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古人如何测算出来的(以五行入诗写立春)
立春为四季之始,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尤其是古人,对这个首节很重视。
古往今来有许多人为立春写文作诗,此处挑一首元代诗人贯云石的《清江引·立春》,来了解一下立春。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七百多年前的某个立春日,贯云石参加一个宴会,在会上作了这样一首小令为应酬。
贯云石相当有巧思,他以“金、木、水、火、土”为首句,每句都含“春”字,又以“立春”为题,不管是在限定词的难度上,还是格律上,能做到如此意脉贯通,那是相当不易的。
史载在场的宾客听到贯云石的这首诗后,是“满座皆绝倒”,贯云石的厉害之处,由此可知。
金钗影摇春燕斜诗首句以“金”始,写的是立春这日人们春游的盛况。
古人向来有游春的习俗,立春游乐在大城市是很流行的,尤其是那些文人士大夫们最喜欢外出踏春。而在看见草木新绿、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时,文人们也更有兴致写出更多的诗篇。
贯云石对游玩的盛况是从女子的装束入手的,写她们头上的金钗和春燕,美妙多姿。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春之日,家家剪彩或缕金簿为之,以帖屏风,亦戴之头鬓。
《荆楚岁时记》也写,人们会在立春这日“剪彩为燕以戴之”,也就是戴上燕形的头饰,这种就叫做“春燕”或者“燕钗”。
把头饰剪成燕子的形状,是为了博个好彩头。想象一下,妇女孩童们在这日纷纷戴上春燕,穿梭于大街小巷,使满城中彩燕翩翩,不知多有趣味呢。
由此也可知,当时人们对立春日的讲究。贯云石以“影摇”和“斜”来形容女子们的头饰,显得生动轻盈,摇曳生姿。
其实,立春这日有很多装饰类的小玩意儿。头饰除了做成燕子的形状,还可以做成花、蝴蝶、凤凰、蚂蚱等,丰富多彩;人们还会把彩色罗、绢、纸剪成窄长旗悬,挂在户外,使之迎风飘扬,俗称“立春幡”。
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贯云石功底深厚,仅头一句就写出了立春日的热闹和重要习俗。接下来的三句,则从春到人间的喜庆气氛写到了自然界的各种春之事物。
春天到了,草木是欣欣向荣的,树梢上长出了嫩叶;池水是充满活力的,风吹过荡起了碧波;气候是温暖宜人的,日光和煦、阳气回生。
这些都是春天给人带来的最明显的自然观感。
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最后一句,贯云石又返回去写到了风俗,即土牛鞭春的民俗。最后一句和头一句都是人的活动,首尾互相照应,突出的都是立春日的重要活动。
如果说剪彩游春是城里人和文化人的热闹,那农村的流行就非鞭春莫属了。
贯云石诗中出现的“土牛”,是汉代时就有的活动,王充在《论衡》中言:“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或立土牛。”
汉代的时候,人们会在立春日造土牛,象征春天已到,农家可以开始春耕了。对于朝廷来说,立春土牛也有重要意义,它含有劝农的意思。
而所谓的“鞭春”,即鞭打土牛以迎春。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
鞭春很多都是朝廷官府主导的,主要面向农民的仪式,毕竟农业是国之根基,当然要重视起来,朝廷的用意,是旨在晓谕百姓,春日已至,当勤于农事了。
而每每举行鞭春仪式,场面都非常热闹。这是一个非常盛大的公共活动,难得一见,所以不论权贵平民,往往都是倾城而出。
宋代《皇朝岁时杂记》中记述过鞭牛盛况:“立春,鞭牛讫,庶民杂遝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
不仅围观,百姓还会哄抢土牛的散泥块,人们将捡到的“牛肉”赋予了美好的寓意。由此可见立春鞭牛活动的场面有多热闹。
贯云石的这首小令有意思,创作上,严格遵守规则,既有格律又能对仗,而内容又面面俱到,充分展示出立春时节的盎然生机和热闹风俗,笔调活泼,充满着生活气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