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石笋的故事(刺桐为城石为笋)
文/傅金星
“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这是宋乾道间知泉州事王十朋咏泉州的诗句。刺桐为城早已名闻中外,把石笋和刺桐并称,就可知道它的知名度了。事实也正是这样,晋江流经石笋的一段称笋江,宋建浮桥(通济桥)称石笋桥,至今那地片仍称笋浯。
石笋,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出泉州新门数百步,便见公路左侧立有石碑,抬头即见石笋耸立,周围绕以白石栏杆。
石笋状如男性生殖器,石笋是它的雅称。高三米,周围三米,下宽上尖,呈圆锥形,花岗岩石雕,没有花纹修饰,由五段叠成。
据《泉州府志》载:“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按高惠连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知泉州,所以人们知道它在于公元1011年以前。原来是否浑然一柱不得而知,只知道击断后再叠是五段。它是为什么建的,众说纷纭,有说是婆罗门教的遗物,有说是拜物教的崇拜物。其实都不是,它是堪舆家风水构想的杰作。
石笋建于龟山,古代泉州府祭山川之坛也设于此。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有几条记载:“乾冈。乾冈亥骨,有双龟赶惟蛇之像。”“蛇冈蹑龟背。”
清源山余脉经城西龙头山至此为终点,而紫帽山东行之余脉,至笋江畔石塔山,有石坡百丈斜贯江边而止。这就是《纪胜》所谓之乾冈、龟蛇之像。民间则流传,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在笋江交会。但是,山公卑下而山母隆起,故堪舆家为振乾冈而建此阳物。宋《谯楼上梁文》所云:“清源、紫帽,素标图牒之传”、“石笋、金鸡,屡谶衣冠之盛”,都是地灵人杰之意。《泉州府志》载,谶云:“金鸡通行人,状元方始生”,后来金鸡搭桥,正好梁克家诞生。这种风水信奉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用不着回避。
从“人杰已知符石笋,魁星还复谶金鸡”来看,“已知”“还复”有时代先后之分。自五代留从效为晋江王,陈洪进为清源军节度使,至宋初刘昌言知枢密院、钱熙参知政事,仁宗朝曾公亮、苏颂相继为宰相,人才荟萃,所谓符石笋者指此。
高惠连因什么私憾击断石笋呢?据载,高惠连的祖父,知军州事,时汀州山民作乱,侵扰同安,进犯泉州,其祖父领兵出发,至古陵坡遇敌殉职。高惠连知泉州,欲送其祖入乡贤祠未遂,憾泉州缙绅梗阻,因迁孔庙、击石笋,想以此摧残泉州人才以泄愤。
奇怪的是,这柱石笋被击断后,直至明成化间张岩为泉州知府时才修复。中间废置了四百多年,没有任何僧侣缙绅为之修复。原因是,南宋泉州人文鼎盛,不感到其为害;元代在异族统治下,泉人不愿出仕,不觉人才减少,元亡明兴,泉州人才未振,故又想到振作乾冈而重修。
唐宋时代,这龟山四面环水,自临漳(新门)门外,南宋时接连建筑甘棠、棠荫、龟山三桥连接石笋桥。站在龟山上北望,溯江而上,正对双阳山;南望,江流浩浩,洲渚遥分平野绿。时逢中秋,泛舟江流,还可见“清源与紫帽,东西相对影,舟行两山巅,别夜无此景”的奇观。
石笋,烟中千古亭亭立。它是研究泉州山川、民俗的重要文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