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

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

◎梁庆基

岁月流逝,不觉中,蓬莱籍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六个年头了。高老是我的恩师和忘年挚友,直到如今,我仍时常怀念他老人家,萌生了写一篇回忆文章的念头。但在我心中,高老是大名鼎鼎的剧作大师,只恐自己才疏学浅,又无天赋,怕亵渎了高芳彤先生这个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老人家,故不敢贸然下笔。烟台散文学会李秀丽书记数次鼓励支持我,给予莫大的勇气,只好提起拙笔,写一篇表达心迹的文章,抒发积郁在心中的思念之情。

最早知道高芳彤的大名是在1978年12月份,那时我在蓬莱县城工厂一线上班,同时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分管宣传工作,职责促使我常在工作之余到厂办公室阅读报纸。12月初,我在翻阅《烟台日报》时,看到上海剧作家宗福先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演出后,轰动全国。上海演出队来烟演出时,盛况空前,一票难求。我虽无缘一睹为快,但深为报纸登载的剧情所感动。激情尚在燃烧,又见到《烟台日报》于12月8日登载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观剧随笔》的剧评,作者为高芳彤。剧评字里行间透露出凛然正气,全文用独到的笔触深度评论,使该剧的演出效果获得了高度升华。显而易见,这是位才华横溢、心存正气的剧评人。读后我心潮澎湃,对剧评作者高芳彤的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篇剧评促进了青年时期的我对文学更加的热爱,乃至对我做人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引导我为人要善良正义。无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无缘也无机会相识高芳彤先生,只得将仰慕之情藏于心底。

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1)

面见高芳彤先生也是机缘天成。1991年我由工厂调往蓬莱市化工总公司所属的流通企业工作,与时任总公司保卫科长的高名杰同志在一栋楼办公,相交甚多,志趣相投,我俩都十分热爱京剧艺术。高科长年长我几岁,我称为名杰兄。高科长文字功底深厚,曾在《烟台日报》发表过文章。闲暇时我俩聚会,名杰兄能有板有眼地唱几段传统戏。我则是在酒后兴奋状态下荒腔走板地吼几句现代剧,毫无韵律。一次与名杰兄谈起京剧,兴浓中他一时兴起,对我说:“我对京剧了解也很肤浅,我父亲酷爱京剧,有较深的研究,他也有不少因戏结缘的朋友。我印象深的是1983年国庆节后几天,我到烟台公出,中午顺便去了父亲家。进门一看,家中宴请客人,一位是京剧名家方荣翔先生,另一位是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女士。席间,方荣翔先生清唱了《奇袭白虎团》‘出奇兵,突破防线’,郭兰英女士则唱了《杜鹃山》中的‘乱云飞’,我父亲唱的是《沂蒙山小调》。那天中午的场面很感人,看得出他们之间的情深意长。庆基老弟,你若与我父亲谈谈京剧,那才叫真知灼见。”待我问及名杰兄父亲大名,这才得知我心中仰慕已久的高芳彤先生竟是名杰兄的父亲,不由喜出望外,名杰兄搭建了我见识高芳彤先生的“鹊桥”。

