长期的劳作中用肢体语言表达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用美妙的声音表现藏族人们勇敢、热情、勤劳、善良的人格特点,并世代影响着。与其他民族一起汇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的传统文化,也让民族歌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中和记忆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