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哪五胡 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哪十六国

十六国纷立是在入侵的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纷立的历史起源

司马氏在曹魏统一北方和王浚渡江灭孙吴一统天下的基础上,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制度。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统治的基础。在西晋时期,五胡居于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珪、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五胡十六国哪五胡 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哪十六国(1)

十六国纷立简介

北方各族的内徙造成严重的民生经济损失,各民族在互相抗衡、屠杀中也展开合作与融合。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在各自的根据地上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华北动荡荒乱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的局面。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后于隋朝时期完全融合。此外,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日耳曼人、匈人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蛮族入侵”。

司马王室南迁。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东晋也无力收复故地,同时故地北部风雨飘摇,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此时期统称“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习惯性统称。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汉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 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 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后来,北魏分裂,出现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东魏,西魏被北周取代、东魏被北齐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北燕等)、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

十六国纷立的史书

主要就是唐修的正史新《晋书》之载记部分,另外还有十六国书,都是当时直接记载十六国的私人或者官修的史书。

后代人的主要有:唐代武敏之撰的《三十国春秋》(汤球辑本一卷);清代汤球、黄奭辑录了唐代以前的有关晋和十六国(暂称为晋十六国)的诸家晋史和十六国史。1937年,商务印书馆根据《史学丛书》本将汤球的《九家旧晋书辑本》、《晋纪辑本》、《汉晋春秋辑本》、《晋阳秋辑本》、《十六国春秋辑补》、《三十国春秋辑本》等排印出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已出版的《众家编年体晋史》一书也有较多收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