1993年初秋的一天,我与名杰兄到烟台化工公司办完公事,于午后来到烟台市政府宿舍区高老的家中,我首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高芳彤先生。高老形象儒雅,文质彬彬,精神矍铄,待人态度和蔼可亲,毫无名家的架子,热情地接待了我这无名晚辈,使我进门前那种惴惴不安的心绪瞬间消除了。落座后,高老见我仍显拘谨,就用一口地道的蓬莱腔说:“欢迎你这个蓬莱小同乡到我家,先哈点水吧。”听了这熟悉悦耳的乡音,我们都笑了,欢乐的气氛顿时弥漫了整个房间。名杰兄介绍我是戏迷,见志趣相投,高老顿时精神焕发。先是和我这个对京剧一知半解的爱好者,说起了由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等地方剧种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京剧的故事,调动出和谐的气氛。之后和我说起了京剧的表演特色,从“集唱、念、做、打为一体”,讲到通过程式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高老耐心地给我上了一堂通俗易懂的基础课,实乃幸事。高老很健谈:“我自幼受父辈影响,爱听京剧,除迷京剧外,还爱文史。自己所学专业是财经,在财政局工作,以后能改行做编剧,是遇上了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高深造诣的市领导。时任中共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同志在烟台儿童剧院看由我执笔和张旭先生合作编写的《孤城忠烈》后,即席允准我改行写剧本的要求。”略停片刻,高老又关切地问我:“听名杰说你喜欢文学,想写点文章。”我老实地回答:“我就是喜爱文学,没有学历,也没经过文字写作的正规训练,又脑笨手拙,写不几行字就笔不前驰。”高老听后说:“写文章都有文笔不畅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情景,那就换个方式调节一下情绪,搁下笔,拉拉京胡消遣一下。”说着随手从柜子里取出一把精致的京胡放在膝上,轻展手臂,挽弓拉弦,左手略旋弦把,调了调音准,然后亲切地对我说:“我拉一曲《三家店》,这是根据秦琼闹登州的历史故事编写的京剧节目,欢迎你这个首次到我家的蓬莱小同乡吧。”说完挽弓拉弦,左手指灵巧地在琴弦上滑跃跳动,一阵阵抑扬顿挫的丝竹之声顿时响彻房间。我听得如痴如醉,对高老精湛的京胡才艺感到由衷的钦佩。待这首略显凄楚的曲子奏毕后,高老客气地说,“今天晚上只楚镇政府领导邀请我参加一项活动,失陪了,抱歉。让名杰陪你在家歹饭(蓬莱土话)。”并从酒柜中取出瓶泸州老窖放在桌上,然后便与前来接他的司机离去。

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2)

吃过晚饭后,我与名杰兄驱车返蓬。一路上高老慈祥的笑容在我脑海中闪放,我对老人家的人品、谈吐十分倾倒。高老舍弃了已取得辉煌成就的本专业,而义无反顾地投身所挚爱的京剧艺术的执着精神,令我钦佩不已。

自烟台拜访高老后,老人家便视我这个小同乡为忘年之友,先后随高兄把他早期搬上舞台、在戏剧杂志发表的几部剧作都捎给了我。可我那可怜的历史知识,只能借助历史参考书,才得以看明白。品读高老的剧作,全程激情四射,每部都是一部英雄史诗的赞歌。这些剧作的主旋律弘扬的就是“爱国家、爱民族”的戏魂,这些历史英雄在高老笔下熠熠生辉。从资料中得知,《千里归凤》获山东省创作一等奖。更难得的是《巾帼须眉》2003年获第“十七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烟台京剧艺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高老相赠的这些珍贵资料,对我这个小同乡寄予着殷殷之情。只可惜我当时为生计安稳乃至经济效益的提高而疲于奔波,心浮气躁,未能沉下心来细读大作,对文中不解之处,也未请高老面授。如今回想起,甚为遗憾!

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3)

岁月沧桑,转眼间到了2002年8月,在高老应邀到蓬莱参加研讨会期间,我与高兄前去看望。高老在会议休息时间与我攀谈,我向老人家吐露了心声。面对喧嚣浮躁的社会,近十余年来为浮名所累,心情焦虑苦闷,思想迷茫。这种情绪使我陷入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初心难忘,格外思念珍藏在心底的亲情,想尝试着学习写文章,抒写感怀。有意拜高老为师,请教写作经验和技巧。这位温颜如玉的老人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亲切地对我说:“不要说拜我为师的外道话,你与名杰是多年至交,我也早已把你当自家孩子待,不要叫老师,还是叫大伯好,亲切。学习写文章是好事,多年前我就希望你写。但是,你要记住写文章是件艰辛的差事,是一项永不停歇的行程,也就是古人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要多读古今中外的书,多读经典,多琢磨,深刻领悟老祖宗留下的文字意境。多动笔,有了灵感,就可以写文章了。写作者要有燃烧自己照亮读者的自我牺牲精神,要有骨气,有正义感,要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听了高老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引起了我的共鸣,我频频地点头称是。见我已明表里,高老便把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盘托出道:“我主要写历史人物,爱国是主题。我爱读文史,读‘正史’的首册是《春秋》《左传》。读后,触发了写‘齐姜’的创作冲动的。我在选材上就一个标准,要选择能激发观众爱国热忱的题材,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提炼故事,去拔高人物的家国情怀。要用挖掘机的气力去深挖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七情六欲的闪光点,这些是剧中人物立戏的灵魂,要尽可能颗粒归仓地收入剧中。每场戏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投机取巧或走‘捷径’,写出的东西是没有灵魂的。轻浮的表像作品打动不了观众。为了求‘真实’,还必须不辞辛苦赴故事发生地去做查证,编《冯婉贞》一剧时就去了事发地。写英雄首先要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视他们为师为友,当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举、铁骨铮铮的形象你不再陌生,闪回他们的事迹你能身临其境、跻身事件之中,你要塑造的英雄呼之欲出,写作的激情便会油然而生。历史人物爱国爱民族的情感深深融入剧本之中,定会感动观众。”我仔细聆听了这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名家的谆谆教诲,被老人家如此精彩的话语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所触动。高老能躬下身来与我这无名小卒平等交流,提携晚辈,将著文写戏心得体会传授于我,足见这位老人品德和胸怀是多么高尚博大。真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啊!我于无语的沉默中去品味老人家的良苦用心。

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4)

因恐耽误高老参加座谈会,我与名杰兄起身告辞。分别时,高老亲切地拍拍我的肩,叮咛了一句:“坚守志向,写好文章,别忘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高老的这句嘱咐多年来一直在耳畔回响。

2016年6月,得悉高老福体欠安,我与名杰兄前去探望。一晃数年未见,高老举止气度仍似当年,尽管身体有恙,但仍然平和乐观,热情地接待了我。每次见到老人家,都会被他慈祥的笑容所感动,使人如沐春风,心中感到温暖。落座片刻,高老对我说:“你俩先喝点水,我到楼上叫老二孩子干点活。”

我在客厅里,仔细端详墙上悬挂着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的“寄意红毹,以见灵犀”、原文化部长王蒙书写的“求真”两幅题字。这是两位大师对高老崇尚国粹、弘扬京剧文化精髓的高度赞誉!

高老从楼上下来后,到书柜里取出一本他所著的《咿呀集》,对我说:“家中何所有,架上多诗书。把这本书送给你,留个念想吧。”我双手接过书,爱不释手。这本著作,是高老后半生呕心沥血的沉淀,笔耕不辍地勤劳写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生命中最执着的呐喊,他所崇尚的国之魂、民之心、人之本,展示了有价值的人生,圆了他儿时的梦。高老接着对我说:“我现在准备写一部八路军1945年解放烟台的剧本,如果身体情况允许,就先写个初稿。”我深深感受到一位老人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衷情,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高老在暮年欲挥动风雷之笔再写新戏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接近中午,我邀请高老外出吃饭,聊表敬仰之情,但高老执意不肯,早已吩咐老二孩子在楼上餐厅备好丰盛午宴。高老真心实意地对我说:“你第一次到我家时,我因受邀外出,未能一起吃饭。今天,在家聚聚,叙叙乡情。我现在上了年纪,老来多忘事,唯不忘相思。见了老家人就觉得格外亲,和你说说家乡话,解解乡愁。人啊,都眷恋故土啊!如今我常想家乡的那片土地,一草一木,乃至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望着脸上写满了思乡之情的高老,我不禁心中一热,顿时热泪盈眶。

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5)

如今,高老已离我们远去,但中国戏曲的天空里,仍发出他璀璨明亮的光辉。我不能忘记高老对我的谆谆教诲乃至殷切的期望,不能忘记唤我小同乡的情真意切。细细回首与高芳彤先生——我的恩师相处的一幕幕瞬间,心里不免悲伤,眼里噙满了泪花。只能写点文字缅怀这位德高望重、博学多才、可亲可爱的老人家。高老的人格魅力也在无形中净化着我的灵魂,把发自内心的思念移到纸上,以示对高芳彤先生的深深崇敬与怀念之情。

拙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高老大公子高名杰同志提供的宝贵资料及照片,高名杰兄长也对此文进行了悉心的指教,在此深表谢意并致以敬礼!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忆著名剧作家高芳彤先生二三事)(6)

作者简介

梁庆基,一九五四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中共党员,烟台散文学会会员,大专学历,国有企业经理,现已退休。

壹点号烟台散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